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憲
區域教育領導力的探索與實踐
● 劉 憲
濟南市市中區位于濟南市中南部,是省會濟南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總面積280.32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辦事處,戶籍人口56.85萬人。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29.6億元,政府財政收入18.28億元。區屬中小學幼兒園72所,教師6840人,在校學生 (幼兒)53700人。
多年來,市中區歷屆黨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門,把全區各類教育作為“一盤棋”進行整體謀劃、分類指導、區域推進。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投資近億元,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實現教育初步現代化,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均建成校園網,實現網上辦公和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教師人機比 1:1;學生人機比 9.6:1,19 所中小學被評為山東省電教示范校,14所學校被認定為濟南市涉外學校。2008年啟動新一輪教育現代化工程,預計5年內再投資5000萬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力爭到2012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一盤好棋,必是有一個好的棋局、好的棋路和善于行走的棋子。市中教育好比一盤棋,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有了一個好的“棋局”,基本形成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不同學校差異發展、一校一品、各美其美的辦學格局;在“棋局”里,一大批龍頭學校“群雄逐鹿”,既競爭又合作;一大批“將、帥、兵、卒”蓄勢待發,各有其力。接下來的“好棋”就看如何“發力”。
我們在實踐中感悟到,主管一方教育的領導團隊是棋局發力的“核心力”,他不僅要依靠行政領導,更應該善于運用價值領導去布局發力,就是立足省情、市情、區情,準確把握當今教育的主旋律,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對本區域教育改革發展進行科學謀劃,描繪愿景,明確目標;就是協助政府解決校長解決不了的重點難點問題;就是以膽識、智慧和策略對本區域的教育善于進行分類指導、整體推進;就是敢于有所為有所不為,善于破解教育難題,使其發揮“一棋走準、全盤皆活”的功效;就是尊重校長的主體地位,為其發揮價值領導力搭建平臺;讓每一個“將、帥、兵、卒”對區域教育理念形成價值共識,從而快樂、幸福、理性、高效、心甘情愿地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實踐中,我們提出“張揚差異、各美其美,內涵發展、優質均衡”的理念,并力求轉化成為區域教育的共同價值追求。這幾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優質均衡是義務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內涵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張揚差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各美其美是優質均衡的具體呈現。從區域教育的角度來看,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校長,校長的思想境界、辦學水平和領導能力直接決定了區域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因此,近年來我們重點提升的就是校長的價值領導力,力圖以校長價值領導力推進“內涵發展、優質均衡”目標的實現,讓校長有思想,讓學校有特色,讓教師有活力,讓學生有發展。
我們理解的校長價值領導力,就是校長對學校發展做出準確的價值定位,有意識地將其轉化為學校的共同價值觀,去規范、引導和整合教職員工的個體價值觀,并在學校理念、文化制度、教育教學行為乃至環境建設中付諸于實踐,以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能力。那么,校長價值領導力表現在哪里?許多成功校長的實踐已經告訴我們,一個有價值領導力的校長,能夠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善于尋找立足點,不斷拓展發展空間;能夠準確把握各學段的培養目標和育人規律,開發以課程體系為核心的育人體系;能夠描繪學校發展愿景并善于尋找行走路線;能夠把自己的辦學理念、設想轉化為團隊意識,并善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更多的教師走向教育自覺,體驗教育的幸福。
在培養、發揮校長價值領導力方面,我們作了如下探索。
一、創造條件,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學校管理人才,讓他們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大顯身手。為讓更多校長走上高水平的價值領導之路,我們采取“放眼高端升理念、放眼全國學經驗、放眼全區求共建、放眼自主謀發展”的培養策略。實施校長交流論壇機制,每年組織兩期領導干部讀書班及校長論壇,廣邀教育大家交流思想,拓寬國際交流渠道,提升校長的思想境界;實施校長交流掛職機制,堅持每年與全國教育先進地市交流互訪,組織全區校長到教育先進地市掛職鍛煉,激發校長的發展意識;實施名校長建設機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名校長工作室”,舉辦“圓桌時間”等沙龍論壇,通過主題共研、規劃共謀、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等形式帶動了一大批青年校長迅速成長。校長們的辦學思想更加明確,體系更加豐富,正在用自己的價值領導帶領學校前進。濟南市經五路小學校長閻莉,從經五路小學的普通教師一步步成長為校長,確定了學校“責任與智慧”的辦學理念,并逐步轉化為學校的價值共識,以課程領導力為依托,引導師生立足濟南城市百年發展的歷程,開發了包含150多項課程內容的課程體系,“開放的課程、自信的學生”已經成為這所歷史名校的新特色。這讓我們體會到,讓每一個校長充分發揮思想的潛能,找準學校發展的價值定位,一所學校的特色發展才會成為有源之水。
