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玉滿 李 靜 姚 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奶業經濟研究所
下薩克森州(Lower Saxony)位于德國西北部,西部與荷蘭接壤。全州擁有800 萬居民,土地面積在聯邦中位居第2。全州2/3的土地面積用于農業,主要生產糧食、飼料玉米、畜產品和馬鈴薯等,被譽為德國的魚米之鄉。奶業在其農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十幾年來,不斷有奶農從巴伐利亞州引進德系西門塔爾,開展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試圖通過奶牛雜交生產取得更加理想的經濟效益。2010年11月,作者訪問了德國下薩克森州7 個開展奶牛雜交生產的農場,所見所聞使筆者深受啟發,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眾所周知,西門塔爾牛起源于瑞士,由于該品種自身具有優秀遺傳性狀,使其不斷向國外擴散,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同時各國對該品種有不同的經濟利用方向,因而培育出了不同的品系。例如,在瑞士,西門塔爾主要用于產奶,所以形成了含有50%紅荷斯坦血緣的雜交群體;在法國,培育出了蒙貝利亞牛作為乳用品種,同時也保留了部分純肉用的西門塔爾和乳肉兼用型的西門塔爾;在北美,依然把西門塔爾作為純肉用品系;在德國,培育出了乳肉兼用型的弗萊維赫牛,即德系西門塔爾。
德系西門塔爾是德國的奶牛育種專家們對原產于瑞士的西門塔爾牛運用定向選育和雜交育種手段,逐步形成的一個乳肉兼用型品系。德系西門塔爾的育種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期,當時為提高本土牛的生產性能,德國從瑞士引進西門塔爾與本地牛種開展雜交,其目的是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西門塔爾品系。在培育過程中,始終堅持乳肉兼用的方向。為了提高母牛的產奶成績和乳房質量,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引進了原產英國的純種愛爾夏(Ayrshire)公牛來改良德系西門塔爾。通過這次改良,母牛的產奶性能得到了提高,乳房結構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后代繼承了愛爾夏牛早熟、耐粗飼及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又引入德系紅荷斯坦,以提高后代的產奶性能。
經過20世紀的2 次雜交改良,德系西門塔爾的產奶性能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后代的產肉性能明顯下降。為了保持德系西門塔爾的乳肉兼用的發展方向,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又從瑞士引進二元雜交的西門塔爾后代公牛(紅荷斯坦和西門塔爾血緣各占50%),與肌肉豐滿的德系西門塔爾母牛進行級進雜交。這次雜交改良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后代除了保留良好的產奶性能之外,產肉性能還超過了以往的平均水平。在最近20 多年的定向選育過程中,確定把紅荷斯坦牛的血統在德系西門塔爾中的比例控制在6%的范圍內,最終育成了目前的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門塔爾的品種。1995年,德國為德系西門塔爾制定了新的育種標準,具體標準是:種公牛體高介于150~158 cm,體重不低于1 200 kg;育肥公牛平均日增重超過1 300 g,屠宰率為70%,出肉率為60%;成年母牛體高介于138~142 cm,體重不低于750 kg,初胎平均產奶量大于7 t/年·頭,乳脂率為3.9%,乳蛋白率為3.7%,初胎產犢年齡為24~28 月齡。
經過多年的系統選育,德系西門塔爾成為了真正的乳肉兼用品系,產奶量從當時的3 500 kg/年·頭提高到現在的7 000 kg/年·頭,日增重從當時的1 200 g提高到現在的1 400 g。該品系的主要特征是:遺傳穩定,母牛產奶性能好,公牛育肥能力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目前,德系西門塔爾牛的主要生產性能如下:平均產奶量為6 768 kg/年·頭,平均乳脂率為4.15%,平均乳蛋白率為3.50%;公牛平均出生重40 kg,18~19 月齡體重可達700~800 kg,平均日增重1 400 g以上。
德系西門塔爾的種群規模已經達到120 萬頭,主要分布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以下簡稱巴州),約占種群的80%。巴伐利亞州位于聯邦德國的南部,是德國奶業發達的大省。那里絕大多數農場飼養的奶牛都是德系西門塔爾。巴州的奶業生產是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飼養體制,其基本特征是:生產規模相對較小;主要生產要素的投入依靠自給自足;追求綜合收益最大化。德系西門塔爾在巴州的流行,是由于該品種能夠滿足農場主們綜合收益最大化的需求意愿。
