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理論研究的實際應用問題,不只存在于圖書館學領域。近年來圖書館學研究有知識化與職業化兩個較為明顯的研究傾向〔1〕,在研究范式上有實在論和價值論兩個基本范式〔2〕,這些觀點的劃分更促使我們進一步探討圖書館學研究學術性和專業應用之間的關系。Wallace以“21世紀圖書館學研究:連接實踐與研究”為題,回顧了圖書館學研究的起源,認為辨別 21世紀圖書館學研究顯露的問題和趨勢與過去實踐構成的研究的不同是可能的〔3〕。圖書館學是在工業化社會背景和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社會思潮影響下誕生的,當今的學術背景已轉為全球化信息經濟背景和后現代主義思潮。圖書館學研究方式由預先給定的邏輯推理轉變為基于多元素的立體思維空間的構建〔4〕,要充分考慮社會系統中的各種因素,與現實緊密相連。庫恩的范式概念是有多種內涵的,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改變一直沒有突破原有的學科屬性范圍。目前,管理學研究和信息技術對圖書館學研究的影響最多,它們在研究范式上的改變必然在圖書館學研究領域有所反映。
管理學思想的逐步強化是我國圖書館學發展趨勢之一。20世紀 90年代我國教育部修訂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專業目錄,圖書館學成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使兩學科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文章〔5〕詳細列出了圖書館學研究引入的諸多管理理念。但這些借鑒大多在具體方法層次,研究重點一般著眼于管理學與圖書館管理的關系,沒有從理論基礎層次發現圖書館學與管理學的聯系。管理學與圖書館學學科性質較近,學術價值觀和未來走向大致相同,親緣關系也較適中,可認為管理學是圖書館學的一個比較理想的參照系〔6〕。
管理學研究也存在著兩種傾向:追求嚴謹的學術性或者追求實用的專業應用,研究人員專注于解釋現象而不解決問題。為了糾正這種偏差,在理論基礎層次上引入了“設計科學”作為管理研究的新范式,不僅解釋現象,而且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將管理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圖書館學研究是否可以進行這樣的探索呢?
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的影響不言而喻,但我們研究更多的是具體技術的應用,缺少在理論層面上對其方法論意義的認識。有觀點將技術世界作為“世界 4”加入到波普爾“世界 3”理論中。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由分解反過來研究合成,基于信息技術的計算仿真成為考古、實驗、文獻檢索之外的又一種科學研究手段。信息技術影響圖書館的特點是超文本連接和資源集成存取。從方法論上講,集成是指為實現特定目標,集成主體創造性地集成單元(要素)進行優化并按一定的集成模式(關系)構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集成體),更大程度提升集成體整體性能,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實現特定功能目標的過程〔7〕。
集成是構造系統,集成過程強調如何通過要素間的非線性作用形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實現功能“聚變”與“涌現”。這與設計科學根植于人工科學,設計出一個富有活力的整體,圍繞組織目標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項資源轉化為較各項資源總和更多的東西,這樣的過程是一致的。設計科學是以技術為基礎的。這為圖書館學研究進行這樣的探索預備了技術方法和準則。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學》中將自然科學與人工科學加以區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設計科學這一門類,最早提出了“設計科學”的概念。并將設計科學界定為研究人工物的科學(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西蒙認為,設計科學是獨立于科學與技術以外的第 3類知識體系。自然科學融入技術,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人與自然、人與群體的關系;設計科學研究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即研究“事”。在此意義上,設計科學橫跨了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兩大領域。設計科學既不等同于經驗性的設計方法,也不等于具體設計過程中的技術手段,而是給設計方法提供科學依據。
1995年 March和 Smith在西蒙對設計科學論述的基礎上,指出了設計科學的六個主要特征:設計科學研究是由研究者發起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需要參與者之間的緊密協作;構造和評價是設計科學兩項重要活動;通過建立行為,形成知識,使用知識,評價知識;設計科學產生四種知識:概念、結構、模型和方法;產生技術人造物;通過價值或效用來評價產品。
設計科學是科學與人文有機結合的科學,是人類三大實踐活動之一,是人類特有的意象和現實的有機統一活動。
