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健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 公共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06)
太行抗日根據地抗戰文化“大眾化”特征成因
周智健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 公共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06)
抗戰文化的顯著特征就是“大眾化”,它在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文章以太行抗日根據地為例,探析了“大眾化”這一特征的成因。
抗戰文化;大眾化;太行根據地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的發展必然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近代中國由于閉關鎖國,發展落后,飽受外族欺凌,尤其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勞苦大眾開始了長達8年之久的抗日戰爭。在抗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極動員民眾參加,根據地文化也隨之逐漸形成了“大眾化”的特征。根據地文化以抗日為內容,以服務廣大工農為主要任務,以促進科學、民主、先進文化的傳播為方針,在喚醒民眾憂患意識,普及推廣先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而本文所談到的根據地文化主要是指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因為在抗戰過程中形成的眾多根據地文化中,太行抗日根據地文化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并形成了著名的“太行精神”。限于作者水平,本文以太行抗日根據地為例,簡要探析抗戰文化“大眾化”這一顯著特征的成因。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魯迅第一次提出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顯然,這一觀點的提出使得文藝與革命更加緊密結合,從此左翼作家們開始探索文藝與群眾結合的道路,為了使文藝作品更好地服務于革命,他們開始了文藝大眾化的討論與初步嘗試。但由于當時的國內環境,“左聯”從成立伊始就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組織,通緝盟員,封閉書店,查禁刊物、書籍,拘捕刑訊甚至秘密殺害進步革命文藝工作者等。而且在當時,“左聯”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中國文學運動的實際相結合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導致抗日文化初期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駐扎在晉東南太行山區,建立起了太行抗日革命根據地。同時,一大批作家、藝術家從四面八方聚集這里,如:劉白羽、吳伯蕭、周立波、楊明、穆欣等。共同的志向使他們與太行山的民間文化人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了使戰爭動員更能鼓舞士氣,激發斗志,他們運用各種文學藝術武器,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動員事業中,創作出大量深受百姓喜愛的文藝作品。在他們的幫助指導下,一大批宣傳先進文化的文化戰士成長成熟,一批批文藝團體相繼成立。同時,根據地的小說、曲藝、民間文藝等文化形式,競相發展,在促進根據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文化大眾化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通常文化的產生要歷經一段較長的歷史過程,期間可能還會有反復或倒退。但根據地文化不同,它是隨著根據地的建立而形成的,具有軍事化注入性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129師于11月進駐太行山,與地方武裝力量共同開展敵后游擊戰抗擊日軍,這大大鼓舞了群眾抗擊日寇的勇氣,增強了群眾對于取得最終勝利的信心。一方面,八路軍通過武裝斗爭取得大大小小的勝利來鼓舞民眾抗戰斗志,另一方面八路軍不斷加強抗戰宣傳,派出大量文藝宣傳隊在太行山區以文學藝術形式宣傳抗日。與此同時,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于1938年10月在長治成立;《新華日報》(華北版),《黃河日報》于1939年1月在長治創刊。之后中華戲劇界抗敵協會太行區分會、中華全國歌詠協會晉冀豫邊區分會、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救國總會等相繼在長治、沁縣成立。其中作為根據地文化運動的領導機構文救總會發展迅速,不僅在晉東南、冀西成立辦事處,還在各縣成立了縣文救會。同時,每一村還成立了文教小組指導幫助各村群眾團體,一個較為系統的文化網絡在根據地內逐漸形成。為了促進文化事業的快速大眾化,有的地方還設置了專門負責接收和傳達政府關于農村文化宣傳方面的指令的文化娛樂員,定期對文化娛樂員進行統一培訓。不僅如此,我黨的高級領導人還親自擔任文化機構的負責人,時任八路軍總指揮的朱德同志于1940年4月6日擔任中蘇文化協會晉東南分會名譽會長,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任會長,有力地推動了根據地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對于文化事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根據地建立之后,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推動下,根據地的文學藝術作品呈現出了產量大、質量高、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可喜局面,它包括戲劇、曲藝、新聞、報告文學、詩歌及小說等藝術形式。太行山海拔1500-2000米,縱貫南北,群峰林立,形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這里的人民勤勞、樸實、勇敢,但由于自然環境的封閉,也存在著保守、荒蠻和落后的思想行為,這使得太行山民眾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以文盲居多,而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鑒于此,藝術家們在利用文字出版物進行宣傳的同時,更多的則運用人民群眾愛聽愛看的表演形式來宣傳抗日,如:戲劇、曲藝、快板詩等形式。藝術家們深入基層,貼近生活,重新創作填詞,將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內容融進古老藝術中。為宣傳抗日,配合戰爭動員,根據地組織近百個劇團于1938年7月匯集在長治,舉行了轟動根據地的“百團匯演”,表演以宣傳抗日救國、揭露日寇罪行、贊美英雄人物為主線,表演劇目有《日寇罪行》、《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等,歌曲有《在太行山上》、《東北流亡三部曲》、《八路軍軍歌》等。這些飽含熱血與汗水的歌曲是戰斗號角,是精神武器,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共鳴,鼓舞著根據地人民克服困難,勇勝強敵。此后,根據地的劇團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比較大的村子都有劇團,村民自編自演,自彈自唱。劇本創作內容豐富多樣,宣傳民主自由,與封建落后思想斗爭。如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描寫了根據地青年在新政權的支持下沖破家庭阻撓,獲得幸福婚煙的狀況,顯示出民主政權的力量和新思想的勝利。《李有才板話》反映了根據地民眾以民間曲藝形式——快板詩為武器與地主階級智斗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上黨地區廣為流傳曲藝、鼓書等,盲藝人大多以說書為主,兼作算卦等營生,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被稱為“下三行”。根據地成立了盲人愛國宣傳隊,創編新書,編演了《打蟠龍》、《血淚仇》等新的曲目,喚醒和激發了太行人民抗日救國的責任感,農民和廣大青年學生爭先恐后地參加抗日武裝。上黨地區有著歷史悠久的民歌演唱傳統,民歌感情熱烈,群眾基礎十分深厚。抗日戰爭期間,凡是與抗日有關的戰斗、生產、勞動、生活,都是歌曲來源。通過這些民間藝術,抗戰救國、自由平等等有關解放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根據地人民,很好的起到了文化大眾化傳播的作用。
