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吉林大學公共計算機教學與研究中心)
以學生為本,談《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及實踐方法
◆劉 穎
(吉林大學公共計算機教學與研究中心)
針對當前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授課時存在的各種問題,從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法。
分層次 分模塊 改革措施 實踐方法
在當前信息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認識、掌握和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入門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如何自身改進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都是我們現在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認真的回顧與反思,不斷發現問題,是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真正達到課程設置目標的最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出現了地區不均衡的現象,在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程度很差,有些學生甚至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樣就造成了學生進入大學時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動手應用能力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樣給高校教師在組織教學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隨著1999年國家出臺高等教育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高等學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多,但配套教學設施并沒有及時的跟上,教學實驗設備配備嚴重不足。在進行實驗教學課程時,往往會出現一個老師要指導幾十甚至一百多名學生,學生在上課時遇到的問題并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影響了理論及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及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的基礎知識、計算機網絡基礎、算法與數據結構基礎、數據庫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以及程序設計基礎等內容,知識量涵蓋面廣、內容豐富。與學校安排的實際課時并不匹配,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將所需要傳授的內容快速、全面、重點的講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能夠迅速全面的掌握。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多樣的教學手段,并且需要學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學能力,才能夠較好的掌握所學知識。與此同時,現有課堂理論教學學時與上機實踐課時的比重不合理。為了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適當增加實驗課時勢在必行。
現有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存在很多矛盾,最大的一點就是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遠遠先進于現有的教學內容。因此,如何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快更好地適應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是課程教學改革應當重視的一個內容。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覆蓋面很廣,而且知識點比較零散且不深入,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時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也易于學生理解。但這種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是以老師為中心,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由于課程信息量比較大、速度又比較快,使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出現沒有記下PPT上的內容就直接進入下一頁的情況,無法做到邊聽邊記筆記,這樣很大程度上打擊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造成了“黑板上種莊稼”的現象。
首先,由于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不均衡,建議可以在入學時對全校學生進行摸底測試,綜合考慮成績以及文理科班級的選課情況,對學生“分層次”、有針對性的授課。其次,在普及計算機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今后的專業課設置情況,“分模塊”著重講解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可開設“多媒體網頁設計”或“數碼圖形處理”等相關課程,對于電子、自動化等工科專業的學生,可開設C語言等編程課程,這樣就可為今后能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上機實驗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更好、更深入的掌握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動手能力。首先,針對現有實驗課時嚴重不足的情況,可以在原有理論課時不變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實驗課課時,讓學生能夠變成由“老師引導教學,學生自主式學習”的方式。其次,開設有針對性的實踐類選修課,例如,計算機硬件的拆解與組裝、組建局域網、辦公自動化軟件培訓等課程。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但由于現在教師與學生的比重遠遠不能夠滿足實驗課的指導要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建議將實驗課的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選取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每次上課都由小組同學共同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組同學討論仍無法解決的,可以由組長向授課教師提出,統一解決。這種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
為了給基礎較好的學生以及渴望在計算機方面有深入學習的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學校可以經常舉辦一些計算機方面的競技比賽。例如,計算機裝機大賽、office軟件使用比賽、網頁設計大賽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拔優秀的學生組成參賽隊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開展專題性的講座,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對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方面的先進信息有所了解,從而彌補課本上不能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還可以教給學生一些日常使用計算機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網絡更快更準確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例如Google搜索引擎的使用、CNKI數字圖書館等數字資源的使用。
現有的考核方式是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大多數的分數比例為10%、10%、80%,這種比例沒有突出實驗課的實際功效。我們應該借鑒國外高校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不以一次考試的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應該更多的注重學生平時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建議加大實踐課時所占的分數比例為30%,這樣最終的考核成績分數比例變為10%、30%、60%。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所有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門核心必修課程,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僅對提高高校整體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對提高學生本身的知識理論儲備及技能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人結合實際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及體會,對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等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通過一些教學方面的改革,使得學生能夠對計算機理論知識及實際操作更加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適應今后的社會需求。
[1]朱桂宏.《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與探討.電腦知識與技術[J].2010,(19):5393-5394.
[2]毛鏐.分組策略—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