1994年,荷蘭艾因霍溫技術(Eindhoven)大學 Van Aken教授提出了“基于設計科學的研究范式”。他根據不同研究范式將科學分為三種類型:(1)形式科學,如哲學和數學;(2)解釋科學,如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等;(3)設計科學,如工程科學、醫藥科學和現在心理療法等。形式科學幾乎不依賴于經驗,其使命是建立命題系統,而對該命題的驗證主要是其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解釋科學的使命是拓展知識以加深對自然與社會的了解,就是描述、解釋和盡可能的預知該領域內可觀察到的現象。設計科學的使命是為設計和實現產品而開發出相應的知識,主要解決結構問題或是改善性問題。設計科學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8〕。
設計科學范式的活動包括兩個部分:構建和評估。構建是指人工產品的構建過程;評估是指運用開發標準對人工產品的績效進行評估。構建就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創造人為事物,構建的目的是為了執行某項工作。因此下一步必須確定該人為事物是否運行良好,也即評價人為事物的性能。在設計科學中,評價要貫穿于研究始終,只有通過不斷評價,才能使改進最初的設計和再設計保持在持續循環中。
設計科學根植于工程學和人工科學,它基本上是一個問題解決范式。
設計科學與解釋科學的主要差異有三點:(1)解釋科學的使命是描述、解釋與預測,而設計科學的使命是發展有效(valid)知識,以產生出對現場問題的解決方案;(2)解釋科學的典型工具是因果模型,設計科學的典型工具是技術規則,這些規則告訴人們,要達到某些結果就要采取什么樣的路徑;(3)解釋科學注重對已發生的事物做出解釋,設計科學則專注于前瞻邏輯〔9〕。
描述型研究的因果模型和規范型研究的技術準則的不同在于:在因果模型中,自變量是客觀存在的,而對技術準則來說,自變量是一個預設的干涉,是可以人為支配的;描述型研究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外部觀察,而規范型研究是以局中人的視角來觀察問題;因果模型往往是局部的,技術準則是一般的,有更強的實用性。
設計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對解決途徑/說明性知識的關注,是在某一問題背景下,運用某種干涉,設計某種機制,解決這一問題,從而產生直接的效果。
基于設計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將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一個途徑,對于理論體系創新具有積極意義。
西蒙早在 1969年就在《人工科學》一書中把管理學稱為設計科學。在學科分類目錄下,隸屬于管理學大類的圖書館學也是廣泛意義下的設計科學。情報學研究者從“波普爾世界 3”認識論理論基礎;信息收集、加工整序、分析預測、情報產品形成、傳播與利用的研究流程;情報咨詢等服務的任務特點三個方面說明了情報學的設計科學屬性〔10〕。圖書館學研究者認為“實在論”與“價值論”兩種研究范式都存在著先驗式和旁觀式的特征,它們都是以旁觀者身份從預先設定的原則或主觀價值出發進行邏輯思考和理論推導。然而,圖書館學研究應該是在現實圖書館活動中展開的,根本不能預設一個“旁觀者”。而設計科學的規范型研究正是以局中人的視角來觀察問題的。談到未來的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方式要轉變為基于多元因素的立體思維空間構建,即在解決問題時,結合考慮社會系統中的各種因素,以構成問題所處的立體背景空間,是一種由四周向中心“聚合”模式,這種方式充分考慮了各種不確定、差異因素,與現實緊密相連,比旁觀式給定思維更符合實踐需要。而這也是設計科學規范型研究在因變量上與描述型研究的不同之一。
設計科學是以技術為基礎的,以創造新的知識、人造物去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以實用價值為評價標準,最終在實踐中建立解決問題的結構、模式、方法和實例。這使我們從新的視角看待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研究的影響,探索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的平衡。
理論來自實踐,實踐需要理論指導,理論研究成果有效應用于實踐,中間需要有一個設計的過程。設計科學的引入突破了原有圖書館學研究學科屬性范圍的局限,探索了圖書館學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路徑。
管理學具有設計科學的屬性,圖書館學研究中對管理學理論的引進,自然伴隨著設計科學理念的滲透,設計科學的技術規則是要解決設計問題和改善問題,是構建和評價的過程,像設計一個組織,設計一個發展戰略,以改善組織運營效率。圖書館學研究中從組織結構設計到業務流程再造工程,都與組織設計有關,以達到信息技術扁平化的要求和學習型組織構建的需要,形成復合式結構,從知識管理走向以設計為主的組織〔12〕。目前圖書館戰略規劃的研究也成為關注的熱點,同時信息技術“集成”方法,為圖書館資源、服務和技術的“聚合”發揮了設計的功能作用。面對 Web2.0時代,升級圖書館服務的實質是利用新的設計提升、改善和創新服務〔13〕,本體設計和圖書館網站系統的構建都體現了設計的過程。重新設計圖書館服務是最先提出的設計目標〔14〕。
信息構建和共享空間是近年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設計科學實例。
