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顱腦損傷 GCS評分與 CT像計分對臨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王建榮
目的 探討 GCS得分與 CT圖像之間的關系。方法 511例顱腦損傷患者連續(xù)進行 10 mm厚度和區(qū)間 CT切片掃描,根據(jù) CT圖像得分和臨床 GCS標準,CT圖像計分理想總分為 15分,依據(jù)積分情況分為輕型(≤5分)33例,中型(6~10分)247例和重型(≥11分)231例。GCS評分為:輕型 (13~15分)61例,中型(9~12分)311例,重型(3~10分)139例。結果 兩種評分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CT圖像計分與 GCS評分在顱腦損傷病情分級存在相關性,隨著 GCS評分病情的加重而CT圖像計分呈增高的趨勢。
顱腦損傷 GCS評分;CT圖像計分;預后
判斷顱腦損傷的受傷情況的臨床指標包括年齡、GCS評分、瞳孔大小及形態(tài)、腦干反射、頭顱 CT是診斷顱腦損傷最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采用 CT圖像計分法可以評價顱腦損傷與顱內可代償空間極限的關系?,F(xiàn)國內外較一致的采納GCS評分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臨床病情評級。對于顱腦損傷CT圖像計分應用于臨床病情分級與 GCS評分之間是否存在一致性,本文收集相關病例完整資料進行研究試圖揭示其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511例顱腦損傷患者中,男 390例,女121例。年齡 9~96歲,平均 46.6歲。其中車禍傷 253例,墜落傷 91例,打擊傷 101例,擠壓傷 9例,跌傷 38例,爆炸傷 19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其中昏迷 21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 24h內行頭顱 CT掃描,CT證實有不同程度顱腦損傷。65例保守治療,446例行手術治療。
1.2 CT檢查 采用西門子公司 Plus 4全身螺旋 CT掃描機,全部病例從顱底至顱頂行層厚10mm,層距 10mm CT連續(xù)掃描。
1.3 顱腦損傷 CT圖像計分方法[1-3]①第三腦室變化計分:正常計 0分,縮小計 1分,消失計 2分;②中線結構移位計分:正常計 0分,移位≤0.5 cm,計 1分,移位 0.6~1.0 cm計2分,移位 1.1~1.5 cm計 3分,移位 >1.5 cm計 4分;③側腦室變化計分:正常計 0分,單側變形至大部分消失計 1分,雙側變形至大部分消失計 2分,雙側基本消失至完全消失計3分;④四疊體池、腳間池和環(huán)池計分:正常分別計 0分,變小或模糊計 1分,完全消失計 2分。CT圖像積分理想總分 15分,依據(jù)積分情況分為輕型(≤5分)、中型(6~10分)和重型(≥11分)。
1.4 GCS評分方法 具體計分多少與傷情輕重的關系為①輕型:13~15分,傷后昏迷在 20min以內;②中型:9~12分,傷后昏迷時間為 20m in~6 h;③重型:3~10分,傷后昏迷在6h以上,或在傷后 24 h內意識情況惡化,再次昏迷 6 h以上者。格拉斯哥昏迷分級(Glasgow Coma Scale,GCS)顱腦損傷CT圖像計分及GCS評分病情評級分布:左額硬膜外血腫,CT計分 4分,GCS評級輕型;右顳頂部硬膜下血腫,CT計分 10分,GCS評級中型;左顳葉、額葉硬膜下血腫、腦挫裂傷,CT計分 12分,GCS評級重型。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圖像計分理想總分為 15分,依據(jù)積分情況分為輕型(≤5分)33例,中型(6~ 10分)247例和重型(≥11分)231例。 GCS評分為:輕型(13~15分)61例,中型(9~12分)311例,重型(3~10分)139例。兩種評分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圖像計分與GCS評分在顱腦損傷病情分級存在相關性,隨著GCS評分病情的加重而 CT圖像計分呈增高的趨勢。
3.1 顱腦損傷的病理及CT圖像 CT圖像計分中的影像改變是顱腦損傷病理解剖的直接反映。顱腦損傷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包括接觸與慣性力所造成的損傷,其病理改變按先后可分為原發(fā)性腦損傷及繼發(fā)性腦損傷。原發(fā)性腦損傷主要有腦震蕩、腦挫裂傷及原發(fā)性腦干損傷等;繼發(fā)性腦損傷主要有腦水腫和顱內血腫。顱腦損傷時,由于顱內出血,腦細胞水腫使其內容物體積增大,擠壓各腦室、腦池和中線結構發(fā)生一系列形態(tài)結構變化,構成了 CT圖像計分的基礎。動態(tài)的CT檢查其圖像能區(qū)分腦損傷的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而 CT圖像計分是在顱腦損傷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測量以反映顱內可代償空間的變化,也間接反映顱內壓的變化。研究表明[1-3],采用CT圖像計分法可以評價顱腦損傷與顱內代償空間極限的關系,CT圖像計分與顱腦損傷的病情分級及預后呈正相關。從本組資料也可見 CT圖像計分隨著計分越高,GCS昏迷指數(shù)也明顯減低。因此對病情進展快、血腫大、CT計分高者應盡早作出評估,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以便控制腦水腫的發(fā)展,降低顱內壓,使腦功能損傷減少到最低限度,防止腦疝的形成,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3.2 顱腦損傷 CT圖像計分與 GCS評分之間的比較與意義對于閉合性顱腦損傷傷情輕重的判斷和收治標準的不一致,影響了正確的傷情估計、療效判定以及經(jīng)驗總結和交流。目前國際及國內普遍認同應用GCS昏迷分級法,以計分的多少來斷定傷情的輕重。國際上還有許多對意識障礙的評分方法與研究在不斷進行與改進。顱腦損傷CT圖像計分方法反映的是顱內可代償空間的變化大小,運用 CT圖像計分與臨床 GCS昏迷指數(shù)評分間存在較好的一致性,顱腦損傷 CT圖像計分法可以評價顱腦損傷與顱內可代償空間極限關系,也與其預后存在相關性。從本組研究資料可見顱腦損傷CT圖像計分與臨床 GCS昏迷指數(shù)評分間存在較好的一致性。顱腦損傷 CT圖像計分對傷情估計及分型有別于臨床分型,以意識障礙及神經(jīng)功能為基礎的分型法,具有自己的特點。CT圖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與空間分辨率,能良好完整地反映顱腦大體病理改變,所以CT圖像計分法是直接反映顱腦損傷大體病理改變,并以顱腦損傷的病理改變?yōu)榛A的計分分型法。與臨床以意識障礙及功能改變的分型法比較,具有計分更客觀的特點。對于顱腦損傷初期 CT圖像計分與 GCS評分分級之間存在的差別,病例分析認為原因有三:①顱內活動性出血;②繼發(fā)性顱腦損傷,如腦梗死、腦水腫等;③遲發(fā)性病灶出現(xiàn)。對于顱腦損傷的 CT圖像計分臨床應用有待進一步深化與總結。
