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光偉 左衛堂 石 英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醫院皮膚科,云南 文山 663000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民間俗稱“蛇膽” “蜘蛛瘡”[1]。臨床表明帶狀皰疹患者如治療不及時、方法不當或體質虛弱,極易導致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為提高帶狀皰疹臨床治愈率、加強臨床療效、減少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本研究將薄芝糖肽及更昔洛韋聯合用于帶狀皰疹治療,并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帶狀皰疹患者79例。其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28~73歲,平均60.5歲;入院前平均病程6.1 d;其中皰疹分布在腰腿部10例、胸腹部44例、頭面部25例。79例患者均以典型的帶狀皰疹臨床癥狀體征為診斷依據,無播散性帶狀皰疹患者;以上患者入院前均未使用過抗病毒藥物,無薄芝糖肽及更昔洛韋過敏或不能耐受者,無嚴重內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帶狀皰疹分布部位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試驗組:帶狀皰疹患者40例。靜脈滴注薄芝糖肽注射液(北京賽生藥業有限公司,H11022156),10 mg/次,1次/d;靜脈滴注更昔洛韋(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20057670)0.5 g/d;療程為14 d。
對照組:帶狀皰疹患者39例。靜脈滴注更昔洛韋0.5 g/d,療程為14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療程后總有效率及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皮損消退20%以下,仍有新皰出現為無效;皮損消退20%~50%,疼痛有所減輕為有效;無新皰出現,皮疹大部分結痂,疼痛基本消失為顯效;皮疹全部或基本消退,燒灼感及疼痛感完全消失為痊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個療程后,試驗組:痊愈15例、顯效17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90.0%(36/40),后遺神經痛2例(5.0%);對照組:痊愈9例、顯效13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為71.8%(28/39),后遺神經痛5例(12.8%);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及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早期對照組有1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癥狀,試驗組未出現該類情況。
帶狀皰疹是一類沿周圍神經分布群集皰疹及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其治療應以抑制病毒復制及減輕患者疼痛為主。本研究從藥物的藥理作用為出發點,結合帶狀皰疹臨床治療特點,聯合使用薄芝糖肽及更昔洛韋,以探索能夠有效提高帶狀皰疹治療效果及降低后遺神經痛發病風險的治療方法。
更昔洛韋是合成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其通過競爭性抑制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DNA聚合酶或直接摻入DNA, 抑制病毒的復制,而且有研究證明其在已感染的細胞內其磷酸化較正常細胞較快、選擇性更強[3-4]。薄芝糖肽是從薄樹芝菌絲體純化分離得到的一類物質,基礎研究證明其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加強和擴大患者免疫監視[5]。聯合使用這兩種藥物是從抑制病毒復制及加強患者免疫兩方面,從而達到有效治療帶狀皰疹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及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均優于單獨使用更昔洛韋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且治療過程中,試驗組患者止皰、止痛、結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早期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癥狀,試驗組未出現該類情況,其是否因聯合使用薄芝糖肽可避免單獨使用更昔洛韋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還有待進一步臨床驗證。
[1]靳培英.皮膚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7.
[2]黃祖鋒,黃遠忠,馬丹曉.泛昔洛韋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中老年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0,31(13):1746-1747.
[3]王淑玲,許曼.更昔洛韋眼用凝膠與阿昔洛韋眼液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療效比較 [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7):53.
[4]駱津蓉.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8):555.
[5]孫仁山,陳曉紅,李文維,等.薄芝糖肽的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8):2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