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秀清 韋 人 寧夏銀川金鳳區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之后,經過奶業產業鏈中各部分的共同努力,我國奶業逐漸回暖,且再次步入高速發展的時期。眾所周知,奶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因此,各級政府積極推廣奶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方式,對規模養殖場、養殖園區(場)的建設給予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扶持。然而奶牛養殖業在我國剛剛起步,基礎薄弱,起點較低,盲目發展,有很多不理性的成分。一旦規模超出了界限,飼草料供應、奶牛的疫病防控、奶牛福利等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奶牛生產指標降低。因此,就目前我國的國情分析,應當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養殖,而不宜盲目地建設超大規模奶牛養殖園區(場)。
大部分超大規模奶牛養殖園區(場)在建設的期初,缺少合理規劃,沒有征求土地、畜牧、獸醫、環保、建筑和鄉村等相關部門及專家的意見,對奶牛飼養、奶牛防疫、飼草料供應、奶牛來源、生乳交售等相關事項,缺少充分的考慮,匆忙決策上馬。個別養殖場是在開始建設后,才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專家只能在奶牛的疾病防治、飼草料供應、奶牛場的布局、奶牛場的綠化、糞污處理、生態環境以及奶牛場建設的各項配套措施方面提出一些亡羊補牢的改進意見和建議。
部分奶牛養殖園區(場)建成后,內部缺乏科學管理的問題凸顯,極不利于小區養殖的良性發展,甚至留下疫情隱患。園區(場)內各規模養殖場各自為政,進行防疫和消毒,并且存在養殖戶不按程序免疫和消毒的情況。再加上疾病監控及防疫體系不到位,一旦發生傳染性疾病,極易形成大規模的爆發,使奶農(戶)遭受巨大損失。
目前,有部分3 萬~5 萬頭的超大型規模奶牛養殖園區(場)在某一個鄉鎮建成后,特別是西部地區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的奶牛園區(場),就會出現飼草料來源匱乏的問題,特別是粗飼料問題更加嚴重。另外,當奶農(戶)到園區(場)進行集中飼養后,青貯玉米、牧草需求量加大,牧草和土地及農副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青粗飼料等價格相對提高,且會出現供應緊張。即使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周邊縣區農民種植玉米和牧草,但運輸成本以及運輸機械的投入,也會造成養殖成本的增加。
超大型規模奶牛養殖園區(場)建成后,大部分奶農(戶)沒有奶牛,另外少部分養殖戶的奶牛數量也不多,這就需要補充大量奶牛。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奶業,高產奶牛成為了搶手貨。因此,在園區(場)建設前應要提前考慮奶牛的來源問題。
建設一個300~500 頭的規模養殖場,基本建設需要投入500 萬元以上。目前銀行貸款難,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是制約小區快速發展的突出問題。
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應全面綜合考慮當地的地理特點,對養殖小區用地、供電、供水、交通、防疫、物質供應、生產布局、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乳品企業加工能力等進行統一規劃。在建設奶牛園區(場)前,要對園區(場)的選址、建設規模、畜舍建設標準、生產區和管理區的布局等進行多方面考察,邀請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反復的科學論證,為園區(場)建設作出整體規劃;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切忌搞花架子,更不能搞政績工程。要優先考慮讓由于城市擴張以及城市水源搬遷的牛場進入園區(場)。要想促進奶業全面健康協調發展,就必須保證奶牛養殖園區(場)及規模奶牛場考慮成熟一個,再建設一個。對于因水源地搬遷的奶牛場,在土地置換、拆遷補貼等方面要給以最大的優惠政策,所有養殖奶牛必須搬遷到新的園區(場)或場區。要對原有牛場進行復墾,絕不允許以搬遷牛場為名進行各種圈地行為。
在規模奶牛園區(場)的建設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場則場、宜區則區”的原則,鼓勵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和個人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工作。對有一定資金和奶牛的養殖戶應提倡其獨立辦場,發展適度規模。對于超大規模奶牛養殖園區(場)的建設要慎之又慎。無論是規模奶牛場還是奶牛養殖園區(場),養殖規模應控制在500~1000 頭為宜。
奶牛養殖園區(場)的占地應按照我國政府的規定,其用地標準包括全部建筑物和運動場,即每100 頭奶牛用地面積20000 m2。占地面積還可通過建筑系數(場內建筑物的總建筑面積占全場土地面積的百分數)粗略估算,一般奶牛園區(場)的建筑系數為15%~25%。園區(場)牛舍所需面積,應按奶牛散養時成年奶牛每頭占舍內5~6 m2計算。運動場面積一般按每頭奶牛所占舍內平均面積的2~3 倍估算。一般情況下,成年奶牛每頭占地20~25 m2,育成牛每頭為10~20 m2,犢牛每頭為5~10 m2。
近年來,隨著奶業的快速發展,人畜共患病——布氏桿菌病、結核病逐年增多,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因此,新建奶牛規模養殖園區(場)應嚴格實行奶牛準入制。對入園(場)的奶牛,農牧部門按照規程進行嚴格地檢疫和檢測,“兩病”檢疫陰性的奶牛發放檢疫合格證后,才準許入園(場)飼養。
進入園區(場)的奶牛戶,嚴格按照農牧部門提供的設計方案施工,各家各戶應按照設計圖紙進行建設,不能隨意破壞公共設施,私自更改圖紙,杜絕濫搭、濫建的行為。
建設園區(場)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但是有部分企業不是為養牛而來。他們一方面為了圈地,另一方面為了爭取資金補貼。這種行為致使有些園區(場)奶牛存欄率極低,甚至存在有“區”無牛的現象,造成大量土地和房舍閑置。對于入園企業,政府應規定其引入奶牛的期限,對于到期沒有進牛,或者數量偏低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權。
對于西部地區要從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考慮,特別是建設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的園區(場),要從生態治理方面合理規劃。可以考慮在適度發展規模化和園區(場)養殖的同時,把園區(場)建設成為集沙漠治理、防風林、經果林、設施溫棚花卉蔬菜、退耕還林、封育禁牧、奶牛養殖等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生態園區(場)。
農牧部門要加強入園企業及養殖戶的培訓工作,加強對園區(場)業主、管理人員、飼養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術、法律等相關業務的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以乳制品衛生質量安全為中心,強培訓、抓管理、促規范,全面推行奶牛健康養殖,確保奶業平穩發展。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園區(場)基礎設施的投入,保證水、電、路、污水處理、沼氣池等公共基礎建設按期完工。還應制定相關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奶業發展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引導外資和國內民間資金進入奶業,形成國有、集體、個人、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等形式的乳品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同時加大對奶業的信貸支持,擴大信貸范圍和金額,延長還款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