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蓉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對民族國家形成條件的幾點思考
董麗蓉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對于民族國家的形成,學界一致認為是在民族主義運動之后產生,并習慣用西方的邏輯思維解釋這一過程。事實上,僅從民族學的角度出發難以對其形成過程構成完整認識。文章采用唯物史觀對民族國家形成的這一歷史過程進行剖析,對于這一漫長過程仔細梳理,認為其形成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因素,除了政治經濟的建構外,也包括文化因素的補充。對于民族國家形成,需要多學科多理論的支撐,是個學界值得研究的課題。
民族國家;民族認同;民族意識;語言;國家機構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經濟和政治活動紛繁復雜。在這一過程中,參與活動且獲利最大的是構成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且擁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1]
關于民族國家的起源和早期歷史,學界有很大的爭議。一個重要的民族理論問題曾提出:“先有民族國家還是先有民族”?在民族主義者看來,民族的產生先于國家的產生,民族主義是民族要其合法主權而產生,民族國家則是這一要求產生的結果。而大多數理論則認為:民族國家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以英國、法國等民族國家的形成為典型原發性代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在全世界范圍的展開,民族國家的建立迅速波及全球的各個角落。本文傾向于后者觀點,對于民族國家涉及的三要素——民族主義、民族與國家,亦采用英國著名左派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的觀點。簡言之,民族主義早于民族的建立。并不是民族創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2]結合以上談到的民族國家形成的觀點,筆者認為,民族國家的建立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屬于客觀層面的國家體制的形成,這是民族主義的載體,是民族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二是屬于主觀層面的民族心理,這包括民族意識、民族認同以及愛國情操。在民族國家建立后,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就會上升為國家意識以及共同的價值體系。
客觀層面的國家體制,通常被稱為國家制度。是指國家所實施的機構管理,政策頒布,選舉管理,以及其他的制度和管理形式。歷史上的國家有的強大,有的弱小,有的實行暴君統治,有的則實行法制。國家存在的形式千差萬別,同時包含著劇烈的變異。但其立國擁有的共同點都包含固定的領土和疆域、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國家政權的民主化和統一的民族市場。
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的北美地區即在經歷了一系列斗爭后最終獲得了國家的獨立,之后在歷任總統和民眾的努力下完善國家的各項制度,最終走上了強國之路。這一歷程主要體現了以上幾點:第一,固定的領土與疆界。最初的美利堅,只有13個州,在經過13個州代表與英國簽署《巴黎合約》后,獲得了獨立,相繼贏得了世界各國的承認。之后伴隨著購買其他殖民地、西進運動和南北戰爭,美利堅不斷擴展領土,形成今天的疆域格局。根據經驗而論,只有擁有固定領土與豐富的內涵者,才能在長時期內擁有一個聚居地,因而才會對故鄉入迷,其民族凝聚力才會大大加強。德國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也曾清楚地將民族與幅員、人口的關系陳述如下:大量的人口,廣袤的疆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這些均是民族的構成要件……民族深受人口與領土限制。幅員狹小的國家,永遠無法在自己的國境之內,使各項成果臻于完美。[3]美利堅正是在不斷擴張領土的同時,弘揚其獨特文化,宣揚美國價值觀。簡言之,現代民族國家幾乎都是在反對外來權威和追求獨立民主的基礎上產生,主權獨立,國家統一是民族國家追求的第一目標。第二,穩定的分權機制,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為了有效管理各州的政治經濟活動,美利堅合眾國在政治上采用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使得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有效的實現權利的制衡。第三,國家政權的民主化。民族國家在建立之后,都會調動民眾參與國家管理。使國家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公平公正,保障大多數民眾的切身利益,更好地服務民眾。同時,提高國民的愛國意識,保證國家政權的合法性。美國的議員和總統選舉就能反映這一民主化進程。第四,統一的民族市場。統一的經濟體系和全國商品流通市場能夠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消除壁壘,是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基本經濟因素。美利堅也是在形成統一的北美市場,資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的情況下,與宗主國英國相抗衡并要求自治。可以說,沒有統一的民族市場,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國家。[4]
居于主觀層面的民族心理,則包括民族意識、民族認同以及愛國情操。那么何為民族意識,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的關系又如何,值得我們深思。在費孝通教授看來:民族意識是“同一民族的人能夠感受到大家是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的這種心理。”[5]可見,民族意識屬于民族心理范疇,只能作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而存在。民族心理是人們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狀態,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或地理環境在精神上的反映,并通過語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或社會習俗等形式表現出來。
民族意識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人們對自己屬于某一共同體的認識,即族體自我;二是人們在民族交往過程中,對自己本民族的發展、權利、榮辱得失等的認同和關切,即社會自我。民族意識一經產生,就會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和推動力。本民族的成員會對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加大關注,并采取措施。可以說,民族意識不但凝聚民族精神,而且推動整個民族的發展。近代中國人民,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時,民族情緒高漲,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全中華民族又能團結一致,一致對外,就是民族意識的強烈體現。1949年建國之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孤立,民族意識上升為愛國意識,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定地維護了新中國的主權和獨立,在世界民族國家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并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可以說,民族意識是一種群體意識,脫離群體的民族意識不會存在。同樣,生活在群體之內的民眾如果沒有共同利益的概念,民族意識也是殘缺的。
