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劉麗麗
工程任務課程化實施中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黑龍江 劉麗麗
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質,在“工程任務課程化”實施中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工程任務課程化;人文素質;大學生
對于現在的高等教育,人們都認識到實施工程任務能力的重要性,隨著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人文素質素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在“工程任務課程化”實施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目的是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能力、有情趣、有品位、有高尚人格的人。
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
具備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
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理解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
不失一般性,假設最后一個資源余額的分配部門僅在{1,2}中選擇且ni-≤n≤ni+,i=1,2.則應該將余額分給部門i=1,如果
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社會、學校和家庭只盲目追求升學率的過程中,當今的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身心的片面發展。現在的大學生由于高考壓力,在中小學階段只關心考試課目、高分數,忽視了個人綜合素質中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新入校的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基礎、文明水準和人文素質修養。
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大學生科學素質扎實,人文素質薄弱,主要表現如下。
(一)人文知識貧乏
現在的理工類學生,對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不感興趣,有些大學生甚至對最基本的應用文寫作感到困難。只是通過影視劇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地理,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缺乏應有的了解,很少主動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
(二)道德水平下降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精神空虛,以自我為中心,違反社會公德的事情屢見不鮮。例如,公交車上與老人搶座位,隨地扔垃圾,在食堂打飯插隊等現象。
(三)社會適應力差
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對社會足夠的認識,有些學生到學校后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不善交際,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到挫折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容易采用極端的方式,出現自殘或殺人等極端行為。
(五)功利心重,法制觀念淡薄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只重視學習理論知識,忽視了人文修養。很多學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本不去思考。很多大學生不去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法制觀念淡薄。大學生被騙陷入傳銷,由于不懂法而犯罪的案件不斷發生。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社會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不能是只懂技術。工程實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既具有良好工程技術又具有人文素質的工程師。工程技術由人來掌握,由人去實現,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過程中都有人的參與,包含人的能力、知識、情感等因素。因此,工程項目是人文知識最好的載體,在實施“工程任務課程化”過程中,必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深入挖掘學科的人文內涵
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歷史、價值、規范和社會現象。要知道“科技以人為本”,任何技術的最終受益者都是人。因此,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學校各學科的人文內涵建設。樹立綜合教育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工科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工程任務課程化”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以及工程項目必須和諧相處,要從整體和大局考慮問題,這是一名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例如,各種建筑要有美感,才能打動人心;園林景觀設計要考慮人的感受,才能被人接受;各種機器要根據人的需要設計,才能讓人喜歡。作為人類社會成員,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都必須與其他人分工合作,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尤其需要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在一個工程項目中,通常需要多名學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在“工程任務課程化”的實施過程中,最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也必須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為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師資保證。除大力加強人文社科師資隊伍建設外,還要鼓勵理工科廣大青年教師進修學習,參加各種提高人文素質的研討、會議、培訓,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使教師具有跨專業、跨學科、文理滲透的知識結構。教師的人文素質是培養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教師要主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在教好專業課的同時把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實施“工程任務課程化”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覺提高人文素質。
(三)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
校園文化是隱性課程,它滲透到學校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悄無聲息中塑造著學生的靈魂,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目標。
可以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與到在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學習中。例如,讓建筑專業的學生思考校園建筑的寓意與深刻內涵;讓網絡專業的學生思考如何凈化網絡,文明上網;讓園林專業的學生思考植物、環境與人的關系等;利用不同專業工程任務的特點,多角度理解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力量,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凸顯校園文化的功用。
大學生可以將校園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系統的教育,也要依靠文化氛圍的影響。在學生實施工程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使學生自覺接受人文素質的不斷教育,使大學生在深厚的人文教育氛圍中受到啟迪與熏陶。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完整的人所必需的一部分。現在考試制度的影響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比較薄弱。而在實施“工程任務課程化”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具有團隊意識,要關心人的感受,要關注重大社會問題,要有意識的通過工程實踐培養自己的人文素質,還要用自己具有的人文素質去指導工程項目的實施。既具有科學素質,又具有人文素質的大學生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1]余志衛.論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81-84.
[2]陳映.新型綜合性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36-39.
[3]蔡家宗.信息超載下理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7(4):141-145.
[4]李福杰,王彩華.試論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培養[J].平原大學學報,2002(1):102-103.
[5]汪俊輝,朱國平.試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職業與教育,2005(35):51-52.
[7]朱必剛.淺議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科技信息,2010(5):192.
[6]楊小燕.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6):109-111.
劉麗麗,女,助教,碩士,齊齊哈爾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系,從事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教學)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