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珉 張俊鈺
西藏軍區總醫院中藏西醫結合高原病重點專科,西藏 拉薩 850007
痛風又稱為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1]。本病好發于男性,約占95%,男女之比為20∶1,常見于50歲左右的男性和絕經后的女性[2]。痛風在高原是一種常見病,高原地區痛風發病率較內地約高60%,高原地區由于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大氣壓低,氧分壓低,紫外線強,缺氧使人體各器官、系統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3],此外還與高原飲食習慣特點有關,如喜食牛羊肉、酥油茶,好飲酒等。高原痛風患者以漢族患者多見,藏族患者較少,這可能與人體對高原環境的適應性有關。筆者在高原工作多年,現將高原痛風1例報道如下。
患者次仁,男,52歲,藏族。患者右踝關節見歇疼痛1年,劇痛2 d而來就診,自述近日有飲青稞酒、啤酒,且多量,平時喜食牛羊肉、酥油茶,尤喜風干牛肉。癥見:左踝關節局部紅、腫、熱、痛,拒按,不能著地,拄拐杖而行;不畏風,納可,口渴,小便渾濁,大便偏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筆者所在醫院門診查血尿酸760 μmol/L,查抗“O”類風濕因子皆正常,證屬濕熱流注肢節,肢節瘀阻之痛風性關節炎。治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藥用蒼術20 g,黃柏15 g,薏苡仁30 g,川牛膝 20 g,藏大黃 20 g,貫眾 30 g,豬苓 30 g,萆薢 20 g,大腹皮 30 g,防已 15 g,元胡 15 g,赤芍 15 g,地龍 15 g,秦艽20 g,甘草5 g。外敷如意金黃散,香油調和,涂于患處,紗布外敷,膠布固定,24 h為1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紅腫熱痛癥狀明顯緩解。同時外敷如意金黃散。進3劑中藥加上外敷如意金黃散3次后,右踝關節紅腫消退,疼痛緩解,能下床活動。二診,患者訴關節紅腫熱痛明顯減輕,局部關節仍有壓痛,口不渴,小便轉清,大便平,舌苔見退,去黃柏、忍冬藤,加藏紅花2 g,寬筋藤20 g,本方加減再進10余劑,諸證悉除,復查血尿酸360μmol/L,控制進食高嘌呤食物及酒類,多喝水。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高原痛風是指在海拔3000 m以上的地區,由于遺傳性或獲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伴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4-5],臨床上包括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的主要癥狀,常表現為跖趾關節、踝關節等處紅腫熱痛,活動障礙和關節畸形,遷延難愈。楊彩霞等[6]認為本病發病與脾腎關系密切,因平素過食膏梁厚味,濕熱內蘊,傷及脾胃,兼外感風濕熱邪,或素體陽盛,陰液不足,感邪從陽熱化,留滯骨骼經絡,氣血不通,表現為灼熱紅腫,功能障礙,痛不可觸,提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風濕熱痹。如鐘洪[7]提出痛風患者多素體脾虛,加之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反釀濕濁,外注皮肉關節,內留臟腑而發病。該患者平素喜歡肥甘厚味,又飲啤酒助濕生熱,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型痛風。筆者將高原痛風性關節炎按照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并以泄濁利濕、化瘀通絡為其治療大法。泄濁利濕藥,筆者推薦豬苓、萆薢、蒼術三藥合用,祛風除濕、分清別濁,通絡之力更強,此三藥臨床宜用較大劑量,常用豬苓20~30 g,蒼術20~30 g,萆解20~30 g,入煎;活血通絡止痛藥筆者推薦藏紅花、寬筋藤,常用劑量為藏紅花2 g、寬筋藤20 g,入煎。同時,平時要注意合理飲食,即強調葷素搭配,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少飲酒;注意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有條件時盡可能調整居住環境,或定期調整到平原地區生活;多喝水,便于血尿酸從小便排出。
[1]徐德永 .痛風 [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5):320.
[2]李文根,莊俊漢,葉志中.原發性痛風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7,7(9):653-655.
[3]楊永勤,謝曉娥,何芙蓉.高原地區痛風的臨床特點分析[J].西藏科技,2000,25 (6):40-42.
[4]韓巖,李華利,帥鵬.高原地區痛風625例分析[J]. 人民軍醫,2004,3:154.
[5]林法迎,趙汝頻,嚴曉榮.高原地區原發性痛風325例臨床分析[J].西南軍醫,2007,9(1):70-71.
[6]楊彩霞,金明秀.金明秀教授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6,24(8):1425-1426.
[7]鐘洪.原發性病風證治規律探討[J].湖北中醫雜志,199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