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任超
高職學生對職業價值取向的認知現狀和對策分析
黑龍江 任超
本文從職業價值取向的內涵、高職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認知現狀、高職學生職業價值取向教育對策探究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問題。
職業價值取向;認知現狀;教育對策
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反映了高職學生對職業的基本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其就業和職業生涯的發展。職業價值取向在高職學生對各種職業的認知過程中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它使得高職學生選擇職業帶有選擇性和方向性。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他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價值取向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取向”。職業價值取向是人們謀取一份職業的社會行為目的,決定人的就業方向和職業行為,影響人在職業活動中的態度,是人在從業過程中的驅動力。不同的人職業價值取向不同,科學家把人們形形色色的職業價值取向歸納為13種:成就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美感、挑戰感、健康、收入和財富、獨立性、家庭人際關系、歡樂、權力、安全感、自我成長、協助成人。
一般來講,絕大多數人的職業價值取向不是單一的,往往有多種,是綜合性取向。但不同的人既在取向范圍上有區別,也在取向重要性排序上有區別。
1.把職業理想化。高職學生的職業期望是將來從事的職業穩定、適合自己性格與能力水平、高收入,三者要兼顧,卻無視自己的實際情況。
2.對職業的持續發展基礎關注程度不夠。高職學生認為事業的成功主要取決于單位、收入、職位、社會地位等方面。
有些高職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需求了解不多,對職業價值的理解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這些高職學生對自己和自己所學專業不了解,沒有對即將從事的職業以及自身是否適合所從事的職業有正確的認知,不是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去選擇,而是從眾的心理。在擇業地點的選擇上,只盯住“三大”,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大企業(大型央企,大型國企、三資企業)、大機關(體制內單位);在行業選擇上偏重于選擇“三高”單位,即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熱門行業,有發展前景、穩定的行業。
高職學生在進行職業價值評價時,過多強調基于自身追求的目標。往往是該職業能否給自己帶來高官厚祿,能否滿足自己的喜好,能否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能否滿足家長對自己的期望等,形成優先追求利益的價值導向。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國家集體利益讓位于個人利益,職業理想妥協于個人本位主義。
傳統文化具有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往往認為自主創業價值(收入、穩定性)不如單位就業的價值,自主創業是找不到工作最后的選擇。根據筆者粗略調查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單位就業簽約率比自主創業就業率要高很多。少數高職學生雖然有創業的想法,但基于現實因素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想法。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用具有代表性的榜樣例子引導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既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更要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求。
2.引導學生確立適度的職業期望。職業期望值過高,會讓學生感到期望難以實現,動力受阻;職業期望值過低,會讓學生感到自我價值偏低,失去奮斗的斗志。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要想達到職業期望值目標,必須要勤奮學習,努力奮斗,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實現職業期望值目標的必需要素。
1.高職院校應加強學生職業指導,將職業指導與兩課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指明成功、成才之路,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職業指導應與專業課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全面而詳細的專業信息,包括專業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要求、就業前景以及職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學生走上社會后的生存競爭能力。
2.高職院校提供相關的專業咨詢與服務,幫助學生解決自己對專業的疑慮和疑問。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的就業觀念。
3.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引導,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有關講座,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就業科學地進行生涯規劃。
4.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職業實習活動。加強學生對以后所從事職業的感性認識,組織學生參觀實習基地,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實踐活動,請行業模范做報告,激發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興趣,鼓勵學生向行業模范學習,讓他們在所從事的職業中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重塑學生社會責任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著眼長遠利益,崇尚擔負社會責任。
3.增強學生的奉獻精神。教育學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無私奉獻,工作不僅是滿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做出貢獻,要有舍我的奉獻精神;教育學生履行職業責任,關心集體和他人,使個人發展與職業發展、社會發展相協調。
高職院校在就業講座中應該積極宣傳成功的創業案例,激勵學生樹立一個職業目標,并朝著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奮斗。要讓學生明白創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創業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