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教育主要有干部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三部分。干部教育使革命隊伍的先進性得到有效保證。其中著名的干部學校有:八路軍129師在遼縣開辦的游擊訓練班,1938年在長治成立的民族革命大學第六分校,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冀豫晉黨委在屯留創辦的抗日政治學校,1939年2月在長治故漳、黃碾設立的抗大第一分校。學校教育主要是根據地小學和一部分中學教育。1938年6月,中共冀豫晉區黨委(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晉冀豫區黨委正式改稱中共太行區黨委)做出要恢復根據地小學教育的決定,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大力支持根據地學校教育工作,使其得到不斷發展。1942年全區有1237所小學,到1944年發展到2530所,入學兒童由52885名增加到125556名。[1]學齡兒童入學率有很大的提高,據1945年上半年統計,6個專區(缺二、八兩個專區)入學兒童125878人,占學齡兒童的179235人的70%強,其中老區兒童入學率則在80%以上[2]。同時,學校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也進行了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民族氣節教育;以“教學結合實際,學校結合社會”的方針為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主動適應根據地環境,靈活多變。成人教育以冬學為主,它利用農村冬季晚飯后的時間,組織成年人學習,與當時的政治戰爭緊密結合。1941年,全區共辦冬學1801所,學生73824人[2]。多種形式的辦學,對提高農民政治覺悟,掃除文盲,傳播根據地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
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文化運動是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進行的。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就指出:“偉大的抗戰必須有偉大的抗戰教育運動與之相配合”。“在一切為著戰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均應使之適合戰爭的需要。”[3]1940年1月,毛澤東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文化。”[4]隨著《新民主主義論》的大量轉載及單行本的發行,它成為了太行根據地內新文化運動的綱領。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于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解決了文藝為誰服務和如何服務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綱領性精神在根據地的貫徹落實,促使太行山成為全華北的抗日民主的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領導及推動全華北抗日民主的新文化。諸多因素影響了太行抗日根據地文化的形成,并促成了太行抗日根據地文化的大眾化特征。正是由于它的這種“大眾化”的特征,使它不斷吸取優秀文化,創造先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在提高根據地人民抗戰的認識和覺悟,在夯實根據地教育基礎的同時,也為太行傳統文化增加了嶄新內容,對構筑太行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員會.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稿(1937-1949)[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43.
[2]董純才.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390.
[3]毛澤東軍事文選[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173.
[4]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M].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5]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續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6]南開大學歷史系編.中外學者論抗日根據地[C].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7]抗戰文藝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8]毛澤東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Characteristics of Taihang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Popularization”
ZHOU Zhi-jian
(Department of Public Foundation,Shanxi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6)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is marked by the“popular”,it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article,taking the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as an example,analyses its charaeterishics.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popular;Taihang base
G122
A
1673-2014(2011)06-0031-03
2011—09—28
周智健(1980—),男,山西原平人,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
(責任編輯 衛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