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劉曉華 潘曉燕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山東 即墨 266200
復發性多軟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種少見的全身性炎性破壞性疾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具慢性、復發性、進展性等特點,早期癥狀不典型,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易造成誤診。現結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患者,男,60歲,農民。因反復發熱、咳喘、聲嘶1年,加重伴呼吸困難3 d入院。患者入院1年前受涼后出現發熱、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性痰,無畏寒、寒戰,無盜汗、咯血。曾多次在外院診斷肺部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經抗感染治療后好轉,癥狀反復發作,漸出現聲嘶、喘憋,活動后喘憋加重。3 d前受涼后出現發熱,咳嗽、咳白色黏痰、喘憋加重,伴呼吸困難,夜間睡眠不能平臥,收入呼吸內科,經抗感染、解痙止喘對癥治療,效果差,會診后轉入風濕免疫科。既往無肺結核、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疾病,無藥物過敏史。查體:體溫37.9 ℃,心率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壓140/90 mmHg。神志清,喘憋貌,聲音嘶啞,唇紫紺,雙側耳廓變形,鼻梁塌陷,胸廓無畸形,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鼾音及干濕性羅音。心率100次/min,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觸及,無壓痛反跳痛,脊柱四肢無畸形,關節無腫脹壓痛,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7.2×109/L,中性粒細胞0.82,尿、大便常規正常,肝腎功、血脂正常,血沉 29 mm/h,CRP 47.9 mg/L,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 ENA 酶譜(-),抗心磷脂抗體(-),血管炎線性免疫抗體(-)。肺功能檢查:輕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礙。肺部CT示:雙肺感染,氣道狹窄。追問病史,近1年來出現鼻梁骨塌陷,聽力下降。結合病史,診斷復發性多軟骨炎。給予喘定平喘,哌拉西林、替硝唑抗感染,給予潑尼松60 mg/d、環磷酰胺0.4 g/周治療,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逐漸緩解,聲嘶減輕,好轉出院,潑尼松逐漸減量,隨訪2年,病情平穩。
1923年Jaksch首次描述RP,直到1960年正式以RP命名,并沿用至今。RP病因不明,臨床表現多樣,多累及軟骨組織及結締組織,耳、鼻、喉、眼、關節、氣管、支氣管、心臟瓣膜等器官及血管等均可受累[1]。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好發于30~60歲,無性別傾向。耳廓軟骨炎是最常見癥狀,表現為雙側耳廓軟骨部紅、腫、熱、痛、紅斑結節,嚴重者出現聽力下降。另一常見表現為鼻軟骨炎,常侵犯鼻中隔的遠側端[2],急性期表現為局部紅腫、壓痛,反復發作可引起鼻軟骨局限性塌陷,呈鞍鼻畸形。患者可出現外周關節非侵蝕性的多關節炎,間歇發作。呼吸道受累提示預后不佳,累及喉、氣管及支氣管軟骨的常見癥狀有聲音嘶啞、喘鳴、咳嗽、喘息。疾病晚期由于支氣管軟骨環破壞,導致呼吸道塌陷和狹窄,發生呼吸困難、窒息,甚至死亡。RP患者呼吸道受累時,基本都存在通氣功能異常,其中以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表現突出。另外患者還可出現眼部病變、心血管病變、血液系統異常、皮膚損害、神經系統病變及腎臟病變。RP的診斷多采用McAdam診斷標準(1976年)[3]:①雙耳軟骨炎;②非侵蝕性多關節炎;③鼻軟骨炎;④眼炎;⑤喉和(或) 氣管軟骨炎;⑥耳蝸和(或) 前庭受損。具備上述3項或3項以上并由病理活檢證實可以確診;如臨床表現明顯,并非每例均做軟骨活檢而可以臨床診斷。RP的藥物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和氨苯砜。糖皮質激素可迅速控制急性期炎癥,早期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復發的頻率及嚴重程度,為首選的治療方法。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沙利度胺、來氟米特、麥考酚嗎乙酯(霉酚酸酯)、氨苯砜等免疫抑制劑可能對本病有效。對于重癥呼吸困難患者,局部氣道狹窄可給予擴張和支架術或外科手術切除。氣道塌陷則可給予管腔外夾板治療、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和氣管切開術。合并心臟瓣膜病變者可行瓣膜修補術或瓣膜成形術。預后:RP患者5年病死率接近1/3,近幾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及介入手術的開展,生存率明顯提高。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系統性血管炎和心血管并發癥[4]。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本例患者曾多次誤診為急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單純抗感染、解痙治療效果不佳,予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
[1]顧美珍,殷善開.復發性多軟骨炎[J]. 罕少疾病雜志,2004,11(5):39-42.
[2]農輝圖,徐志文,唐安洲,等.耳鼻喉氣管支氣管的復發性多軟骨炎(附11例報告)[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17(2):222-224.
[3]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復發性多軟骨炎診治指南(草案).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 (4):251.
[4]米向斌,邱賢文.復發性多軟骨炎1例[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8,10(5):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