民族心理的另外一項重要內容民族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于自己的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最初的認同一詞,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個人或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6]之后的很多著作都把民族認同等同于民族歸屬感,所以基于此,民族認同的概念也就約定俗成。民族認同一經產生,就會對本民族成員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其成員對于本民族利益產生或多或少的感悟,這種認同愈強烈,其成員對利益的感悟就越深刻,民族認同和本民族利益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民族認同的形成是一個緩慢并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據1884年的版本,語言是指“一國官方的正式用語,有別于地方方言,亦跟別國的國語不同,是該國國民最常見的語言。”[7]在《西班牙皇家學院詞典》中,“民族”一詞的最新說明要到1925年才出現,意謂“擁有共同族群根源的人群,他們說著共同的語言,承襲相同的文化傳統”。[8]根據這種說法,美利堅民族就是最好的見證群體。雖然美利堅民族成分眾多復雜,但是還是以英裔后代為主,其民族語言亦是英語,語言的統一為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便捷,這在19世紀后期顯得更為重要。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是在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得以發展的,但其對民族認同和民族意識的凝結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語言的客觀作用外,共同的經濟基礎、統一的市場和相似的文化,都會對民族認同的加深起到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中的另一要素——愛國情操,是在民族國家形成之后出現的。伴隨著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曾經的子民變成了現代的公民,并在國家機器的強化下形成國家意識。國家機構通過學校教育向公民傳播民族意向和傳統,包括將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體系,要求人們認同國家,國旗,并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國家。以美國為例:在美國的中小學校里,國旗、國歌、總統畫像無處不在,學校里組織的全校性活動,第一議程就是全體唱國歌。除此之外,在宗教方面,美國人宣揚的“上帝保佑美國”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充分利用宗教信仰宣傳愛國主義的教育在總統就職典禮中也得到了體現。另外,美國在政黨選舉中也貫穿著愛國主義精神,著名的肯尼迪總統就曾說過:“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這些內容包括社會的媒體宣傳。
愛國主義的教育要在長時間的培養和宣傳中完成,不僅可以團結民眾,還可以增強民眾自尊心、提高民族意識。從而使國家在自身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國力日漸增強。
綜合地講,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包含的因素眾多,形成的特點也復雜多樣,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將民族國家理解為近代初期以來獲得獨立主權,并在確定的領土范圍內取得最高統治權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國家不斷完善,最終走向成熟。
[1]孫津,贏得國家形象[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1.
[2]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3]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2-33.
[4]瞿煉.民族國家的歷史命運——西方世界的困惑.歐洲[J].1998,(1):12.
[5]費孝通.關于民族識別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J].1980,(1):41.
[6]陳國驗主編.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8.
[7]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
[8]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
The Analysis of Condition for Nation-State Formation
DONG Li-rong
(History Department,Soochow University,Soochow,Jiangsu 215123)
In today's world the Society Economic is complicated and impacted mainly by the Nation-state.The academics,who are used to explain things by the way of western logical thinking,agree that the Nation-state had been formed after the Nationalism.In fact,it's difficult to totally comprehend the Nation-state formation jus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thnology.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Nation-state formation with the Marxism opinion,and conclude the two factors with subjectively and objectively.Besides the one reason of Society Economic construction,this paper mentions the culture factor as for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So,the Nation-state formation needs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 theory support,and is worth to be researched.
nation-state;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consciousness;language
C95
A
1673-2014(2011)06-0094-03
2011—08—30
董麗蓉(1987—),女,山西運城人,碩士,主要從事英聯邦國家史研究。
(責任編輯 衛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