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娥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5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為主。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以夏秋季多見。近年來,手足口病發病率有所增加,且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有了新的特點,本文對110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并總結如下。
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住手足口病患兒110例,男62例、女48例,年齡0~12歲,其中:0~3歲70人、4~6歲25人、6~12歲15人。發病時間:第1例出現于2009年5月中旬,最后一例出現在2010年7月上旬。發病場所:幼兒機構及小學校80例,散居3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2008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診斷標準。
2.1 流行病學資料分析 本組資料顯示:手足口疾病發病主要是學齡前兒童,尤是≤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
2.2 護理
2.2.1 消毒隔離措施 將患兒及時隔離,設置腸道隔離標志,實施腸道隔離措施。病房開窗通風,保持病室整潔衛生,紫外線定時消毒,避免繼發感染。醫護人員每診療護理每一例患兒后應認真洗手,用手消進行手消毒。患兒的用具均應徹底消毒:一般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清洗或煮沸,衣服、被褥置于日光下暴曬,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處理。患兒隔離直到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結痂,一般一周左右。
2.2.2 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質軟、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辛辣、冰冷、過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溫開水,少食多餐。飲水較少者,要及時給予補液治療,以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
2.2.3 口腔護理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口腔糜爛。因此,保持口腔清潔,做好口腔護理尤為重要。每次進食前后,有溫水或生鹽水漱口,以預防細菌繼發感染。已有潰瘍者可取西瓜霜涂搽口腔患處,以促進潰瘍愈合。
2.2.4 心理護理 手足口病的患兒以嬰幼兒居多,該年齡段的患兒由于口腔潰瘍疾病影響進食,多哭鬧不安,情緒不穩定。因此,護士應做好入院介紹和心理護理工作。根據患兒的性格及年齡特點,給講故事,做游戲,多愛護體貼患兒,取得患兒的信任,以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和恐懼緊張心理,避免哭鬧,爭取配合治療并保證休息睡眠,及早日康復。
2.2.5 發熱及皮膚護理 患兒應臥床休息,多飲水。體溫超過38.5℃可給降溫處理。患兒衣著應寬大、柔軟,勤更換。床單應干燥平整,減少對皮膚的各種刺激,及時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皰疹。皮疹或皰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膚可涂1% 龍膽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2.2.6 健康教育 在疾病的高發期,利用黑板報、宣傳冊、電視等多種形式,做好健康教育,指導患兒家長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小孩外出,少去人群密集、通風設施不好的公共場所。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手足口病自1957年于加拿大首次報道以來,就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流行,該病多為腸道病毒中何薩奇病毒,病毒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此病的流行,托幼機構內的學齡兒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1]。
近年來,手足口病發病率增高,時有局部暴發。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尤為重要,本組110例患兒經過在院期間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這說明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積極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是降低發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證。護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療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不僅影響疾病的轉歸,還能切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1]金大慶.鞍山市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9,25(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