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瑞
關于煤礦建設“職工書屋”的探討
□陳國瑞
2011年3月5日,溫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根據黨和國家倡導學習、尊重知識的一貫主張,2008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曾下發《關于開展全國工會“職工書屋”建設的實施意見》,并確定了“三年3000個全國示范點和五年50000個“職工書屋”的總體目標。
2009年3月19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發布《關于加強煤礦班組安全生產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開展切合實際、形式多樣、體現班組特色的安全文化活動,增強安全生產法制意識,培養安全生產價值觀,培植先進的安全生產理念。
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決定從2010年開始,每年在全國開展旨在提升廣大公民科學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愛科學,愛生活”讀書活動。這意味著,科技出版工作將在促進全民閱讀的事業中擔負重要使命。
作為煤炭科技出版工作者,我們感到,上述信息為煤炭行業的科學發展帶來了一次難得的契機。為此,我們針對煤炭行業職工的知識狀況、文獻環境和學習條件做了一次專項調研,多方論證在煤礦企業建立“職工書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010年,筆者歷時九個月,先后走訪了兗州煤業集團公司安監局、大同煤礦集團塔山礦、平朔煤業公司3號井、晉煤集團寺河礦和淮南理工大學等有關部門,在礦區、井下和班組深入考察,并利用互聯網密切注視相關的信息。
1.在調查中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煤礦企業沒有建立“職工書屋”或類似的礦工學習場所。少數煤礦曾經有過圖書室,但書刊陳舊、品種單調、更新滯后、使用率不高,文獻管理的專業性也存在不足。各礦不定期采購回來的圖書資料多由總工辦或技術部門管理,主要供管理人員等小范圍使用。廣大員工,特別是處于生產一線的農民工、派遣工,除了應付取證考試前的速成教育外,基本處于無書可讀、無處可讀的狀況。至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素質類教育書籍幾乎為零,企業各部門職工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學習的基本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
2.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煤礦事故絕大多數屬于責任事故,是由于責任者的責任意識淡薄和安全意識缺乏所致。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煤礦企業現有的學習氛圍和教育強度,對職工的主觀思維形成不了密集覆蓋和本能支配,在事故隱患或災害來臨時,員工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懈怠和慌亂,而不是基于規范條例的應急和應變。
不能想象,一個缺乏文化底蘊和技能涵養的勞動群體,能夠在非常時刻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為廣大職工提供基本的讀書學習條件,引導職工通過學習提高素質,是煤礦企業面臨的緊迫任務。
隨著煤炭行業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應用科學、管理科學和安全科學的內容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相比之下,我國煤礦職工在知識更新、素質提升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依舊十分粗放。由于農民工、派遣工的比例大量增加,一線人員的安全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提升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先進知識的不斷積累和豐富,一定會產生從量到質的轉化。煤炭員工自身文化知識、勞動知識的全面提升,必將轉化為巨大的知識生產力和理性自律、團結堅強的企業向心力。
各類“職工書屋”的建設,是一項體現黨和國家人文關懷、惠及廣大職工群眾的文化利民工程和保障職工切身權益的重要舉措。它既是實施職工素質工程、滿足廣大職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途徑,又是傳播先進文化、普及科技知識、開啟職工智慧的善事,更能培養職工的安全意識,激發工作責任感,從而營造出共建共享安全礦山的和諧氛圍。
1.國務院、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從不同層面發出讀書學習的號召,這對在煤礦企業建立和推廣“職工書屋”、加強煤炭行業的隊伍建設,正當其時。
2.煤炭工業出版社有能力作為“職工書屋”活動的首倡者和支撐單位,承擔起推廣普及活動的任務。煤炭工業出版社、新聞中心(《中國安全生產》雜志、《中國煤炭》雜志、《當代礦工》雜志、《煤炭信息》周刊)和音像出版社均擁有豐富的行業文獻資源。綜合其專業優勢(包括產品認知優勢、信息更新優勢、技術維護優勢、培訓優勢和集中采購優勢),一定能夠在這一領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和市場前景,不少官方和民營機構都給予極大的關注。就目前而言,真正具備資源和專業優勢的正是上述單位。
3.“職工書屋”的建設可參照全總對“農村書屋”的定義,由政府部門制定工作目標和保障制度,職能部門提出相關評估方案和操作方案,設立專職業務機構,持之以恒。一定能夠對提升全行業職工隊伍素質,推動安全礦山的創建,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煤炭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