二、尊重校長的首創精神,創造寬松環境,鼓勵校長張揚個性。市中區的校長全部來自一線,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著深厚的尊師愛生的情感,有著深遠的奉獻教育的情懷,這些是校長們的共性。但是由于他們的成長環境和人生軌跡的不同,每個人都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異于他人的辦學思考。這就需要尊重他們的差異,給校長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去張揚這種差異。為此,我們首先在行政上放權,給予校長充分的人力領導權、財力領導權和課程領導權,在教師選聘任用、干部選拔調整、學校發展規劃、校園改造升級中,充分尊重校長的意見;其次在價值上引領,對學校課程的研發與設置,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如:在中學廣泛開展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分層導學等教學模式研究,在小學深入實施的開放式課程、小班化課堂、研究性學習等實驗,我們不僅給予自主權,而且在教科研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協助校長對學校發展及時進行診斷性研究,為校長做智囊。同時堅持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在全市率先探索并啟動辦學效能評價機制,引導學校自主發展、特色辦學。這些舉措為校長大膽試驗、大膽實踐,創新辦學思想、形成辦學特色營造了和諧的發展環境。近年來,有4名校長評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名校長評為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6人次獲市級以上綜合榮譽獎勵,育英中學王澤賢校長入選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庫,勝利大街王念強校長入選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培養人選,經五路小學閻莉校長作為山東省基礎教育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我們感受到只有張揚差異、各美其美,校長的價值領導力才能得到切實提升。
三、立足區域教育和學校差異,鼓勵學校發揮各自的優勢,推進“錯位”發展,“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市中區是濟南百年開埠的發祥地,在這里既有近百年革命歷史傳統的育英中學,又有由新商會集資興建、代表著城市文明發展進程的經五路小學;既有以教會學校為前身,歷經九十年風雨、愛滿天下的緯二路小學,又有伴隨著濟南戰役勝利的號角、在烽火硝煙中迎來和平曙光的勝利大街小學。不同的歷史足跡哺育了個性鮮明的學校文化和價值理念。尊重這些差異,才能正視學校發展的不同軌跡;張揚這些差異,才能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因此,我們樹立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競爭力的意識,充分考慮每所學校的地理位置、硬件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模式等現實條件和基礎,幫助學校重新審視學校發展規劃,從學校辦學理念的樹立、遠景目標的定位以及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環境建設等諸多方面,抓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抓特色活動的課程化和普及化,以校本課程、社團活動、課外實踐等為依托,加強特色活動校本教材的研發,將特色活動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加快項目特色到學校特色的轉化,提升學校特色發展力。城市學校更關注教育成本的性價比,在課程多元化與教育精致化上做文章;農村學校也不再亦步亦趨,而是立足城鄉差異,發揮農村優勢,探索學校文化發展之路。造就了以書迷校園為特征的育賢小學,以曲山藝海為特征的館驛街小學,以民俗文化為特征的南上山街小學,以藏書票文化為特征的舜玉小學,以舜文化和融合教育為特色的舜耕小學,以創造教育為特色的經十一路小學,以“精心開局、用心行走”的棋文化為特色的民生大街小學等一大批城區特色學校,也涌現出分水嶺小學為代表的以“人文書香、山水情懷”為文化特色,通過教育科研走上強校之路的農村小學。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差異就是個性,差異就是資源,尊重差異,張揚差異的收獲就是學校辦學的各美其美。
四、創造條件,多管齊下,促進教師差異發展,使其各展其長,各美其美。根據實際,我們確定了全面提升、重點突破、名師帶動、科研領航的教師隊伍建設思路,以螺旋式發展為策略,設計了全員提升、名師建設、高位發展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為全員培訓促均衡。從1995年起,在全區持之以恒地抓了五年教師基本功訓練,三年“三本”工程,四年教師發展工程,使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專業能力都得到普遍提升。第二階段目標任務為名師建設求突破。在全市首創“雙首席”和“雙十佳”教師培養模式,建立了區、校兩級“雙首席工作室”,形成了新苗教師、新秀教師、能手教師、首席教師、風格教師、功勛教師的教師梯次培養機制,至今已有65位首席教師、31位首席班主任、60位十佳教師和十佳班主任脫穎而出。建立名師培養機制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了一批名師,更在于向全體教師發出一個正向信號,教師可以“教而優則仕”,也可“教而優則名”,給優秀教師更多的成長機會。近年來,市中區先后在濟南市教師英語大賽中獲團體總分和個人總分兩個第一,在濟南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囊括中小學團體第一名,500人被確定為國家和省市級骨干教師。第三個階段目標任務是推進教師高位專業化發展。