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 馬 驥 王作輝
(青島科技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高校學生惡意拖欠學費心理問題分析與對策
◆李 卉 馬 驥 王作輝
(青島科技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欠費問題日益加劇。然而近年來,高校欠費學生中突生的部分“惡意欠費”人群,成為困擾高校并影響和制約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一個緊迫問題。本文對惡意欠費學生投機、虛榮、攀比、盲目從眾等心理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完善制度、加強教育、改善工作方法等手段,找出克服學生惡意欠費問題的對策。
惡意欠費 心理問題 經濟困難學生
2005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規范高校收費的規定,普通專業學費每年不能超過6000元。在此之前,全國高校學費已從1995年的人均800左右上漲到2004年的4000元左右。在短短的10年間,大學的學費飛漲了5倍,一系列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欠交學費的學生也就相應產生。盡管國家采取“獎、貸、助、補、減”等多發面的資助體系幫助他們,但由于政府撥款有限,貧困學生的界定十分困難,貧困學生基數又比較龐大,拖欠學費問題也就一時難以解決。然而近年來,高校欠費學生中卻突生了另一部分人群,此類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差,而在繳費時卻稱家庭貧困或者干脆對學校的繳費通知置若罔聞。隨著此類人群人數的急劇增多,惡意欠費成為困擾高校的一個緊迫問題,它影響和制約高校的建設和發展。為擺脫這一困境,我們試圖從惡意學生心理入手,找出高校學生惡意欠費問題的對策。
此類欠費現象總得來說是鉆國家和學校相關法規空子,《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也僅僅明確了學生在上學期間有繳費的義務,卻沒有相應的惡意欠費行為的處罰措施出臺。這為學生投機心理惡意欠費制造了客觀條件。加之學校在收費流程和教育教學管理上容易存在漏洞,部分學生發現校方一催再催的情況下并沒有相關校規予以處罰甚至可以順利完成學業,便開始心存僥幸,逐步發展為拖欠學費。學生誠信和道德的缺失成為此類欠費現象的主觀原因,欠費學生人數變多時,部分學生在僥幸心理和從眾效應的影響下便萌生了別人不交學費自己也不交的心理,從而引發大面積學生欠費現象。
虛榮,盲目追求物質生活是影響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的一顆毒瘤。學生在吃、穿、用上的相互攀比,嚴重脫離了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剖析其心理基本上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享樂欲。此類學生拿到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時首先想到的是應用于滿足自我享樂的揮霍,而不是用于繳納學費,當學費最終花銷殆盡時學生只能選擇欠費。更有學生在超前享樂等畸形消費觀念誘導下,盲目使用信用卡造成嚴重透支,只能將來年的學費填補透支,給按期上交學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此類欠費現象多發于高年級和畢業班且成績較差的學生。該部分學生由于成績較差有多門學習科目不及格或者受到學校相應的處分,無法順利取得畢業證或學位證,索性直接欠費不交。這種心理逐步也可衍生出抱著拿交學費換取畢業證學位證的幼稚想法,想與老師和校方“做交易”,如果能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自己就繳費,否則不交而利用不正當渠道套取、制造假畢業證在外工作。
由于工作原因造成欠繳學費的學生也不在少數,且近年來人數越發增多。現今國家和學校都在積極鼓勵和引導在校大學生創業,部分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便催生了盲目創業的心理,將學費用于炒股、買基金或做創業的第一筆啟動資金,一旦他們的資金鏈循環不當甚至虧空時勢必無力繳費造成欠費。
高校學生的欠費現象與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誠信意識缺乏密切相關,因此在高校中加強法制教育、誠信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高校要把學生欠費工作應與學生的誠信教育及法制教育結合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條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學費。這也就說明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性教育,收取適當的學費是我國現階段實行的必要措施,對學生開展政策性的宣傳教育是高校落實收費工作的有力保障。通過法制宣傳與教育讓學生了解高等教育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法規,深刻認識非義務教育的性質,從而提高學生繳費的自覺性,形成學生自覺繳費的良好風氣。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法制教育的同時,也應注重心理教育。在催繳學費的過程中除了給予欠費學生實際的幫助外,還應始終將尊重、理解和關愛放在首位,滲透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克服投機、攀比和虛榮等心理困惑,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從心理方面杜絕欠費思想。
惡意拖欠學費是學生主觀上的過錯,但學校相關法規和制度的不健全也為學生欠費創造了客觀條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繳費的相關法規存有漏洞或制度不配套,對學生沒有硬性的繳費規定。繳費制度和學生管理工作的脫節致使學生到了規定的繳費時間時,早交晚交、多交少交甚至不交,對學生個人而言沒有太大的差別,有的學生甚至可以順利完成學業,正是因為對欠繳學費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因而致使此類學生有機可乘。學校應針對學生欠費的復雜情況,逐步完善繳費制度,去除惡意欠費的客觀條件。
(1)嚴格篩選困難生,做好困難生區分工作
同是欠費問題,但對貧困欠費和惡意欠費的學生要區分對待,學校的相關規定也必須有所體現。對于貧困生,學校可專設“綠色通道”并建立困難生數據庫,在入學時先為其辦理緩交學費,然后根據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調查結果核定補交和減免學費,從而體現“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的目的。對于非困難生,堅決阻止此類學生編入困難生庫享受困難生的緩繳及減免學費的優惠政策,并加大力度催繳,情節嚴重者可給予處分甚至勒令退學。
(2)對于緩交學費的學生,嚴格劃分暫緩期限
家庭困難學生與校方簽訂緩繳協議,根據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明確緩繳截止的時間,杜絕了學生不交學費一拖再拖的現象;也從另一方面限制了惡意欠費生中你不繳我也不繳,揣著錢等待觀望,能拖則拖,盲目從眾的心理。
(3)學籍管理和教學環節要與學費繳納情況掛鉤
對于惡意欠費學生,將按照相關規定在當年不予注冊學籍,不得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不得使用學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學資源,取消評優入黨,享受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資格。從學籍管理和教學環節上對惡意欠費學生施加壓力,起到催繳學費的目的。
(4)重視畢業班學生繳費情況
針對畢業生惡意欠費問題,除了簽訂相應的緩繳協議,學校也可采取不提供與其就業相關的一切資料,包括不予填寫畢業生登記表、不予組織畢業鑒定等,取消畢業答辯資格,緩發畢業證、學位證、緩辦畢業派遣手續等手段嚴格控制畢業班學生繳費情況。在惡意欠費學生的誠信檔案中記錄其行為,并對情節嚴重、態度惡劣者給予相應的處分。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近半數惡意欠費學生的家長對其子女在校期間拖欠學費的情況并不知情。學校學生管理部門、輔導員、班主任等要定期與欠費學生家長交流,及時向家長通報學生欠費情況,取得家長的協助,催促學生繳費,防止將學費挪作它用。有條件的可以走訪相關欠費學生的家庭,排查學生是否真的貧困,對于個別家長不了解學校繳費政策的,誤認為學費可以拖欠、拖欠了學費也不會被輟學等錯誤思想,積極與之溝通,讓家長了解高校收繳學費的有關政策和制度,說明欠費給學生帶來的思想壓力和給學校帶來的影響,爭取他們對學校繳費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起到學校與家庭雙向催繳學費的目的。
[1]李春玲.高校學生欠費現象參與主體的心理探微[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姚勇,汪洋.公平理論與高校職工管理[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09,(6).
[3]羅俊.高校學生欠費原因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09,(22).
[4]高潔.高校學生欠費原因及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7).
本文系2008年青島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課題(08X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