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寧
(大連海洋大學)
淺談基礎日語教學的問題點及對策
◆齊小寧
(大連海洋大學)
《基礎日語》是日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和一定的語言綜合能力的必修課。基礎日語階段的教學直接關系到整個大學日語教學的成敗。由于今年來中學開設日語的地區越來越少,故中國的大學日語專業學生95%以上都是“零起點”,且通過短短的4年大學本科學習,要求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達到一定的程度,這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一個嚴重的挑戰。本文從基礎日語教學的實際經驗出發,對基礎日語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
1.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等院校日語號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對高校口語專業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作了統一的具體規定。即“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實際運用語言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并使其了解日本概況,為高年級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但實際的日語教學中存在教學不明確的現象。基礎日語階段教學往往是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來進行。即以“考試”為中心,以“全國日語專業四級水平測試”和“日語國際能力測試1.2級”為基本點,過分地強調語法,緊緊圍繞以語法為中心,加強詞匯和聽力。雖然這種做法看上去似乎迎合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但這種盲目地過度追求過級率的教學目標導致教學的片面化,使學生在聽說能力方面欠缺,雖然拿到了1級2級證,但實際聽說能力遠未達到該水平,從而影響就業。
2.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業壓力增大,同時社會日語測評考試的興起,使得原本就習慣于應試教育的中國社會,把日語人才的培養又推向了應試教育的方向。現如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可以說是“水漲船高”,尤其是對日語人才方面的要求“更上一層樓”。一方面要求日語畢業生有各種齊備的證件,這是一個剛性要求,首先看的就是國際日語能力測試1級證書,若沒有的話有的公司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在這種客觀的形式下,很多學校對教學的考核評價均采用終結性評價為主,把“全國日語專業四級水平測試”或“日語國際能力測試1.2級”的過級率作為評判教學的重要手段。把它視為“雙刃劍”,即用它來評價學生日語學習能力,同時又用它來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重視“應試”。而這種“考試本位”的評價體系直接導致了現在基礎日語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可以說它是一根最根本的原因。
3.教材內容陳舊
目前,我國大多數開設日語專業的院校在基礎日語階段均在使用以下四種教材。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日語》(1-4冊)、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基礎日語》(1-4冊)、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基礎日語教程》(1-4冊)、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學日本語》(1-4冊)。以我校使用的《新編日語》(1-4冊)為例,該教材第一版為1994年1月,于2008年6月再版,但其基本內容沒有變化。單詞比較老,有一些詞匯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教材中還列為新單詞,如第1冊中的‘ワープロ’。課文內容更是沒有與時俱進,很多的課文內容和會話內容還停留在八九十年代。如第4冊第二課「余暇」的應用文「上海を訪れる」一文中有:「~、私の周りに人が集まってきた。一見して服裝の違う人間を珍しいと思ったのだろうか。」,每當講到這里總有說不出的感受,現在的中國看到外國人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更何況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所以作為教師在講解這樣的內容時感到很無奈。這樣學生所學的日語無形中就與時代脫節,有人戲稱通過這種教材的學習后只能和日本的老人交流。還有因其場景全都是以中國的上海一帶為主,如旅行去蘇杭、逛街去南京路·淮海路、觀光去東方明珠等,時刻在給學生滲透著“中國文化”
4.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基礎日語教學階段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詞匯和語法講授為主。一般都采用精講詞匯,分析語法,練習句型。在詞匯教學時往往注重的是語義的擴展,片面地追求單詞的廣度。其實基礎日語階段最關鍵的是扎實,這也是大綱所要求的。而在語法教學方面,可能投入的時間是最多的,1年級的時候還能做到精講多練,但是到了2年級的時候隨著教材內容的增加,要講授的知識點的增多,加上近年來各個高校都在縮減課時,故在講課過程中為了把應試中的知識點盡量傳授給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就會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聽說能力可想而知。
1.明確教學目標
初級階段日語教學的目標是傳授基礎的日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的基本功,為3、4年級的高級日語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故基礎日語階段的教育最艱巨同時也最重要。在改變不了現有的評價體系的情況下,要把應試和提高應用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模塊教學方式,在低年級階段要培養學生的學習外語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2.加強文化導入和新信息的補充
針對現有基礎日語教材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上要打破教材格局。在講解購物時可以把上海的“第一百貨”換成“澀谷101”,加入這些潮流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結合實際、逐漸地展現日本社會,日本的風土人情。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對比中日社會文化的異同,并通過課前發表、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讓他們不僅能從語言表面,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內在來了解這一語言的內涵。
3.改進教學方法
改變現有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手段。利用多媒體資源的優勢去彌補教材內容上的不足,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中融入直觀的生動的教學模式,利用非言語的圖片等輔助手段加強對日語單詞,日本社會文化的了解,是學生擺脫枯燥無味地啃書本式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既可打牢學生的語言基礎、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又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規范課堂教學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1]楊秋芬.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探究[J].河北工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9(S1):29 -32.
[2]潘紅婭.初級日語的教學現狀與教學方法革新之探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3]于春英.基礎日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新探索[J].科技文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