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臨沂市衛生學校,山東臨沂276003)
淺析現階段我國臨終關懷事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李麗
(臨沂市衛生學校,山東臨沂276003)
臨終關懷是一門以臨終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臨終照護實踐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邊緣學科。它不僅能提高臨終前病人的生命質量,維護其生命尊嚴,體現真正的人道主義,而且能節約費用,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針對我國臨終關懷事業面臨的問題,提出加強宣傳,使全社會都了解、理解和支持臨終關懷事業;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加強臨終關懷專業人員培訓;鼓勵興辦多種經濟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
臨終關懷;人道主義;人口老齡化
臨終關懷不僅能提高臨終病人的生命質量,維護其生命尊嚴,體現真正的人道主義,而且能節約費用,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因此,如何促進臨終關懷事業發展已成為醫學界乃至全社會面臨的新課題。本文就我國臨終關懷事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談幾點看法。
較多臨終病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不是在舒適、平靜中度過,而是處于現代醫療技術、藥物的控制下,臨終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療等痛苦經歷,充滿了恐懼、痛苦和無奈。臨終關懷則為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心理上的關懷與安慰,幫助臨終病人減少并解除身體上的痛苦,緩解心理上的恐懼,使病人平靜、安寧、舒適地抵達人生終點。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臨終關懷服務需求增大。如今,“421”家庭還是少數,但再過20年,養老問題會困擾每個家庭。臨終關懷將家庭成員的工作轉移到社會,社會化的老年人照顧,尤其是對臨終老人的照顧,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是家屬的需要。對于家庭,特別是一些低收入家庭來說,臨終關懷可以讓老人安詳地離開,在讓家屬擺脫沉重醫療負擔的同時,也提供了心理上的安慰,讓他們更快地投身到自己的事業中。因此,臨終關懷是解決臨終老人家庭照料困難的重要途徑。
盡管臨終關懷需要社會支付較多的服務費用,但對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癥的病人來說,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可以減少大量醫療費用。如果將這些費用轉移到其他有希望救助的病人身上,將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建立附設臨終關懷機構,即綜合醫院內的專科病房或病區,既可以解決醫院利用率不足,資源閑置問題,又可以綜合利用醫院現有醫護人員和儀器設備,為醫療資源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
推廣臨終關懷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們正確認知死亡,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醫護人員都要堅持唯物主義,面對現實,承認死亡;另一方面,承認醫治對某些臨終病人無效的客觀現實,而通過臨終關懷替代衛生資源的無謂消耗,可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以保證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實質上體現了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臨終關懷不僅是社會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
(1)從1988年我國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的建立至今,而對普通居民甚至相當一部分醫務人員來說,臨終關懷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幾千年傳統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觀”的束縛,給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許多人不能正確理解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致使臨終關懷事業發展舉步維艱。因此,盡管社會發展要求普及臨終關懷,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臨極大挑戰。
(2)臨終關懷機構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缺少應有的政策支持和社會資助來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發展。同時,從醫院本身來說,不可能靠臨終關懷服務賺取利潤。選擇臨終關懷的病人不采用價格昂貴的治療手段,用藥也都是選用一些相對便宜的緩解癥狀的藥物。臨終關懷服務中,醫護人員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開展情感護理,醫院必須下大力氣開展針對性的培訓,但是這些服務項目都是無償的。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使許多本應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醫療機構望而生畏。
(3)缺乏應有的死亡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是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巨大障礙。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深受傳統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1,2],許多人對死亡的認識還很原始,僅處于恐懼中。而科學的死亡觀是“不以延長生命為目的,而以減輕身心痛苦為宗旨”,實際上就是為死亡尋求心理適應,這種良好的心理適應對于臨終病人的家屬也同樣必要[3]。此外,對于部分病人家屬來說,死亡是痛苦的開始,許多人會因為家人的離去而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長期得不到恢復,他們同樣需要死亡教育。因此,在我國開展臨終關懷,必須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完善死亡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使更多的人徹底更新觀念,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4)臨終關懷機構現狀堪憂。20世紀80年代后期,真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在我國起步,各種臨終關懷機構相對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著真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醫院少、設施差、病人少等問題。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目前的臨終關懷機構遠遠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
(5)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1)加大宣傳力度,使全社會都了解、理解和支持臨終關懷事業。臨終關懷的推廣需要人們轉變觀念。因此,要轉變對死亡的認識,在忌諱談論死亡的文化中是無法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醫生都要堅持唯物主義,當死亡來臨時,應該面對現實,承認死亡,承認進一步治療的無效。
(2)合理分配衛生資源。臨終關懷治療費用一般是醫院常規治療費用的1/3,要改變使用衛生資源的傳統觀念。臨終關懷一改過去對任何病人無一例外實施醫治的做法,承認醫治對某些臨終病人來說是無效的客觀現實,通過對他們提供舒適的照料來替代衛生資源的無謂消耗,實質上體現了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
(3)加強臨終關懷專業人員培訓,使臨終關懷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有一個質的飛躍。可編寫相關科普文章、教材,舉辦各種培訓班、講習班,在醫科院校增設死亡學、臨終關懷學等課程,逐漸建設一支專業骨干隊伍;開設臨終關懷學專業,加強對臨終關懷基本理論的研究,對傳統生死觀、死亡哲學、醫學模式、安樂死、優死論、病人權利、臨終關懷服務模式、姑息治療、善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進行全面研究。
(4)鼓勵興辦多種經濟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將國家、集體作為發展臨終關懷事業的重要主體。國家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及法律條文,并認真組織實施。民辦臨終關懷事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應充分挖掘,使之發揮最大效能;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開展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擴大臨終關懷在公眾中的影響,以引起社會的重視與關注;確定臨終關懷的實施規程,規范優死程序,實行遺囑和預囑制度,使臨終關懷在治療、操作、管理、善終等各個環節上實現規范化和科學化,為臨終關懷的實施提供依據。②多渠道發展臨終關懷事業。可建立多種形式的服務機構,如獨立的臨終關懷醫院、在綜合醫院開設臨終關懷病房、家庭臨終關懷病房、臨終關懷的居家服務等,在更多的基層醫院向醫務人員普及臨終關懷有關知識,使更多有臨終關懷需求的病人得到應有的關懷。
總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的大量涌現,社會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及時找出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以促進臨終關懷事業不斷發展。
[1]蘭禮吉,馮鏡.死亡觀及死亡教育的哲學淺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0,13(4):22~23.
[2]渠川錚,趙健,王萍,等.死亡教育的價值[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14(2):60~61.
[3]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2003,17(34):141~149.
R197.1
A
1671-1246(2011)03-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