邢 菊
(河北省滄州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河北滄州 061001)
筆者2009~2010年在工作中發現的正常位置的圓形節育環合并右輸卵管異位妊娠患者2例并經手術證實,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復習,現報道如下。
例1,女,42歲,自訴停經腹痛行超聲檢查,并自訴帶節育環8年。超聲檢查示:子宮前位,宮體大小為5.3cm×4.9cm×4.8cm,肌層回聲均勻,子宮內膜可見,宮內可見一圓形節育環回聲,位置正常。雙卵巢可見,正常大小。于右側宮角與右卵巢上緣之間可見一圓形高回聲環,外環大小為1.4cm×1.3cm×1.0cm,內環大小為1.1cm×1.1cm×1.0cm。內可見似卵黃囊回聲,未見明顯胎芽回聲。化驗尿TT(+)。先行取出宮內節育器。后行手術,術中見腹腔出血50mL,右輸卵管壺腹部增粗大小約3.1cm×3.0cm×2.2cm,未見破裂處。術中診斷:右輸卵管壺腹部妊娠(流產型),遂行右輸卵管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輸卵管腔內絨毛組織可見。患者恢復良好,住院7d后出院。
例2,女,40歲,筆者所在醫院職工,自訴停經天數不詳、腹痛、尿TT(+),帶節育環10年,來行超聲檢查。彩超檢查示:子宮前位,宮體大小為4.9cm×4.6cm×4.5cm。后壁肌層回聲不均勻,后壁可見一低回聲小結節直徑0.8cm。子宮內膜厚約1.0cm。宮內可見一圓形節育環,位置正常。左卵巢大小為3.3cm×2.1cm,右卵巢大小為3.0cm×1.8cm。于右側宮角與右卵巢后緣之間可見一孕囊樣高回聲環,邊界稍模糊,外環大小為1.40cm×1.42cm×1.30cm,內環大小為1.1cm×1.1cm×1.0cm,內似見卵黃囊回聲。后行手術,術中見右輸卵管壺腹部與狹部交界處增粗直徑約2cm,傘端有活動出血。術中診斷:右輸卵管壺腹部與狹部交界處妊娠傘端流產,給予右輸卵管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示:輸卵管腔內絨毛組織可見。患者恢復良好,7d后出院。患者出院后兩個月于月經干凈后3d取出宮內節育器。
排卵后輸卵管傘部將卵細胞拾入輸卵管腔,12h后在輸卵管壺腹部近端與受精卵結合,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后,隨輸卵管蠕動和輸卵管上皮纖毛推動向宮腔方向漂移,受精后4d,早期胚囊著床于宮腔。任何影響上述環節的因素,均可致著床受阻,導致異位妊娠發生[1]。
宮內節育器(IUD)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經濟、可逆的避孕工具,為我國育齡婦女的主要避孕措施,目前約70%婦女選用IUD作為避孕方法,占世界IUD避孕總人數的80%。圓形宮內節育環屬惰性宮內節育器。由于金屬單環脫落率及帶器妊娠率高,1993年已停止生產及使用。宮內節育器的避孕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IUD的抗生育作用主要是局部組織對異物的組織反應而影響受精卵著床[2]。
宮內節育器避孕失敗,發生異位妊娠的機會較大[3],宮內節育器居婦女宮外孕發病因素第2位(OR=3.123)[4],放置IUD發生異位妊娠的危險性是未放置IUD的4.782倍[5],可能因為宮內節育器的干擾受精卵著床而使受精卵異位著床于輸卵管。宮內節育器作為宮內異物,干擾正常的免疫反應,特別是帶微絲的節育器,是細菌易于逆行感染,導致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和嚴重的盆腔炎。電鏡觀察宮內節育器婦女的輸卵管黏膜,發現其纖毛細胞明顯減少,分泌細胞增多,且大量的白細胞浸潤,形成輸卵管炎為其發病機理;放置宮內節育器可引起子宮輸卵管的異常收縮蠕動導致異位妊娠[6]。
另外奚杰[7]建議設置放置年限,資料顯示,原因不明的102例帶器妊娠患者,其中大數量的是金屬圓環和愛姆環。愛姆環避孕失敗的原因還有待于研究,但金屬圓環避孕失敗在放置年年限10年以上占原因不明者中的61.11%(26/36)。黃桂霞等[8-9]等提出帶器超過9年者妊娠者明顯增多。因此,建議不同環型設置放置年限。
筆者結合2例患者資料并復習文獻后認為:2例均為圓形節育環,位置均正常。放置年限8~10年。雖然節育器位置正常,但節育器為淘汰使用類型、使用年限較長接近10年,而導致異位妊娠發生。與上述文獻所述符合。此2例異位妊娠的發生與放置IUD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帶器10年內位置正常者也需更換新節育器以避免意外妊娠發生。
[1] Yang YL,Lei W,Chen J,et al. The cause of tubal pregnancy and anatomy of fallopian tube[J]. Pract Obstet Gynecol,2005,21(6):322-324.
[2] 楊延林,雷巍,陳杰,等. 輸卵管妊娠病因與輸卵管解剖[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6):322-324.
[3] 樂杰. 婦產科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6:364-365.
[4] 張春蓮. 引起異位妊娠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當代醫學,2010,16(16):47-48.
[5] 效小莉,宋茜. 異位妊娠發病因素的相關分析[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0,6(2):110-112.
[6] 石一夏. 異位妊娠的病因及影響因素[J]. 現代婦產科進展,2008,17(6):401-402.
[7] 奚杰. 帶器妊娠198例避孕失敗原因初步分析[J]. 中外醫療,2010,29(14):119.
[8] 黃桂霞,李海姣. 帶器妊娠126例臨床分析[J]. 臨沂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27(5):372-373.
[9] 趙玉鳳. 帶器妊娠148例臨床分析[J]. 中國計劃生育雜志,2003,97(11):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