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敏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
高鳳敏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有機結合體,其內容體系具體化為密切聯系的三部分:以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為基本立足點;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規律,以及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初步探索;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觀點;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歷代共產黨的領導人在多個場合都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原則”或者“基本觀點”。
然而在中國學界,關于何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基本”,究竟哪些內容可以納入基本原理之中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關于其內容體系的觀點更是多種多樣。有代表性的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及其理論表達)。第二種觀點則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二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和重要結論,第三層次為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和個別觀點(是革命導師在特定條件下對歷史事件作出的判斷和預測)。第三種觀點則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確立的科學社會觀、歷史觀和世界觀。第四種觀點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即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該原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勞動、社會矛盾運動、階級斗爭等觀點,揭示了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五種觀點則直接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這里所列舉的五種觀點中后三種都是強調了歷史唯物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地位。所以,總體而言,無論學界如何界定和劃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始終還是沒有擺脫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高度。第二、三種觀點實質上是用另外一種語言來描述了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三個層次,而第四、五種觀點實質上只是涉及到了其觀點和方法層面,于是也表現出了其不全面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意義的規律的總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價值的內容。而這些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意義的規律的總結恰恰可以集中概括為立場、根本性的觀點和本身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也應當從立場、方法和觀點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如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才會完整而不失偏頗。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是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結成的有機整體。
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的分析應當從立場、觀點和方法三個層面進行分析。這里的關鍵問題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的內容中提煉出其中最為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最難還是在基本觀點的取舍上。從立場來看,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從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是包含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考、對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定社會的總體分析、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大體設想、對落后民族國家如何建設和發展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觀點的有機集合。從方法來看,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綜合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由立場引發觀點和方法,方法是在立場基礎上對事實的分析及其對觀點和立場的論證,而其觀點成為立場的表達和運用方法的論證結論。不僅如此,三者之間還有不少重合的地方,立場、方法同時又是基本觀點的表述,換句話說,某些觀點本身就是立場和方法。
所謂基本立場就是其理論立足點,就是站在什么角度說話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使每一個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中最根本的一個原理,俞可平稱“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這一原理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最為顯著的口號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它所表達出的同情,所訴求的一切,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從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角度做出的。
馬克思明確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1857—1858年間,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社會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3]1894年,朱澤培·卡內帕致信恩格斯請求為1894年3月起在日內瓦出版的周刊《新紀元》找一段題詞,用簡短的詞句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信說:“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話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原初意義上的價值指向就是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列寧重申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結論。他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看做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5]列寧強調指出,密切聯系群眾,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謀利益而不為少數人謀利益,是無產階級階級政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其區別于其他舊政黨的最明顯的標志。革命勝利以后,當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掌握國家政權時,黨群關系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根本還是要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他指出:“對于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對于一個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來領導一個大國在暫時沒有得到較先進國家的直接援助的情況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就是先鋒隊往前跑得太遠,沒有‘保持排面整齊’,沒有同全體勞動大軍即同大多數工農群眾保持牢固的聯系。”[6]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高度重視人民的地位。他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7]“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8]。為此,他提出黨和國家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思想也貫穿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鄧小平提出應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擁護不擁護”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準繩。江澤民認為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關鍵在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其核心是以人為本。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每一個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終價值目標,列寧進一步確立了明確的群眾觀點,中國共產黨人在此基礎上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無不貫穿了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的基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的思想體系,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內容,它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運行規律,科學預見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要內容的基本觀點則是其中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意義的觀點的集合。
1.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以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為重點,闡述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運動觀和時空觀,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以及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從兩種發展觀的根本對立出發,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論體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在社會歷史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的歷史功績時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9]這里主要指的是唯物史觀的偉大貢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和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無產階級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他創立的剩余價值學說又運用對資本主義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分析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剩余價值規律作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以此為核心,形成了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首先是關于商品和貨幣的一般分析,提出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作用,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其次,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提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詳盡闡述了剩余價值的本質、生產過程、方法、分配等內容。再次,分析了資本積累及其歷史趨勢,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科學結論。
3.關于無產階級社會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結論。在分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基礎上,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階級特征和歷史使命。在方式選擇上,提出了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但并不否認和平方式的可行性。馬克思恩格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預見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階段。對社會主義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基本形態進行了預測,概括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特征和發展進程,展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深入闡述,但也有些概括性的表述,如社會主義社會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強調改革的重要性,這對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列寧領導俄國人民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以新經濟政策為指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等,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等思想,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也遵循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以上立場和觀點的得出,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的運用。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發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方法,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方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實現,從方法論角度來看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也可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0]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稱為偉大的認識工具,這里主要也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功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不是照抄照搬他們提出的個別結論,而只能堅持其中的一般原理。胡錦濤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11]如果沒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不可能以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來認識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實踐的觀點,我們先回顧一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經典表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2]正是引入了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同時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辯證法,實現了本體論、認識論、歷史觀的變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實踐的觀點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學習、理解、運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實踐。馬克思主義源于實踐,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又反過來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可以說,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總結也要堅持以實踐為基礎,重視實踐觀點的重要地位。唯有如此,我們才是真正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其與后來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中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相一致的同樣應當納入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中來。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會接受不斷變化的實踐的檢驗,我們力求從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來建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6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
[5]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6]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
[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6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On the Content System of Marxism’s Basic Principle
GAO Feng-mi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standpoints,the basic viewpoints and its basic methods.The content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related closely to each oter:Taking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universe as the basic standpoints;having promulgated general rules of the nature,social and the thought,even the capitalist society’s operating law,as well as the rule about proletariat revolutions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s; and taking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essential method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content system;basic standpoint;basic viewpoint;basic method
B0-0
A
1009-6566(2011)05-0100-04
山東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10WA59)
2011-09-13
高鳳敏(1982—),女,山東濟寧人,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