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邦建 晏廷飛
(1.溫州市第十五中學,浙江 溫州 325011;2.廣東中山市東升鎮高級中學,廣東中山 528411)
2011年新課標高考理綜卷第24題題目.甲乙兩輛汽車都從靜止出發做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方向一直不變.在第1段時間間隔內,兩輛汽車的加速度大小不變,汽車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2倍;在接下來的相同時間間隔內,汽車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為原來的2倍,汽車乙的加速度大小減小為原來的一半.求甲乙兩車各自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總路程之比.參考答案:設汽車甲在第1段時間間隔末(時刻 t0)的速度為 v,第1段時間間隔內行駛的路程為s1,加速度為 a;在第 2段時間間隔內行駛的路程為 s2.由運動學公式得 v=at0,
設汽車乙在時刻t0的速度為 v′,第1、2段時間間隔內行駛的路程為為 s1′、s2′.同樣有 v′=(2a)t0,s1′=
設甲、乙兩車行駛的總路程分別為 s、s′,則有 s=s1+s2,s′=s1′+s2′.
但從學生考后反饋出來的情況(百度貼吧也有許多學生的發帖、跟帖反饋:http://tieba.baidu.com/f?z=1104876603&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8%DF%BF%BC&pn=0),不少學生對“求甲乙兩車各自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總路程之比”出現了另一種理解:“求甲車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總路程之比,乙車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總路程之比”,導致計算結果與參考答案完全不同.
筆者認為“總路程”在物理學上是沒有明確定義的,把第1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路程叫做總路程也未嘗不可.而需要注意的是,題目是給高考考場上學生考的題,總不能讓他們糾結于路程與總路程到底有什么區別上.如果考生有這種糾結,只能說明題目的提問確實有問題了.
學生為什么會產生與參考答案不一樣的理解呢?問題就出在“各自”這個詞語上.如果去掉“各自”,提問就變成:“求甲乙兩車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走過的總路程之比”,提問反而少了歧義.提問還可以改成:“求在這兩段時間間隔內,甲乙兩車走過的總路程之比”.
可見,當一個提問的語句結構復雜時,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使學生答題偏離正確的目標.這樣一來,命題者本意是考學生的物理水平,結果由于語義的歧意影響了應考物理水平的發揮,這與命題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筆者認為,高考題的提問要言簡意賅,避免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