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
“雙元制”培訓法是解決人才困境的途徑
□王建中
發展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人才是企業發展最大的動力。筆者認為:對于煤炭企業來說,人才將是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結合實際,探索“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企業發展目標與人才需求矛盾的又一重要途徑,因為它不但可以為企業提供充足的技術工人,還能實現企業、職工、學生、學校和社會的多贏。
近幾年,隨著市場的繁榮,大多煤炭企業著力推動企業發展,使企業的銷售收入大幅度提升,同時也面臨著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的困境。筆者認為,深化企業改革,人是最有活力也是最具有決定力量的因素,改革的成敗一方面在于管理者對宏觀戰略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廣大員工的貫徹與執行。企業發展目標確立之后,實現目標的過程是艱辛的,實現目標的途徑也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探索的。對于煤炭企業來說,實現經濟總量的躍升和銷售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增加投資擴大規模,二是提高效率。煤炭企業提效的主要途徑在于提升機械化水平和提升員工素質。而實現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的目標,則需要對員工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有懂安全、重安全的員工隊伍,更離不開有知識、有技術、會操作的熟練工人。總之,煤炭企業的發展,擁有足夠的技能型員工是其基本的保障。否則,提效和機械化只能是空談,改革也會舉步維艱。
長期以來,煤礦“傻、大、粗、黑”的形象一直未能完全改變。盡管隨著企業的改制,煤礦企業已今非昔比,但很多人還是有偏見,因此引進知識型員工的難度很大。通過這些年的觀察我們看到,煤礦的知識型人才流失卻相當嚴重。由于煤礦的特點,更多需求的是重安全、有知識、會操作的技能型員工。目前,煤炭企業的員工總體文化程度較低,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人力資源水平不能適應企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與實現安全高效、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的企業目標之間的矛盾已凸顯出來。
怎樣才能快速培養出大量的符合要求的員工?筆者認為,“雙元制”培訓法正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途徑。
“雙元制”培訓法最早產生于德國,是一種校、企聯合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一元”為企業,“一元”為學校,將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動腦與動手、教育與就業、專業與職業緊密結合起來,并體現在培訓的每一個環節中。通過企業定向對專業技術工人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大大縮短了學生畢業進入企業的“適應期”,降低了企業招工后對他們培訓的成本,提高了培訓的質量。
“雙元制”培養了出色的德國產業工人,成就了梅塞德斯——奔馳高級轎車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產品,成為德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的經驗表明,這種“門對門”的教育模式不僅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優化利用,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產業升級發展服務。這種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與學校各自的資源優勢,教育出訓練有素、精通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強并能快速融入一線熟練操作的高技能藍領工人,是可以實現企業和學校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企業實際,我們可以實施以我為主的“雙元制”培訓法。
煤炭企業可以采取與能源技術學校、煤校等培養技術工人的學校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技術熟練的工人,企業職工子弟可以作為招生培養的源泉。對于企業來說,就是把新招員工的教育培訓階段,放在員工進入企業之前就集中實施,使企業的“招工”變成為“招生”。
聯合辦學的合作對象,應是那些師資和硬件較好、有面向煤礦專業教學培養經驗的職業技術學校。對他們來說,這種為他們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的方式比較受歡迎。同時,煤炭企業可以以我為主,積極參與他們的辦學,在課程設計的針對性上給予支持,并可以通過提供獎學金等方式引導學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積極創造學員到企業開展實習與實踐的便利條件。
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把培養綜合素質作為基礎,把面向煤礦特殊工種要求的課程作為重點,讓學生在學校就取得一些特殊工種的資格證,通過有針對性的專業培養模式,讓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能很快找到感覺,進入狀態,讓他們人盡其才、學以致用,使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更有方向性地成長。
為確保煤炭企業人才隊伍的穩定,通過這種提前投入的人才培養模式招收員工,必須建立有力的措施保證員工崗位的穩定性。煤炭企業在與員工簽訂合同時,對他們的崗位變更要確定時間限制。
以我為主的“雙元制”培訓法,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與招收模式,在不斷完善形成系統化和長效機制后,可以滿足企業對大量技術工人的需求,有利于實現企業、職工、學生、學校和社會的多贏。結合繼續從農村招收初級勞動力和從高校、人才市場招收高級技術人才、知識性人才的原有方式,我們可以建立起煤炭企業完善的人才招收機制和強有力的人才儲備體系,為煤炭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解決最主要的人才需求。
(作者單位:皖北煤電集團任樓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