巴伐利亞州的農場主們普遍認為,荷斯坦在泌乳性能方面非常優秀,但是,飼養德系西門塔爾的綜合經濟收益更高。德系西門塔爾的優勢體現在:第一,具有較高的產奶性能;第二,具有較高的產肉性能;第三,青年母牛售價高;第四,農場可以向育種機構提供后備公牛犢(巴州的奶農參與育種);第五,淘汰母牛的殘值較高;第六,抗逆性強,可以節省獸醫方面的成本;第七,使用年限長,平均使用壽命為4.7 個胎次,最高可達11 個胎次。
近幾年來,由于在巴州表現卓越,德系西門塔爾有逐步向德國北部擴張的趨勢。德國北部傳統上是荷斯坦奶牛的飼養區域。目前,全國存欄的240 萬頭荷斯坦奶牛幾乎都集中在這一區域。現在,北部的奶牛農場和世界其它國家的荷斯坦奶牛飼養者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牛群健康水平下降,農場的收入途徑單一,公牛犢育肥能力差,綜合效益低等。因此,有些農場開始選擇使用南部的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進行雜交,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德國北部的下薩克森州,有的農場早在20 年前就開始進行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的雜交生產。
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從1991年就開始雜交生產的農場,農場主名叫Familie Wieting。該農場建于1925年,到現在已經歷了4 代人了。據Familie Wieting先生介紹,1991年以前他飼養的奶牛全部為純種荷斯坦,平均單產只有6 000~7 000 kg/年·頭。1991年開始引進德系西門塔爾牛,并于當年開始進行雜交。從那時起,他的農場通過引進和雜交,開始從飼養荷斯坦向德系西門塔爾過渡。2008年農場又從巴州購進20 頭純種德系西門塔爾。2010年,農場存欄奶牛175 頭,其中75 頭泌乳牛,100 頭青年牛。75頭泌乳牛中,純種德系西門塔爾牛64 頭,占 85%。牛群平均單產水平為9 000 kg/年·頭,近4 年都是這個水平。他還介紹說,近幾年來周邊搞雜交的牛場越來越多,因為純種德系西門塔爾的效益更好,生產穩定,少得病,產奶水平與荷斯坦相當,但產肉多了。
筆者訪問的Heinz Wussow先生經營的農場,從17 年前就開始雜交生產。農場目前存欄300 頭泌乳牛,其中100 頭荷斯坦,15 頭純種德系西門塔爾,其余為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牛。全群單產為8 000 kg/年·頭。農場主介紹說,在產奶量上,雜交牛與荷斯坦沒有多大區別,但荷斯坦易得肢蹄病,雜交牛沒有肢蹄病;雜交牛體型大,產肉多;荷斯坦3或4 胎次后產奶量明顯下降,雜交牛可利用到4或5 胎次,好的可到第7 胎。該農場除飼養奶牛外,還從事肉牛育肥,育肥規模為400 頭,其中300 頭為自繁自養,100 頭是外購的。育肥期間的日增重,荷斯坦為1 kg,雜交牛為1.2~1.3 kg。
筆者訪問的Carsten Riebebl先生經營的農場,已有150 年歷史,從9年前開始奶牛雜交生產。目前奶牛存欄510 頭,其中成母牛230 頭,小牛和育成牛230 頭,全部舍飼,不放牧。現在,全群98%的牛都有德系牛的血統,大部分都是雜交一代,也有雜交二代和三代。農場主介紹說,荷斯坦產奶量比德系西門塔爾牛平均高1 000 kg/年·頭,但是,雜交牛的健康水平明顯好于荷斯坦。他發現牛群中患病的都是荷斯坦,雜交牛基本不發病。他還說,雜交牛的使用壽命比荷斯坦長1或2 個胎次,雜交牛產犢后好護理。農場泌乳牛單產水平平均為8 000 kg/年·頭,乳脂率為4%,乳蛋白率為3.55%,體細胞數為15 萬~20 萬 個/mL。
筆者訪問Jan Langeloh先生時,他向我們介紹說,他以前一直飼養純種荷斯坦奶牛,5 年前開始進行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目前,農場飼養奶牛200 頭,其中泌乳牛87 頭。2010年,泌乳牛平均單產為7 831 kg/年·頭。他介紹說,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的優點是:順產率高;產肉多,增重快;產奶多;吃青貯多,節省精飼料。農場生產的雜交公犢出生后2 周出售,售價比純荷斯坦高100~120 歐元/頭。雜交牛淘汰母牛殘值比純荷斯坦高300 歐元/頭。雜交牛殘值高的原因主要有2 個方面:一是德系牛體重大,德系牛胴體重為400 千克/頭,荷斯坦為320 kg/頭。二是德系牛售價高。按胴體重計算,德系牛售價為2.35 歐元/kg,荷斯坦為1.92 歐元/kg,銷售的基礎價格是一致的,但有質量差價。
除上述4 家農場外,筆者還訪問了另外3 家開展雜交生產的奶牛場,他們的情況大同小異,對奶牛雜交生產效果都很滿意。此外,筆者還訪問了1 家專門從事德系西門塔爾育肥的肉牛農場。場主Betrieb Werner Lohmann先生介紹,該育肥牛場專門從事德系西門塔爾公犢育肥,飼養育肥牛450 頭。犢牛全部通過拍賣從巴州購買。買入時公犢體重90 kg/頭,育肥100 天后出售給其他農場繼續育肥。出售時犢牛體重增至200 kg/頭,售價為4.50 歐元/kg。犢牛日增重,4 月齡以下日增重為1 000~1 100 g,4 月齡以上為1 350~1 400 g。他向筆者介紹,他15 年前既養褐牛,也養德系西門塔爾。但他認為,德系西門塔爾更好,日增重比褐牛高200 g,所以現在他只養德系西門塔爾了。
