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平
(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二小學校,吉林伊通 130700)
數學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是改革數學教學的必要途徑之一,也是更新教學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趨勢。筆者認為,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要注意三個問題。
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的學習效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創設教學情境更有利于學生探索、思考和建構知識。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應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要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把信息技術用在“刀刃”上。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把握適度、適量原則。無論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還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其目的就是服務于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正確處理教師、教學媒體、學生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教學中應保證學生思考、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絕對不能讓計算機包攬一切,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失去應有的價值。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本應該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實踐探索的過程,卻利用計算機課件取而代之,結果學生們如同看電影般地接受教學內容,失去了動手動腦、實踐探索的機會。雖然也能按教師的預設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失去了學生的主體性,更談不上課堂中生成性資源的探索了。
運用信息技術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可以達到常規手段不能達到的效果,進而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思維創造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的優勢,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事物變化的發展過程,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空間,就能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奠定基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要符合數學課堂教學規律。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要符合科學的教育理論和認知規律。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傳統教學內容的線性結構轉變為其教學內容可以用非線性結構來組織,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動態的、開放的、多層次的結構化知識。其既包括學科基本內容,又包括學科之間的邏輯關系;既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注重知識的結構。使數學內容的統一性與靈活性得到了充分結合,只有如此,才能增強其實效性。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按自己的知識基礎、習慣和愛好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而不是一切由教師安排、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備好課,包括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信息技術資料,精心研制教學所需課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機操作課件,控制信息傳輸的速度和次數,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等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讓學生感受到表現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悅。教學中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學習,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