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偉
(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
基于文化差異的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及策略
◆劉太偉
(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會對作為目標語的外語學習過程產生影響,即“語言遷移”。語言遷移是二語習得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語言學習者學習新的語言之前,他們一直用母語與他人進行交流。因此,母語對新語言的學習會產生十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同時,由于語言學習之間存在著共性,所以,在語言學習者學習外語時,他們會下意識或潛意識地將母語學習的一些習慣遷移到他們所學的外語學習中去。這就是母語對新語言學習的遷移作用,母語遷移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都會受到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影響。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這種影響尤其突出,他表現為已牢固建立起來的母語系統會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消極的干擾影響。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Thorndike的共同遷移元素理論,語言遷移一般有兩種:即“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當母語的習慣、模式、規則等對第二語言起促進作用和有利于第二語言習慣形成的叫正遷移;反之,母語的習慣、模式、規則對第二語言起干擾作用和阻礙第二語言習慣形成叫做負遷移。正遷移有利于第二語言學習,負遷移則阻礙第二語言學習。
語言遷移包括語言上的影響,如語音、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影響;還包括語言之外因素的影響,如思維模式、文化習俗、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中西方文化習俗角度,來探討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1.習慣用語
由于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響,人們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習慣寒暄用語表現在兩種語言上也是有區別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一個初學英語的中國學生很可能會對一位正要出門的外國朋友習慣地問道,“Where are you going”或“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對于中國人來說,諸如“你上哪兒去”和“你去干什么”這類問候語的問候者并不期待翔實的回答。聽者可以如實回答,也可以隨便應承幾句便可,僅僅是作為相互碰面的一般寒暄而已。而初來中國的外國朋友若不了解這點,會略感尷尬,不回答顯得不太禮貌,回答又不太愿意,弄得左右為難。因此,可以說由于受母語的影響,此例中的中國式問候語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又如,在漢語中,熟人之間見面寒暄喜歡問“你吃飯了嗎”,聽者很簡單的一句回答就可以達到彼此問候的目的。而若用來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Have you had you dinner”就會帶來誤解,聽者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再如,在面對別人的贊美時,西方人通常會愉快地接受,并簡短地說聲“Thank you”,表現了他們的坦誠和直率;而中國人卻處處表現出謙虛和含蓄,趨向于懷疑或否認自己的成就,比如,一位外教夸某位中國學生英語講得好,學生會回答“Oh?really?No,not good.Just so so”。對英語初學者而言,還很可能套用漢語中習慣上表示謙虛的說法“哪里,哪里”(“where,Where”),這將使對方十分尷尬,在西方人眼里也是難以理解的。這是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對目標語缺乏適當的表達方法而套用了母語中的習慣表達方式,從而帶來誤解,可以說,這種母語負遷移最終導致了交際失敗。漢英兩個民族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繁衍出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多多了解兩種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內涵,將更有助于減少母語的負遷移作用。
2.隱私(privacy)或禁忌語(taboo)
在漢語交際中,人們用來打開僵局的話題很多,如職業、收入、家庭生活、婚姻狀況等;而在英語文化中,這些都是屬于個人隱私的范圍,英美人很注重個人隱私,認為那是不可侵犯的。所以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際中,涉及到個人隱私或禁忌的問題就要盡量避免,在他們交談中,就要盡量避免問“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或“Have you gotmarried”等類似的問題,而替之以另外一些更安全的話題,如談論天氣、寵物、體育賽事、新聞事件等。
3.詞語聯想差異
詞匯作為人們語言交流的基本單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英漢兩種語言的部分詞語帶給人們的聯想意義也有著天壤之別。例如,“狗”在漢語中常常使人聯想到一些令人憎惡的人或事,常見的詞語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而“dog”在英語中帶給人的聯想意義卻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是家庭的一員,代表“友好”和“忠誠”,相關的詞語如“Loveme,Love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時)。因此,為避免交流中產生誤解,在學英語時,我們不僅要學習詞匯的最基本的概念意義,也有必要了解其所包涵的文化內涵,了解漢英兩種語言中詞語的聯想差異,不能想當然地以母語文化去理解。
又如,“愛人”一詞在現代漢語里一般用來指說話者的配偶,常使人聯想到“丈夫或妻子”,中國人彼此之間在介紹時,常說“這是我的愛人——某某”,聽者會很自然地將之聯想為對方的丈夫或妻子。而英語中的“lover”一詞,給人的聯想意義就不同了,常指的是情夫或情婦,通常是秘密的或未公開承認的,也是不合法的,這與“husband”或“wife”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對英美人介紹某人說“This ismy lover”,英美聽者會很自然地將之聯想為是說話者的情婦或情夫,而不會將之聯想到是說話者的妻子或丈夫,從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再如,對“西風”和“westwind”兩個詞,中國人和英國人對之的聯想意義是不同的。在中國,當西風吹來時,樹木凋零,天氣變冷,因此,“西風”常使人感覺凄涼和悲戚。然而,“west wind”在英語中卻被看作是“春風”,這是因為當西風吹來之時英國正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際,往往預示著像春天一般的生機和活力。
1.多閱讀或欣賞英語原版文獻
包括報紙、雜志、期刊、影視等,增強對英語表達方式的敏銳性,必要的時候可以背誦一些經典的英文表達方式,從而弱化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同時,多創造一些真實的第二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能有機會真正應用這些地道的表達方式。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多使用英語,引導學生積極用英語思維,在盡量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掌握英語。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個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應該完全忘記它的本族語。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我們所學到的外語才是最地道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母語在外語學習中所帶來的負遷移。
2.多進行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研究,從中找出一些規律,并進行重點突破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擴充學生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了解,積極啟發學生在信息處理過程中,不斷將目的語中的文化信息同大腦記憶中儲存的本土相關語言信息進行綜合比較和整合,努力使自己的表述結構和方式朝著規范的目標語靠攏,逐步提高對目標語的規范運用能力。
要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中英文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還要多了解語言產生的歷史,因為很多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與某個特定的歷史事件相聯系的。所以,除了熟悉本國的歷史外,還有多了解英美國家的簡要歷史沿革,從而增強對語言的文化認識,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減少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更好的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1]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吳瑩.二語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現象及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
[3]斯琴.趙智蕓.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遷移現象研究[J].前沿,2006,(3).
[4]蘇留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