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利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攝影工作者視覺素養淺析
◆李奎利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在如今視覺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形各色的視覺圖像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的眼球,提高著我們的視覺思維。攝影工作者該如何凸顯自己的專業優勢,用恰當的攝影方式表達一定的視覺意義,清晰解讀隱藏在視覺物相和審美安排背后的社會意義呢?
攝影 專業攝影 視覺素養
現代傳媒受眾接受理解新聞信息的視覺經驗與閱讀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由依賴印刷文本的閱讀逐漸轉變為基于視覺圖像的解讀,閱讀對象、方式、性質、心理和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具象化、視覺化傾向日益明顯。對于圖片新聞主要生產者——新聞攝影記者來說,通過提高自身視覺素養,加強采編業務能力,從而有效提升新聞圖片的感染力、沖擊力,增強新聞圖片的信息表達能力正是應對這一變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照相機日益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種記錄工具,照片成為自然、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形象記錄,參與了各種歷史文獻的構成。
第二,影像應用不再局限于藝術、科研、宣傳這些局部領域,而是擴展到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各個領域。
第三,攝影圖像在傳播和交流中不再是語言文字的附庸,而是上升到與文字和聲音并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地位。
透過鏡頭這只“眼睛”,攝影作品以其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表現形式與其內蘊的思想、情感、哲理及人物、故事等,熔鑄了拍攝者特有的社會歷史、文化與美學品格。作為視覺信息領域的一個子分支,作為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攝影藝術凝聚著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屬于哲學范疇;善,屬于倫理學范疇;美,屬于美學范疇。攝影工作者的視覺素養,可以歸結到真、善、美這三個詞所代表的價值內涵。
真與假相對立,是指現實存在的客觀事實以及認識和對待客觀事實的態度。俗話說“眼見為實”,人們往往更相信于通過視覺渠道獲得的信息。攝影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客觀視覺美的再現,其本性就是洞穿真實。照片雖然可以“擺布”出過去發生的情況或是想象中的未來,但是攝影真正的價值卻在于瞬間的記實。攝影家將鏡頭對準某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用鏡頭凝固特定的歷史時刻,再現個體形象和生活場景,把鮮活的人物與歷史事件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從而讓觀眾感受個體生命的生存空間及歷史故事的鮮活與深刻。
前段時間有一張照片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報刊、網絡一時爭論激烈。2007年l0月12日,陜西省林業廳對外公布了一組野生華南虎照片,照片拍攝者周正龍就此從一個普通農民成為舉國關注的“拍虎英雄”。但照片公布之后,許多人對照片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有網友甚至拿出周正龍家中所掛的年畫。指責畫中的虎與照片中的華南虎驚人地相似。一時間,“挺虎派”和“打虎派”“炒”得沸沸揚揚。縱使暫不考慮照片的真實與否,單是媒體與公眾輿論的關切度就可以看出真實性對于攝影是何等的重要。若是攝影工作者丟棄了“真”這個最基本的素養,必然會引起大眾信任感的缺失,影響社會的穩定。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影像創作空間也得到了空前的擴展,但社會對真實的需要仍然存在,因而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也不會被顛覆。
“真”,要求攝影工作者用相機拍攝親眼所見,不為試圖造成社會轟動而欺瞞、不為獲獎出名而造假。在新攝影技術手段不斷涌現的時候,更應該把握攝影真實性的尺度。撇除個己私利,還原事情真相,再現真實情感,始終是攝影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在進行攝影創作時,對待不同的攝影角度,“真實性”要求的尺度需根據辨證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新聞類紀實攝影必須拍攝于現場且無任何人為的改變加工。經過人為設計和擺拍的作品即使拍攝于現場也是違背了“紀實攝影”真實性的原則。
善與惡相對立,是指人的行為及其表現出的品德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性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科技的進步讓攝影家能夠采用各種技巧進行攝影創作后,現代主義的攝影思維方式就使攝影藝術的審美需求走向頌揚正義、和諧和善良。鞭笞丑惡和腐朽,即求“善”。這就要求攝影藝術的審美具有充滿理性的倫理道德感。作為一個攝影家,他必須是謊言的見證,是歷史的速記員,必須以美感享受要符合倫理道德的善為準則。他必須超越人膽怯貪婪的猥褻情感,堅守攝影洞穿真實的本性,堅持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美好、善良的不懈追求。
無可諱言,攝影是了解與表達人類內心的批判與見證、呼吁與關懷、掙扎與怒吼,并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及其所經歷的滄桑與喜悅。所以,一個有內涵的影像,其實就是記錄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點滴,也就是說,人道關懷是攝影藝術不能背離的原則。進而言之,如何在光影影像上賦予人文深意,是所有攝影家時時刻刻面臨的主要命題。而文如其人,圖片亦如其人。人們除了對于攝影作品的人文內涵有渴求之外,常常對于攝影作者的人性善惡也相當關注。
美與丑相對立,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愉悅感覺的特征。攝影藝術根植于繪畫,光線、構圖、色彩等美學技巧在攝影藝術中至關重要。視覺上精巧準確的構圖、講究的用光、主次得當的位置安排、和諧平衡的色彩、恰當的影調層次是攝影佳作的必備要素,也是鑒賞者評價的標準。美國一位攝影家在文章中說到:“如果攝影家的觀察能夠揭示他的主題,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它,從而也分享攝影家的當時的某些體驗——假定他的技術措施正好表現了他的觀察——那么,他便贏得了攝影美。”這與許多攝影大師意圖傳承給世人的理念如出一轍:思想重于技術。我們借助攝影來表達解放出來的情感力量,并獲得最強烈的感情表現效果。而且他也強調了極易被人忽視的一點:觀者的接受認同也是“攝影美”中的一環。攝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以生活對攝影家世界觀、審美觀的影響和塑造為起點,以拍攝為核心行為,經擴印沖洗或打印等工藝流程制作出照片,再通過展覽或出版,回到社會生活。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是通過社會流通與欣賞者“對話”并產生美感效果來實現的。用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產,如果沒有讀者的接受和響應。生產就失去了意義。而且,讀者在接受作品的時候,是對作者創作的參與,是二度創作。只有讀者憑借自身的個體經驗觀看作品并進行判斷和鑒賞,接受影響,才算完成了攝影過程。
對于專業的攝影創作需要我們端正攝影目的,正確衡量攝影和記錄與藝術兩頭的距離,明晰技術只是手段,釋放相機的各種功能,重視內在精神價值的新攝影觀。真善美,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和進步標尺。攝影技藝不僅在神州大地上塑造了很多外在形式的美,而且在民族精神、社會風尚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神美。攝影工作者只有在真善美方面不斷提高自身視覺素養,才能不斷提高視覺解讀能力及視覺表現技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1]愛德華·韋斯頓.什么是攝影美[M].1951.
[2]陳松生,汪波.從紀錄片透視視覺文化:追求真善美[D].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