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麗
(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
論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宋文麗
(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
旅游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SP)的范疇。專門用途英語與一般用途英語(EGP)相對,是指從事某種特定行業或學習、研究某一特定學科所用到的英語。根據Jordan的觀點,專門用途英語分可為職業和學術英語兩大分支,學術英語又可再分為專門類學術英語(ESAP)和一般類學術英語(EAP)。而旅游英語涵蓋了職業和學術兩個層面,如飯店英語和導游英語屬于職業英語,旅游學英語則屬于學術英語。
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培養目標是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稱職的旅游工作者。作為一名稱職的旅游工作者,應該是一個文化大使,不僅要通曉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要通曉客源國的文化,要能在陪同接待外國游客的過程中進行兩種或多種文化的比較。目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亟需一大批既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又熟練掌握從事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英語,還通曉旅游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旅游英語教學應以職業英語為主,學術英語為輔,在教學中還應當導入文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1.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授和傳播要借助于語言。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掌握這種文化的獨特品質以及它與母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了解目的語文化,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目的語。反之,越深刻細致地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就越能理解和準確地使用這一語言。
涉外旅游接待主要是為外國游客提供各種服務。良好的交際與溝通是服務的基礎。而語言是溝通的基礎,或稱之為語言服務。這種語言服務不同于一般情況下兩個不同國籍人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允許有一些錯誤,比如語音、語法錯誤,或者是文化方面的錯誤,雙方一般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旅游工作人員來說,是不允許的,這直接影響到服務質量。因此,旅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更是文化教學。
2.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一個國家的哲學、信仰、倫理、心理結構以及政治體制等諸多因素確定了該國的文化特點和人際交往規范。對于一個講母語的人來說,本國這些約定俗成的規范已成為其日常生活中極其自然的事情,而對于不熟悉這一文化背景的外國人而言,則會形成文化障礙。旅游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交流過程,而旅游英語則是直接溝通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有效媒介之一,對推動文化傳播、消除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旅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跨越文化障礙、提高交際能力的需要。
3.旅游的跨文化交際性要求旅游英語教學中必須導入文化
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旅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旅游和交際,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際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動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另外,旅游者對異質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異”引起的游客流動是國際旅游的主流。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際旅游者選擇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就是為了體驗古老的華夏文化。在旅游接待中,旅游工作者尤其是導游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導入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還要注重主體文化的導入,不能忽視主體文化(母語文化)對交際能力的影響。
4.適當的文化導入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適當地進行文化導入,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需要,把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能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適當的文化導入和文化差異對比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不同學科對它的概念和范疇的研究常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側重性。旅游英語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既涉及到語言教學,又涉及到旅游文化的教學。因此,本文提到的文化教學不僅包括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也包括主體文化。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可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由于旅游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交流過程,旅游英語教學中在英美文化導入時首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在讓學生回憶和總結以前學過的問候、稱呼等交際語言的同時,還要適當地讓學生了解非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如手勢、體態、衣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觀念等。此外還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到民俗、藝術、古建筑和園林、宗教、飲食等很多方面。在旅游英語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中國傳統節日、古建筑和園林、中國民間工藝、中國主要傳統藝術、宗教、飲食六個專題用英文向學生介紹,重點讓學生掌握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詞匯的英語表達。
1.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讓學生在模擬情景和真實情景中鍛煉、強化和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筆者在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情景創設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多媒體教學有助于語言與文化習得的同步進行。電影語言情景教學給學生帶來增強跨文化學習意識的優勢,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比擬的。例如在Arrival這一單元,筆者借助英文原版電影《Terminal》的片段給學生展示機場情景,讓學生從中學習一些機場用語;在Hotel這一單元,借助《走遍美國》中的《二度蜜月》為學生展示酒店預訂、抵達,客人遭遇尷尬服務到后來另換酒店并享受優質服務而圓滿完成假期的全過程,讓學生在生動、逼真的視覺情景中學習酒店服務用語,深刻體會提供優質服務的諸多細節,從中還可以學到美國酒店業的一些先進理念。
另外,筆者還經常運用圖片來說明、解釋某一個“文化現象”。如在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時,除了漢民族的一些傳統節日,還會增加一些少數民族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白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火把節,針對這些節日,筆者會用一些圖片和自己親歷時所拍攝的一些短片向學生展示慶祝場景,并配以英文解說。
2.課堂融入法
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如在Restaurant這一單元給學生補充中國飲食文化的相關內容;在Sightseeing這一單元補充中國古建筑和園林的相關知識;在Shopping這一單元補充中國民間藝術和傳統藝術中的繪畫和書法等內容。
3.中西文化對比法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是較實用且有效的文化導入法。例如,在導入中國飲食文化時,就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在Sightseeing這一單元還會讓學生列舉一些中國非常有名的景點并用英語簡單描述,好多學生會提到長城,并描述她像一條騰飛的巨龍蜿蜒在中國大地,這時筆者就會將中西方對龍(dragon)的不同看法講給學生,并且提醒學生表述時可以用Chinese Dragon(中國龍)來區別西方象征邪惡的龍。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既熟悉了本國文化,又了解了英美傳統文化。
在一些情景模擬中,學生在問候用語,甚至一些體態語言的表達方面會犯一些文化錯誤。針對出現的錯誤,筆者會運用中西文化對比法對學生進行闡釋,例如在接團時,要表示對對方的關懷和尊重,不能說“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一定很累了)、“You have had a hard time”(您累壞)或“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您一路辛苦了)。如果這樣說了,會適得其反,讓對方受到傷害,因為他覺得在你眼里好像是“弱不禁風”似的。一般情況下應該說“How was your trip”、“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或“Welcome!Ihave been expecting you”。在體態語言方面,如果想確認“您是在叫我嗎?”中國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國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國人表示“二”,可西方好多國家表示“V”(勝利);中國人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是“八”字造型在美國人的眼里卻是“二”。學生只有正確掌握了中西文化的這些差異,在涉外旅游接待中才不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
4.闡釋法
闡釋法要求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有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詮釋到哪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插入教學之中,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和掌握課程難點,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
總之,旅游是一種文化,其中包含多元的文化,用文化教學指導旅游英語教學尤為重要。教師作為文化導入的設計者、組織者、鼓勵者和協助者,在旅游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時,應遵循適時、適量、切合實際的原則,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文化導入的積極參與者和探索者,從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王友良.專門用途英語(ESP)研究綜述[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
[2]何謹然.旅游的跨文化交際性研究[J].理論月刊,2007,(7).
[3]原平方.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策略的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王釧力等.電影語言情景教學與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電影評介,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