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慧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學生思想發展新趨勢下的思政教育探討
◆游永慧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在改革開放縱深進行的環境中,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高校學生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日益復雜化。分析原因,探尋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問題的應對之策,是當下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對于今后加強與改進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在于對思想教育重視程度。就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現狀來看,思想教育缺失、心理教育缺位、道德教育缺乏的問題很嚴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思想失控,道德失范,繼而價值失落,享受失度,最后是心理失調,感情失真,整個群體出現信任危機,人的人生觀發生扭曲。其結果是,我們的工作被動,學生引導不了,問題層出不窮。
1.轉型期大學生來思想容易受到沖擊
對于涉世未深的他們來說,理想信念不堅定、判斷標準不一、是非觀念不強,易產生用少數現象解讀政策、用特例否定理論的錯誤思想,結果只能是用發牢騷來發泄對政治、社會、生活的不滿。
2.道德認知與行為約束脫節
傳統文化缺失、社會責任感淡化、社會功德不良就是該問題的主要表現。
3.西方倫理沖擊著傳統道德
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沖突。交往開放、追求享受、“快餐文化”等大量西方的觀念越來越多的被大學生所接收,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追逐西方現代觀念的思想碰撞下,大學生道德判斷標準逐漸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無條件服務服從于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和高校學生思想發展新趨勢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要以提升政治素質為核心,要逐步轉化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撐。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創新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堅持把培養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的需要放在首位,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廣大學生了解“四個統一”的重要性,即科學文化與思想修養相統一的重要性、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相統一的重要性、展示自身價值與服務全社會相統一得重要性、樹立長遠目標與進行努力奮斗相統一的重要性,成長為全面人才,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里要避免一個誤區,創新不是拋棄基礎,而是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建立在高校學生思想發展新趨勢下的創新,這就為制定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舉措指明了方向。
1.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教育應該是“生產全面發展的人”。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教育的本質意義通過教育的功能和價值更加明確的凸顯出來,即以人的發展為本。大學生就是高校的主體,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所以高校的思想教育要服務于大學生發展,想方設法把學生成才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出來,把學生的真善美全面激發出來。
2.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創新
高校德育創新的根本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創新。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道德品質和最起碼的思想覺悟,還具備來自于經濟的、科學的、信息的、生態的等很多方面道德素養。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應緊緊圍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義務感、創新性、效率感、合作與競爭精神進行全方位培養。
3.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礎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創新而創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正在發生拓寬,正在逐步形成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科學道德教育、生態倫理教育和環境道德教育、經濟倫理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教育等,都應該成為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4.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是學校思想教育創新的關鍵。學校思想教育載體能夠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內容,同時又是聯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中介形式。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從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出發,合理運用傳媒、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方式的變革,增強思想教育的說服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特別要通過豐富多彩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其教育目的。
5.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要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要教會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實現的本領。要實行民主合作全員式的思想教育。要加強輿論引導,這是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措施。心理咨詢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新形式。
隨著政治經濟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營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教育環境,將對我國的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促進。
[1]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工作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宋元林.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導論 [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韋吉峰.網絡思想教育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4]楊立英.網絡思想教育論.[M].人民出版社,2003.
[5]趙士林,彭紅等著.網絡傳播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6]檀江林等.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研究 [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7]李高海.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研究[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
[8]鐘前,邱小劍,李雪江.信息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新課題[J].教育與職業,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