德系西門塔爾抗病力強,這是所訪問的農場主的一個共識。農場主們坦言,他們開展雜交的首要目的是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綜合幾個農場主提供的信息,可以初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牛群健康水平的確得到明顯提高。主要反映在:肢蹄病有了明顯改善,雜交牛沒有肢蹄病;順產率得到顯著提高,幾乎沒有難產;泌乳牛的使用壽命得到延長,至少可比荷斯坦延長1 或2 個胎次。
從泌乳性能看,訪問的7 家農場泌乳母牛的加權平均單產為8 250 kg/年·頭。其中,Jan Langeloh先生說,他的農場由于開展雜交時間較短,所以該農場的牛群構成比較齊全。在87頭泌乳牛中,有荷斯坦15 頭,平均單產為7 678 kg/年·頭;紅荷斯坦48頭,平均單產為7 756 kg/年·頭;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牛11 頭,平均單產為7 912 kg/年·頭;純種德系西門塔爾13 頭,平均單產為8 205 kg/年·頭。
從雜交公犢的育肥效果看,訪問的幾家農場給出的答案很相近。Jan Langeloh先生說,他的農場生產的雜交公犢出生后2 周出售,售價比純荷斯坦公犢高100~120 歐元/頭。另一位農場主Familie Wieting先生說,他的農場雜交公犢(2 周齡)售價每頭300 多歐元,純種德系公犢售價400 多歐元/頭,而1 頭荷斯坦純種公犢只能賣170 歐元左右。Heinz Wussow先生介紹說,在他的農場,荷斯坦公犢售價為175 歐元/頭,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小公犢為350歐元/頭,純德系西門塔爾小公犢售價為400 歐元/頭。育肥期間的日增重,荷斯坦公犢為1 kg,雜交牛為1.2~1.3 kg。Heinz Wussow先生介紹說,他每年都需要外購一部分公犢牛育肥,外購犢牛價格分別為:荷斯坦175 歐元/頭,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小公犢350 歐元/頭,純德系西門塔爾小公犢400 歐元/頭。
從淘汰母牛的殘值看,農場主都認為雜交牛和純種德系西門塔爾的淘汰母牛殘值明顯高于荷斯坦。Jan Langeloh先生說,在他的農場,出售1 頭淘汰的雜交母牛的市場價格要比1 頭純種荷斯坦母牛高300 歐元。其原因如上文所述。
德國BVN公司總經理歐曼博士認為,德國北部的農場主之所以開展奶牛雜交,主要是為了提高農場養牛的綜合經濟效益。他認為,盡管荷斯坦的單產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但是,其在健康方面容易出現問題。過去幾年通過雜交測試,其繁殖力等指標有明顯改善。德國北部農場主開展奶牛雜交生產有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德系西門塔爾抗病力強;二是德系西門塔爾產奶性能與荷斯坦所差無幾;三是德系西門塔爾公犢育肥效果好;四是德系西門塔爾成母牛淘汰殘值高于荷斯坦,這些都有助于農場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德國北部的一些農場主之所以選擇開展奶牛的雜交生產,一是他們相信德系西門塔爾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乳肉兼用品種;二是他們相信通過開展德系西門塔爾與荷斯坦雜交能夠提高農場的綜合經濟效益。他們都紛紛表示,飼養德系西門塔爾乳肉兼用牛是他們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他們的雜交工作將繼續下去。隨著雜交工作的繼續,他們的牛群將越來越接近純種德系西門塔爾。
這次考察對我國奶業發展有2 點啟示:
第一,德國利用乳肉兼用品種發展奶業生產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德系西門塔爾在泌乳性能、產肉性能、抗病能力、利用年限等各方面表現得都非常優秀,農場主從奶牛養殖中獲益非淺。我國也有西門塔爾、三河牛、草原紅牛、新疆褐牛等乳肉兼用型品種,但是,保護、選育、開發等相應措施沒有跟上,致使其綜合生產力水平低下,在綜合經濟性能方面與德系西門塔爾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在培育和開發乳肉兼用品種上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機遇。
第二,德國北部開展奶牛雜交生產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從奶牛存欄量上看,我國目前奶牛存欄1 200 多萬頭,僅次于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奶牛養殖大國。但是,按泌乳牛計算,我國奶牛平均單產水平僅相當于德國北部農場的65%左右。我國奶牛養殖的群體規模大和單產水平低,恰恰說明我國在開展奶牛雜交生產方面的潛力巨大。德國的經驗表明,通過引進優秀的乳肉兼用品種,在散養農戶和普通飼養小區開展雜交,可以幫助奶農大幅度提高奶牛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我國可以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積極探索,在試點和示范的基礎上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