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雙陽區土頂中心小學,吉林長春 130600)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特殊的學科,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計算機知識、學會使用計算機的重要途徑之一。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農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還比較滯后,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來自學校層面的。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不熱衷于信息技術學科,沒有起到導向作用,從而限制了本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發展;學科教師認識片面,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等同起來,認為信息技術教學就是計算機教學,就是教會學生打字、畫畫、上網、聊天等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沒有明確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即:教會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沒有充分意識到計算機對今后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它將是下一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2005年9月8日,聯合國重新定義了文盲的標準:如果你不會看地圖、不會使用計算機,那你就會被列入信息時代的“新文盲”之列。由此可見,計算機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其次,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是好奇、充滿求知欲,但由于學校的“不熱衷”和學科教師的“片面認識”,以及社會上一些錯誤輿論的引導,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認識產生了偏差,不知信息技術為何物,只是在網吧里產生了第一認識:“信息技術就是上網,就是玩游戲、聊天、看電影”,甚至把信息技術課直接就叫成“微機課”,致使部分學生認為在網吧里就能學到信息技術。
計算機硬件設施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物質基礎保證。但目前,由于資金投入的不足,廣大農村學校的軟、硬件條件都比較落后,設備配置偏低。就我校而言,學生計算機房的設備是2004年末、2005年初國家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時安裝的,計算機的配置較低,尤其是在進行網絡教學時,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大多數學校機房的計算機數量不夠,不能滿足每人一臺機子的標準,多的甚至3人或5人一臺計算機,僧多粥少,不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教師的正常教學亦非常難以開展。加之學生每周只有1-2節的信息技術課,去除教師講解的一部分時間,每個學生能接觸計算機的時間只是短短的“一小會兒”,實際上機的時間少之又少。對于信息技術這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沒有具體的實踐操作,學生是很難學有所得的。所以,硬件設備的短缺、陳舊,導致了農村信息技術的教學根本不能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
與城市相比,農村家庭的經濟條件還相當落后,貧富差距很大,這一點從城市孩子家庭50%以上都擁有計算機,而農村孩子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還不到3%就可以體現出來。由于農村學生家里幾乎都沒有計算機,在學校里每周也只有1-2節的信息技術課,每人每周平均接觸計算機的時間還不到10分鐘,即使當堂課學會了,回家后也沒有計算機可以進行鞏固練習,重復上機的周期過長,致使學過的知識點很容易被遺忘。再者,由于學生家里沒有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也不能布置課后作業,根本就沒法進行課后的延伸活動,嚴重制約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
師資短缺,是農村學校的一大弊病。尤其是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專業畢業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農村學校,幾乎都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多數都是半路臨時改行或由其它學科教師兼職,沒有經過正規的信息技術專業培訓,僅有基本的計算機常識。其中有很多都是由打字員直接變成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還要擔負學校機房和辦公室計算機的維護,制作多媒體課件,統計學生考試的各科成績,統計上報各種數據,輔導學生參加常規競賽,完成學校的材料打印等任務,工作量很繁重。再加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隊伍相對不穩定,今年教信息技術,明年就可能改教別的學科,或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調走,又要重新安排人員,再或者由其它學科的教師兼職信息技術,一身兼多職,這些都使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難以集中精力進行深層次鉆研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內容,教學質量也可想而之。
雖然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依然深深地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教學。信息技術課作為非中、高考考試科目,在各級學校中也就得不到相應的重視,“不忙”時可以“有”,“忙”時絕對“沒有”,很多時候,信息技術課都會被其它學科占用,加之沒有制定系統的考評機制,所以,沒有人愿意花大力氣去評價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甚至在期末學生的成績單上也沒有《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上好上壞一個樣,于是就產生了“信息技術無用論”,信息技術教師平時不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上課也比較隨便,導致信息技術課多數成了學生的休閑課、玩耍課。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教育的信息化、現代化已迫在眉睫。所以,做為基層農村學校,從上到下,從領導到教師、到學生,都要轉變觀念,以新課改的精神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和長遠影響,要把信息技術教育納入到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中來,切實地開展好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上級各級主管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培訓,多開展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活動或競賽,讓學校領導、教師走出去,到信息技術工作開展好的學校看看,把先進的理念帶回來,增強學校領導、教師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從而把信息技術教育提升到一個全新的認知高度。
(2)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培訓,使其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的根本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引領學生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知識,體驗信息活動,學會利用計算機獲取、分析、處理信息。
(3)實行教師全員培訓,不但要讓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還要讓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學習信息技術,并把信息技術與自己的學科進行整合,使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從而使信息技術教學與日常應用結合起來,把信息技術由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真正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習、生活、工作中去。
在轉變觀念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行動起來務實地開展工作,尋求解決硬件設施短缺、陳舊的辦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等、靠、要”,要“井里沒水四下淘”,多方籌措資金,開源節流,把錢用到最該用的地方。例如:學校可以盡量節省其它方面的辦公支出,把省下的錢用以重點解決信息技術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努力改善計算機的硬件設施,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解決學校資金不足的難題,保障教學工作的需要。在學生上機操作的問題上,學校要高效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與資源,盡量采取小班額教學,以最大限度地確保人均機器的使用率;要“全天”開放計算機教室,合理安排、分配學生分批、輪換上機,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的上機時間;另外,信息技術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要精講、少講、勤指導,把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自上機實踐操作,才能有所學、有所得。
筆者雖然有多年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經驗,但也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只是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以便能盡快突破這一瓶頸。一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成立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小組。二是學校最大程度地開放計算機教室,最好能利用周六、周日等休息日成立非贏利性的計算機學習班。這樣雖然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信息技術方面的“高手”,但卻可以使學生遠離網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一些“正規”的信息技術知識,遠離網上那些不良的信息。三是開展信息技術競賽活動,可評選出學校“打字金牌高手”、“動畫制作大王”、“計算機故障維修高手”等等,制成學校信息技術“高手紀錄榜”,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向紀錄發起挑戰,也可以像“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樣,自己立項,挑戰成功后記入學校“高手紀錄榜”,以賽促學??傊?,要以盡可能多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師生共同努力去改變沒有計算機的現狀,帶動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從而達到以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
現代社會并不缺乏會信息技術的人才,相反,信息技術學科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相當多,但卻很少有愿意到農村基層學校去任教的,原因就是工資低、條件差、待遇不好。這不是學校一己之力能夠解決的,需要政府行政部門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制定一些相關的政策來吸引和帶動這方面的人才自愿到農村基層學校去任教,逐步改善這種專業型人才師資短缺的問題。另外,農村基層學校自身也要加大培訓力度,盡可能地選拔出素質高、相對固定的教師,多參加上級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和輔導,努力打造、培養適合自己學校的“農村專業型”信息技術教師,以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
就目前現狀來看,計算機的使用還沒有普及,特別是農村地區,家庭擁有電腦率還不到3%,更談不上普及使用,加之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從學校到教師、家長、學生,往往都忽視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存在。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學科應該列入學校的正式考試科目中,應該與語、數、外等學科并重,或者把信息技術學科以一種單科結業的形式進行最終考核,就象生物、地理會考一樣,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統一考試,只有單科結業合格后,才允許報考其它學校,將其作為參加高考或中考的一張“通行證”。另外,農村學校也要從自身出發,成立專門的信息技術領導小組,加強對信息技術的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信息技術考評體系,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地位,真正把信息技術工作落到實處,使其不再浮于表面,不再流于形式。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推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快速發展。
總之,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需要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需要農村學校的高度重視和一線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農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能夠迅速發展起來,與時俱進,趕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