3.3 近年來,隨著 CT的普及,顱腦外傷在診斷水平和治療方法上都得到了不斷提高和改進,但仍有一部分存活者喪失部分或大部分生理功能[4],生活難以自理,給患者個人乃至家庭帶來終生的痛苦及不可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對這類患者早期恰當?shù)念A后估計,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阻斷病情的發(fā)展,對提高存活率,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多年來,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頭顱外傷類患者從臨床到 CT表現(xiàn)都作過大量的研究。現(xiàn)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 GCS傷情評估法,方法簡單,也易于掌握,但它只能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來區(qū)分病情,而不能全面反映顱內的病變情況,對預后的估計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有些單純顱內血腫的患者,來院時 GCS評分可能較低,但只要及時減壓,大部預后較好,我院就曾有 3例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入院時GCS只有 3~5分,但術后恢復良好。根據(jù)文獻報道,現(xiàn)在很多學者將顱腦外傷后血腫大小、側腦室受壓變形及中線移位程度結合起來進行分型[5,6],研究分型結果與預后的關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我們通過大量的病例發(fā)現(xiàn),環(huán)池、四疊體池的改變對預后的影響比上述因素更大,因為伴有環(huán)池、四疊體池閉塞的患者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而腦干的損傷則更為嚴重,這類病例,即使腦室、中線改變不明顯,它們的預后亦較差,因此環(huán)池、四疊體池改變及腦干受損也是提示預后不良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征象。正因如此,我們把環(huán)池、四疊體池改變及腦干受損的情況和顱內血腫大小、腦室及中線改變情況一并納入CT分型標準當中,使對預后的判斷準確率大為提高。本組病例所采用的CT分型和臨床對照,從統(tǒng)計學分析的結果看,該分型與預后密切相關,即 CT分型越高,預后越差,特別是伴有明顯環(huán)池、四疊體池改變及腦干受損的患者,預后差的比例明顯增加,這與文獻報道是一致的,這充分說明該分型是科學的,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傊?通過本組病例分析,說明CT可提供判斷顱腦外傷有價值的信息,是判斷臨床損傷程度與預后的重要方法。但如果能用多因素來判定會更加可靠,因為多因素合并比各因素單獨應用能產(chǎn)生更有效的作用,如能結合GCS評分一并考慮,對預后判定會更為準確[7,8]。因為我們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應強調患者的生存質量,盡可能準確的判斷預后對醫(yī)師的治療有準確的指導作用。
[1] 馬景鑒,王明璐,楊樹源,等.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 CT與顱內壓的關系.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1991,7(1):113-115.
[2] 裘明德.第七屆國際顱內壓專題討論會簡介.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1990,6(1):67-610.
[3] 劉玉蘭,高鵬.自發(fā)性腦室內出血的分級建議.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1992,8(4):293-295.
[4] 黎沾良.現(xiàn)代危重病學.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44-446.
[5] Levi L,Gulburd JN,Lemberger A,et al.Diffuse axonal injury:Analysisof 100 patients with radiological signs.Neurosurgery,1990,27(3):429-431.
[6] Tomei G,Sganzerla E,Spagnoli D,etal.Post-traumatic diffuse cerebral lesions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course,CT findings and ICP.JNeurosurg Sci,1991,35(1):61-64.
[7] Von Dongen Y,Braatman R,Gelpde CJ,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eompnterized tomography in comatose head-injured patients.Neurosurgery,1983,59:951-957.
[8] Ixvire HS,Gmssman RG,Rose JE,et al.Long-term neumpsy-chological outcome of closed head injury.J Neumsurg,1979,511:412-422.
The correlation of research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with GCSscoreand CT score for clinical prognostic
Wang Jian-ro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chang,Sichuan615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CS score and CT images.Methods 10 millimeter thicknessand interval CTslices scanningwere carried out consecutively in 511 cases with carniocerebral injury,according to clinicalGCSscore and CT images standard,CT images total score ideal for 15 points,based on integral condition cent light≤ 5 points)33 cases,medium(6~10 points)247 cases and heavy(≥11 points)231 cases11 points.GCSscore for:light(13 to 15 points)61 cases,medium(9~12 points)311 examp le,heavy(3~10 points)139 patients.Resul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orewasnot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T image scoring with GCSscore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 classification correlativity exists,with illness aggravating illness GCS score and CT images in scoring with increased tren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GCS score;CT image scoring;Prognosis
615000四川省西昌市人民醫(yī)院腦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