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英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
小議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陸 英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門語言,理解它的語言文化內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文化的過程。一旦在文化上存在欠缺必然會造成交際上的障礙。在本文中,筆者簡單分析了漢語和英語在語言文化差異上的一些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與廣大師生共勉。
英語文化 跨文化交際 差異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斷加快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與國際間的交往呈現著越來越頻繁化的狀態,而在與國際交往的過程中,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英語學科教育工作在我國整個教育體制中的地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學校里到處能夠聽到朗朗的讀英語、背單詞的聲音,在校外,各種英語培訓班、英語速成班也是鋪天蓋地。然而在這種英語頗受重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英語教學效果依然不太理想,尤其是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更是英語教學中的一根軟肋。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英語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要知道,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文化,在其中蘊含著深厚的英語社會的文化內涵。我們要想真正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就一定要重視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的狀況卻是,我們的學生在接受了十幾年的母語教育以后,已經完全掌握了母語交際能力,并且已經把母語中的文化深深地內化到了骨髓之中,這樣,當我們在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文化的時候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種語言文化上的障礙,使得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的時候屢屢出現問題,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眾所周知,在漢語中,語音有四個基本的種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四聲”,而在英語中,語音種類只有兩種,即重音和輕音。而中國的學生由于在多年的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力圖把每個英語單詞都讀得清晰有力、抑揚頓挫,從而導致中國學生說出的英語帶著濃濃的“漢語味”。這種夾著“漢語味”的英語學生在說起英語來會讓對方聽不懂,同樣,學生在聽別人說英語的時候同樣也是“找不著調”,抓不住話語的重點,無法理解語言的真正意思。
詞匯是組成語言的基本要素,而就是這個最基本的要素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之下也同樣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漢語里,一說到“梅花”這個詞,它除了代表一種植物以外,漢語文化更是賦予了梅花“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而在英語中,梅花顯然是沒有這種涵義的。又比如,“個人主義”這個詞匯在漢語里往往帶有一定的貶義在里面,因為在漢語的文化中,我們推崇的是集體主義精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則是恰恰相反,“個人主義”往往是帶有褒義的意味,深受西方人的推崇。因為在西方,尊重個人價值,崇尚個性自由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漢語和英語中可謂是舉不勝舉。因此,一旦我們不了解英漢詞匯中的這些文化差異是很難運用好這門語言的。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它在發揮交際功能的過程中勢必會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下來進行,而在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情境中,往往存在著明顯的語用意義的差異。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往往習慣問對方“你吃飯了嗎?”中國人之所以這么問并不是真的想要知道對方是否吃過飯,而只是跟對方在打招呼,就類似于西方英語中的“Hello.””How are you?”之類的問候語。而當你用英語問一個外國人“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別人有可能會誤會你是不是想請他吃飯,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
既然漢語和英語存在這么多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就一定不能忽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因素。那么,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如何讓學生在跨入了專業化的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的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是集中在一些英語專業知識的層面上,而對于英語中的文化因素卻很少涉及。進入高校以后,學生在英語專業知識方面可以說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個時候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工作的時候就需要注意把英語教學活動由過去的基礎教學階段過渡到提高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也要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這個階段給學生專門開設一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課程,在這個課程里,教師要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等內容,讓學生多了解誕生英語這門語言的社會文化。
進入大學英語課堂以后,我們往往會發現大學的課堂英語教學除了在教學內容上有所不同以外,在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幾乎與中學的英語教學依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異。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我們看到的依然是教師在講臺上孜孜不倦地給學生講授各種英語詞匯、語法、句型,而學生則是坐在下面奮筆疾書地把教師說的每句話、黑板上的每個字給記下來。在這種刻板的英語教學環境中,教師依然是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接受的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交際能力自然就成為了學生的弱項,至于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就更談不上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改過去的灌輸式教育為“互動式教育”、“交際式教育”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培養英語交際能力,并且在教師不斷地強調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語言最好是要具有一定的語言環境。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為了學習英語而專門跑到國外去。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下領略英語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搜集一些與英美國家的文化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等,又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邀請外賓一起來舉辦一些英語文化節之類的活動等,讓學生即使不出國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英語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
關于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在我國仍處于一個起步階段,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會是我國英語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因此,作為一名高校的英語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這個平臺,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這樣所培養出來的英語人才才是未來社會所亟需的人才。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楊紅英.論交際策略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成功(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