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蘭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關于構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
洪玉蘭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師德建設;高校;長效機制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是教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其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穩定而持久的行為規范。它體現教師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要求教師以對國家、民族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審視自身教育行為,自覺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教育思想,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對高校教師要求的提高,師德內涵也發生相應變化,構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是當務之急。
高校教師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高校師德建設不僅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的生存、發展,而且關系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在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新挑戰下,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教師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是一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向我國推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從未停止且愈演愈烈。為此,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從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入手,深入研究各種國際因素對教師的影響,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要以科學技術現代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只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掌握現代科技、具有現代意識、能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辛勤工作的生力軍。因此,高校教師應以高尚的師德、高深的學問、精湛的業務引領大學生發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依照教育規律,崇高的師德既是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對學生的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是點亮學生心靈的火焰。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師德,不能正確處理事業需要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不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缺乏感情,就難以通過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因而,只有對教師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規范,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才能使教師更好地擔起教書育人的任務,確保學校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教師獻身教育、無私奉獻,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同時也為維護和發揚優良師德傳統作出了不懈努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責任更加突出,對教師要求更加嚴格。然而,目前高校教師隊伍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政治水平不高、業務能力不強、學術風氣不正等,損害了高校教師形象,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從戰略高度來看,加強師德建設,對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給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場經濟促進了高校辦學體制的轉變、辦學觀念的更新、辦學渠道的拓寬、辦學經費的增加、高新人才的優化。但其負面影響也容易使個別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動搖,這就需要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快速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呼喚、期待人們在法治觀念、文化修養、社會誠信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這就要求我們適時進行教育和引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服務社會的園地,要不斷加強師德建設,使之真正成為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思想庫”“示范區”和“輻射源”。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向教育領域的滲透,教師開始遭遇巨大的心理落差,面臨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沖突后的艱難選擇。真正熱愛教育事業,信守奉獻價值觀的教師始終以一種敬業求實的精神教書育人,進行科學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的教師,他們狹隘地將個人價值同金錢、待遇、權力相聯系,缺乏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思想不穩定,急功近利。總體上,師德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的教師不重視政治理論學習;有的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認同社會主義“趨同論”,贊成共產主義“渺茫論”;有的甚至在課堂上公開散布錯誤言論,有損教師形象。
部分教師只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不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培養,育人意識淡化。
有的教師對自身要求不嚴,上課自由散漫;有的隨意曠課、調課,甚至賣課;有的儀表不整,舉止不雅;有的治學不嚴,送“感情分”“禮物分”,甚至故意泄露考題。
在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影響下,部分教師過分看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重視科研、輕視教學;有的拜金主義嚴重,熱衷于第二職業,無心鉆研教學;有的缺乏求實的科學精神,急功近利,嚴重損害教師形象。
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永恒主題,針對教師存在的問題,要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師德建設特點和規律,在師德建設的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創新,使師德建設更加貼近實際、貼近教師,推動師德建設工作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高校師德評價機制的建立,既要堅持評價標準、內容和方式科學性和發展性原則,做到公平、合理地評價教師,切實提高師德素質,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使評價體系成為促進師德不斷完善的推進器,達到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目的。師德評價機制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選擇符合身份的道德規范,自覺履行教師義務。自我評價對師德具有監督作用,教師通過自我反思,可按照師德規范進行自我調節和約束。(2)學生評價。學生評價既可利用校園網進行網上投票測評,也可由學校和學院組織以無記名問卷調查、無記名投票方式測評;既可用師德建設大討論、“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演講活動強化師德規范,增強師德意識,也可通過設立師德評價專題信箱,定期召開學生評價師德座談會完成教師職業道德評價。(3)同行評價。教師間的評價能對專業水平、教學技巧和工作態度等有較為全面、細致、客觀的評價。(4)學校評價。學校評價以院系二級教學督導組為評價主體,主要采用顯性與隱性評價、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各職能部門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為考核機制的重要依據和組成部分,努力在校園營造濃厚的師德建設氛圍,加強教師對師德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目標、內容等的認識。(5)社會評價。社會對教師的肯定與否定、贊揚與譴責,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進而影響教師行為和言論。同時,高校要重視社會輿論在師德評價中的作用,發現并挖掘師德典型,表彰和獎勵師德模范,并在媒體上進行強勢宣傳,以營造尊師愛教的社會氛圍。
學校每年要制訂配套的培訓計劃和方案,把師德培訓納入教師職業培訓范疇,使教師通過培訓深刻認識師德要求和規范的重要性。對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以師德要求和規范為切入點,多渠道、分層次地組織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使教師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德立教、德識相長”等教育理念,著力培養不計得失的忘我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科學任教的敬業精神和終身從教的奉獻精神。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學校還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把師德建設納入全校德育工作范疇,構建全員一體化德育工作體系。
激勵機制包括物質與精神激勵。學校設立師德獎勵基金,對師德先進個人、師德標兵進行獎勵。通過樹立師德先進典型人物、開展先進師德典型事例活動推進師德建設;通過制定教學督導、教務常規檢查、人事考核等管理制度,將師德建設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要求;構建百分制考核體系,將師德作為學期聘任的重要依據,強化教師踐行師德的責任意識;建立教學指導教師和輔導員工作指導教師制度,選聘優秀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管理方面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升青年教師道德修養,為其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師德監督以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網上公示與BBS論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成立師德建設委員會、師德建設評審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師德考核辦法、網上評教和師德評價制度,形成師德監督網絡,鼓勵教師自我加壓、嚴格自律。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師德建設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引導教師把提高師德修養融入履行教育教學崗位職責全過程;通過教學考核和檢查督促,引導教師踐行道德規范,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師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師德建設對公民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工作,積極探索師德建設特點和規律,不斷提升師德建設水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構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G451.2
A
1671-1246(2011)07-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