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文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淺論高職教育中現代漢語教學的創新
——如何實現現代漢語教學的實用性目的
◆李之文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當前高職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一般是系統講授現代漢語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總之高職現代漢語課程教學還是以知識儲備為特征的,而不是以知識應用為特征的。
李進立認為,高職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必須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不是本科的學術型人才,因此它的教學目的與學術型人才必須區別開來,而不能套用本科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高職學生的基礎差、底子薄是不爭的事實,套用學術型人才教學目標來要求他們,就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科本身的迅速發展以及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得高職教育中現代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其中如何實現現代漢語教學的實用性目的是現在高職教育中面臨的一個難題。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的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也面臨這個問題,我們對現代漢語教學的相關環節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實踐。
課程定位目標就是指通過現代漢語學習能達到什么目標,這個問題關系到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學了以后有什么用等問題。關于現代漢語課程的定位目標,各高校有很大不同。我們贊同李如龍的看法:“各個學校、不同專業的培養對象、目標都不同,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校分別落實不同的要求。”由此看來,現代漢語課程的定位目標,應該根據各自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來確定。
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大學本科的學生而言,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因此,培養他們探索和研究語言的能力顯然不符合客觀實際。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我們對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調整:一是基本掌握現代漢語語音知識,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經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可以獲得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乙等以上證書。二是基本掌握漢字、詞匯、語法及修辭等知識,口語表達準確、流利,書面表達簡潔規范,文通字順,提高語文閱讀、表達、理解能力和正確運用漢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
調整后的目標清晰地定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把現代漢語視為一種工具來開展教學,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上。此教學目標不再硬性要求學生對現代漢語結構組成進行分析和研究,降低了理論性要求,增強了實用性,也達到了現代漢語的實用性教學目的。
結合課程目標,調整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實用性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傳統教材大多針對漢語言專業學生編寫的,雖然課程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但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都有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大膽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重組。
語音教學中淡化理論教學而偏重普通話的訓練;文字章節的教學應側重在現代漢字的標準化與規范化上;詞匯部分的教學重要的是學生對熟語的掌握,能夠了解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的來源,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并正確靈活地運用它們;語法教學是難度比較大的部分,對于高職專業的學生來說,重點應該放在教會學生語法的應用、遣詞造句和辨析句子語病上,這種訓練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修辭章節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掌握公文語體和政論語體,而文藝語體則可以少練或者不練。
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高職的學生,他們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也不強。而現代漢語的傳統教學往往以理論教學為主,即使有分析訓練的例子,也多是選取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所以課堂氛圍多死氣沉沉。
1.淡化理論,增強趣味性,強調應用性,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語言方面的問題提出來,運用學習的現代漢語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真正實現學生對教學的參與。例如現在廣告亂改成語的現象較為突出,已經對現代漢語造成很大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此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分析討論。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對詞語也有了直觀地認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鮮活的語言材料與現代漢語理論知識相結合。有關研究表明,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課件能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 30%~50%,可以很方便地給學生提供一些鮮活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材料。課下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校園局域網提供的網絡技術平臺進行網上答疑、討論、個性化輔導。
3.將現代漢語的實踐教學延伸至課外,通過開辟第二課堂達到現代漢語實用目的。課下可以給學生一些帶有瑕疵的文章,讓學生去發現、去討論、去辨析這些瑕疵文章;結合學生的寫作實踐來教學,要求學生寫微博或日志,這也是現在高職學生喜歡做的事,分組互相修改文字性錯誤,推選優秀文案供大家學習。這樣就能夠把所學更大限度地化為所用,既能夠鞏固所學,又能夠提高運用能力。
為了打破“一張試卷、一次考試”就決定學生現代漢語課程成績的傳統評價方式,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1.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考核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現代漢語教學,只有終結性評價,并不包括非考試的評價,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語言能夠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表現。比如把學生一個學期所應完成的作業,包括調查報告、參加演講、征文等實踐活動都作為評估單元,并在學期的課程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這樣可以全面考核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
2.課程考試和社會考證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語言能力是在一定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通過社會考證可以驗證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本課程可以嘗試與社會考證掛鉤,如指導學生參加“普通話等級證書”的考核等。把現代漢語語音部分的口試成績和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達標成績聯系起來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練習欲望,學生由被動練習變到主動訓練,現代漢語語感得到快速提高。
多元評價突破了單一“知識型”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崗位技能的掌握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具備職業崗位所需的綜合素質,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
在新形勢下,高職現代漢語課程只有在綜合學校發展和學生素質導向的基礎上深入改革,才能在整體上提高課程教學水平,才能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實用性落到實處。總之,現代漢語教學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必須圍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重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適應社會發展及自身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