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鵬
(南昌市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西南昌330039)
患者,女,60歲,于2010年10月初出現口角向左歪斜,人中溝歪向左側,右額紋及右鼻唇溝消失,右眼閉合不全,露白睛3mm,迎風流淚,示齒見右側第1齒,左側示齒正常,鼓腮漏氣,吃飯時口中藏食,在當地醫院行針刺、電針、撥火罐治療2個月后,口角仍向左側歪斜,右額紋及右鼻唇溝稍有加深,右眼可閉合,迎風流淚,示齒時見右側第2齒,左側示齒正常,鼓腮漏氣,吃飯時口中藏食。
患者取仰臥位,取上星、人中、承漿及患側攢竹、陽白、絲竹空、迎香、地倉、下關、顴髎、頰車等穴位,常規消毒后采用毫針進行針刺。人中、承漿進針時針尖朝向患側,地倉穴用兩寸毫針透向頰車,其余穴位用1寸毫針直刺,進針后捻轉補法,得氣后于下關、顴髎針尾纏上2cm藥用艾炷,點燃,使艾炷的熱力通過針身傳到穴位上。為避免燙傷,艾炷與患者的皮膚應相距2~3cm,過燙時用硬紙板隔墊以防灼傷。灸治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膚舒適為度,留針30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
治療3周患者癥狀未有改善,第4周患者口角歪斜得到一定程度糾正,右額紋及右鼻唇溝稍有加深,右眼可閉合,迎風流淚,示齒時見右側第3齒,左側示齒正常,鼓腮仍漏氣,吃飯時口中藏食。第5周,患者口角基本不歪,人中溝稍有左歪,右額紋及右鼻唇溝與左側基本對稱,右眼可閉合,迎風流淚,示齒時見右側第4齒。溫針灸治療2個月后,患者口角不歪,人中溝稍有左歪,右額紋及右鼻唇溝與左側對稱,右眼可閉合,迎風流淚,示齒時見右側第5齒。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稱“口眼歪斜”、“吊斜風”、“歪嘴風”等,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少陽、陽明和太陽經絡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1]。現代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確切病因未明,可能是莖乳孔內局部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腫所致,面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產生,主要病理表現是面神經水腫,髓鞘腫脹、脫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軸突變性,以在莖乳孔和面神經管內的部分尤為顯著[2]。若失治遷延日久氣血虧虛,面部筋脈長期得不到營養而弛緩不用,則形成頑固性面癱。由于長期得不到合理的治療,局部缺血狀況得不到及時糾正,以致局部面神經受損,面肌得不到充分的營養,而形成“病久多瘀”的特點,故一般療法難以治愈[3-5]。
溫針灸是一種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傳統的針灸治療方法,是依據中醫灸法“以熱引熱,使熱外出”和“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針刺刺激可使神經產生興奮,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水腫的吸收和消除,縮短療程;灸法主要是利用艾火溫和的熱力擴張治療部位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并加速穴區組織內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轉移和排泄,《醫學入門》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絨燃燒所產生熱量可順針傳導至穴位,兩者結合可溫補正氣,扶正祛邪,溫經通絡,祛散風寒,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癥,通暢經脈,使周圍性面癱經久不愈者得到康復。
下關穴是足陽明、足少陽之會,顴髎穴是手少陽、手太陽之會,溫針此二穴具有鼓舞正氣、溫養筋脈的作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溫針灸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1]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24-226.
[2] 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3] 田青樂.散刺掛面針法治療頑固性面癱31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9,18(3):27.
[4] 王世惠,王宏亮.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41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5):21-22.
[5] 黃紅.點刺放血治療周圍性面癱伴隨疼痛2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