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美國建筑師沃爾曼(Wurman)1975年提出的。建筑學本身就屬于設計科學。沃爾曼以建筑師的視角關注信息收集、組織和表達問題,并在滿足使用者需求這一相同點上,將信息收集、整理、表達和提供與建筑設計過程所要解決的問題相比較,將它們視為一種服務于特定目標的設計工作〔15〕。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最早出現于美國愛荷華大學,1999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Donald Beagle從理論上詮釋了 IC,認為 IC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是圍繞綜合的數字環境而特別設計的組織和服務空間。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結合起來構成 IC的完整概念,IC將最終發展為以促進知識共享、創新為主旨的知識服務、技術支持和控件提供相結合的知識共享空間〔16〕。
這些熱點研究不僅借鑒了圖書館學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帶來了理論基礎層次上的設計科學研究范式。
圖書館學研究很多都是基于解釋科學的范式,并以此作為學術成果的評價尺度。但圖書館及其系統是構造系統,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復雜性等特征,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在現行的模式下很難突破,需要建立研究的新范式。傅榮賢指出:從 17世紀前的本體論范式,到 17世紀以來的實在論范式,再到 20世紀 80年代中期興起的價值論范式,都缺乏實踐指向,應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圖書館學實踐論范式〔17〕。
圖書館學研究不僅需要描述型研究,還需要進行規范型研究,以架起解釋科學與實際運用之間的橋梁。規范型研究旨在探討一類問題的解決規范,主要用于設計科學,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借鑒設計科學的研究范式,對于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豐富具有啟發作用。在圖書館發展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使部分研究者更專注于新技術的應用。引入設計科學理念,像許多工程學科中的案例一樣,通過多重案例分析——或開發性或提取式的——歸納出來,將預期的結果建立在生成機制上,這也為圖書館學實證方法提供了依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Amos A Lakos認為圖書館應培養評價文化。評價文化是一種組織環境,在于此決策是基于事實、研究和分析,并且服務的規劃與傳遞注重結果與影響的正面性與最大化〔18〕。用戶滿意度模型的設計與評價已經成為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設計科學的活動不僅是構建,還有評估。設計科學不僅聯系科技和人文、理論和實踐,也培養了評價文化。
1.王平.“知識化”與“職業化”導向下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沖突與思考.情報資料工作,2009(5):20-22
2.傅榮賢.對圖書館學研究中兩個基本范式的反思.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1):42-46
3.(美)Danny P.Wallace.Academic library and researc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ink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the Journal of academ ic librarianship,2007(5):529-531
4,11.楊志剛,張新興.圖書館學學科研究芻論.情報資料工作,2009(5):23-25
5.張懷濤.現代管理理念與圖書館管理.情報科學,2010(1):18-23
6.徐躍權.管理學的特點及對我國圖書館學學科建設的啟示.情報資料工作,2002(5):9-12
7.黃杰,熊江陵,李必強.集成的內涵與特征初探.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7):20-22
8.郝英奇,鄭江波.管理研究新范式——基于“設計科學”的研究路徑.科技管理研究,2007(3):238-240
9.武夷山.管理學是設計科學.學習時報,2007-06-04
10.王煉,武夷山.情報研究的設計學視角.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3)
12.阿爾芒等.從知識管理到以設計為宗旨的組織.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3(1):23-34
13.鄭學軍,高雨.設計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建設,2002(4):65-66
14.(美)M.K.巴克蘭,黃育馥.重新設計圖書館服務.國外社會科學,2001(2)
15.周曉英.信息構建——情報學研究的新熱點.情報資料工作,2002(5):6-8
16.周秀會.論 IC的理念、特征與發展趨勢.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34-36
17.傅榮賢,馬海群.論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建構.情報資料工作,2010(1):11-15
18.詹華清,介鳳.信息共享空間規劃中的評價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10(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