2009年啟動了為期三年的“教師學研共同體建設工程”,開拓了以學習型組織為載體,以“自發形成、學術自主”為特色,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新路子。目前,全區教師已自發成立各類學研共同體131個,17個被命名為區級學研共同體。比如“沁語馨學研共同體”,四、五位農村教師因喜愛閱讀而自發形成,先后帶動了20多位包括城區的教師自愿加入,書店、教室、校園、廣場,處處都是活動場所。三年來,由開始單純的閱讀交流、自我提升,發展到教學研究、專業提升,主動介入“小學語文識讀寫整體教學體系”課題研究,在閱讀、習作教學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經驗與思考,探索出名著導讀、班級讀書會和“同寫、互評、共賞”作文教學等模式,構建了圖畫書閱讀體系,編輯了50多本學生文集,建立了60多個“繁星書吧”,寫出57萬字的教育筆記,精心編制《我的圖畫書》,正式出版了《牽手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研共同體“自發、自覺、自主、自研、自強”的特征,教師們也享受到了各美其美的職業幸福。實踐證明,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區域,能否自發形成這樣的學研型組織,既可以反映出這個地域的教育生態和教育文化,同時也是反映這個地域能否以價值領導力來引領教育發展的關鍵。
五、構建以國家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為補充,以課程教育為主渠道,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既滿足學生共性需求、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體系。我們的做法是抓住“兩個有效”實現“三個還給”,即以“有效德育”和“有效課堂”為主陣地,把時間還給孩子,把健康還給孩子,把能力還給孩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德育”是指提高學校德育的內在效果、外在效益和效率,充分發揮德育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筑牢學生品德的根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創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著力豐富德育內容體系,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建設、校本課程研發融為一體,廣泛開展“真實班會”和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天津師大聯合舉辦心理教師研究生班,各校均配備心理咨詢師,建立“學生指導中心”,全方位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有效課堂”是指提高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的有效性,通過探究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師教好教會、學生學會學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自2008年山東省強力推進素質教育以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門 “對癥下藥”,根治了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以“三個全面”“三個還給”領銜的“集體大裁軍”讓校長們的思想來了次大解放。在把時間真正還給孩子的同時,也解放了因長期加班而職業倦怠的教師們,他們才能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我們倡導的“有效課堂”研究上來。如濟南六十八中學的自知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只有短短的兩年,但是由于教師們抓住了開發學生潛能,激勵學生主動性的教育原點,學校的自主課堂實踐探索風塵水起,教得生動,學得主動,教學質量迅速提升,學生家長用“震動”來形容孩子學習面貌的巨大轉變,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也在教學研究真實的爭鳴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像這樣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改革實踐,如今已經遍布全區所有初中,我們把它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它帶來的“輕負高效”的教學成果,讓更多的教師走上了主動研究之路。同時,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為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的豐富與活躍提供了時間、空間,更加靈活、多元的評價機制促使各校實現了從注重“有其名”,到更加注重“務其實”的質的飛躍,山此帶來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精神和綜合能力的普遍提高。目前,我區有1500余項學生小發明小創造獲國家專利。近年來,在市級以上青少年科技創新、電腦機器人競賽中共獲170個一等獎,其中育文中學在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舉辦的第十屆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中獲2金1銀和1個特別獎;在各類藝術活動中,1800人獲全國中小學美術書法比賽一等獎,340人獲全國少年才藝大賽一等獎;21人獲“齊魯小名士”稱號,151人獲“濟南小名士”稱號,勝利大街小學學生畢若凡作為濟南市唯一代表參加全國少代會。
開放的教育培養了開放的品格,開放的教育凝練出包容的思想。“張揚差異、各美其美”讓校長實現了辦學理想,讓教師實現了專業成長,讓孩子們享受到快樂的、幸福的教育。
(責任編輯:陳培瑞)
劉 憲/濟南市市中區政協副主席;濟南市市中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中小學整改委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