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玲 張育賢
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分析
● 王 玲 張育賢
目的:探討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的一般狀況,分析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法: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對667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年級差異;高自尊者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高水平顯著高于低自尊者。結論:大多數高中生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是滿意的,自尊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人格預測變量。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自尊
從古到今人類都在苦苦探尋和思索的一個永恒的話題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加舒適幸福。關于什么是幸福,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人多從思辨和哲學的角度來探討什么是幸福及獲取幸福的途徑,今天的人們又借助現代科學方法從實證的角度來對幸福問題進行探討。一個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解釋是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在這些研究中,人們似乎對成年人的幸福問題更感興趣一些,而對青少年的研究相對不足。本文擬對高中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總體主觀幸福感的狀況進行分析,并探討主觀幸福感與自尊之間的關系。當前大多數自尊研究暗示,低自尊和低SWB存在著內在的聯系。Dutton&Brown[1]發現,在面臨失敗時,低自尊個體比高自尊個體面臨更強烈的情緒困擾,原因在于失敗使得低自尊個體自我感覺更糟糕。有些研究支持高自尊和高SWB之間有緊密聯系,Rosenberg[2]發現,個體總體自尊與快樂感的相關是0.50,同消極情感的相關是-0.43。Gilman[3]發現,青少年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總體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關。Furnham[4]對406名14~28歲的青少年被試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個最有力的預測因素。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法,從濰坊市兩所中學高一至高三各年級分別抽取部分學生作為被試,發放問卷698份,回收有效問卷667份,有效率為95.6%。樣本構成情況見表1。

表1 被試構成情況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5],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分值范圍為40-150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國內段建華(1996)對本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到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本次測驗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81,分半信度為 0.84。
自尊量表采用最先由Rosenberg(1965)編制,后由季益富,于欣(1993)翻譯并修訂為中文版的 SES量表[5]。該量表由10個條目構成,由受試者直接報告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四級評分。正向記分和反向記分題各有5個題目,分值范圍為10-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次測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86,分半信度為 0.85。
以班為單位團體施測,統一指導語,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擔任主試。測試前由主試介紹測試目的,打消被試顧慮,鼓勵真實作答,時間控制在30分鐘之內。
對有效問卷采用SPSSl0.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整理、統計和分析。
對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的得分進行初步的數據整理,我們發現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的得分基本呈正態分布,得分在80-120分之間的人數在總體中所占比例為 75.86%,40-80 分的占 20.99%,120-150分的占3.15%。所有被試的平均分數為92.07,說明多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他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基本是滿意的。
對不同性別的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女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得分(M=92.17)僅略高于男生(M=91.99),但未顯示顯著的性別差異 (t=-.151,p=.880>.05)。 見表 2

表2 不同性別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比較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年級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p=.036<.05)。 見表 3

表3 不同年級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對方差分析的結果進行(scheffe)事后檢驗,結果顯示,高一年級與高二年級的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p=.656>.05),高一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高三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p=.049<.05),高二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高三學生的主觀幸福感(p=.015<.05)。 見表4

表4 各年級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本研究依據被試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將前27%確定為高分組,后27%確定為低分組,將自尊劃分為高、低兩種水平。對不同自尊水平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高自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低自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t=10.61, p<.001)。 見表 5

表5 不同自尊水平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檢驗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總體水平較高,平均得分為92.07,這說明高中生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基本是滿意的,盡管面臨高考這一巨大的壓力,高中生們依然能保持樂觀的情緒。這與金盛華等人[6]、王極盛等人[7]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中生正值16、17歲的青年初期,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對未來有美好的設想。他們的社會閱歷比起初中生豐富了許多,思考問題的方式漸趨成熟,絕大多數的高中生們遇到問題時不再像初中生那樣容易鉆牛角尖,而是能從多方面入手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特別是現在的高中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往往處于家庭的核心,有更多的機會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因此,他們所體驗到的正性情緒較多。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國外的一些研究[8]也得出類似結果,這說明在主觀幸福感總體得分上,性別并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原因可能是各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及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而造成的。
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在逐漸減小。整個社會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的態度與觀念有了很大改變,社會給予女性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反映在教育領域,女孩和男孩具有同等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課程學習對男孩、女孩在性格上的差異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并不影響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追求。面對同樣的學習標準和求學機遇,性別對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男生與女生的幸福感體驗的預測作用應該是極為有限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級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高三學生,高一、高二兩個年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驗證了本研究的最初假設,但與Dew和Huebner[8]的研究結果不一致。Dew和Huebner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總體滿意度與年級無關。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高中生有密切關系。眾所周知,高中學生面臨著他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戰——高考,距離高考的時間越近,他們的心理壓力越大。李金釗[9]的研究發現:學習壓力是上海市中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壓力源。這些研究表明高中生所面臨的與考試與學業成績有關的種種問題,是生活中重要的壓力來源。面對高考的激烈競爭,學習成為高中生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改革,但高考這根指揮棒依舊在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它左右著教師、家長的行為與觀念,影響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對生活的態度,對未來的期望。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高考的臨近,不僅教師、家長會給學生施加壓力,學生自己也會不斷的自我施壓,過大的壓力甚至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發生出走、精神崩潰、自殺等惡性事件,特別是高三學生更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生活中所體驗到的幸福感也比其它年級更少。
本研究將學生的自尊分為高、低兩個水平,以觀察學生在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上的變化。對高低兩種自尊水平的高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高自尊個體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低自尊個體(t=10.61,P<.001)。 這與 Rosenberg[2]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陳麗娜、張建新[10]對大學生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他們發現,高、中、低三個自尊組的一般生活滿意度總體上存在顯著不同,自尊分數越高,其一般生活滿意度也越高。
分析不同自尊水平的個體,可以發現,他們往往對自己有不同的自我評價和情感體驗。高自尊的學生在生理特征、學習活動以及人際互動中,表現出積極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悅納,自我價值感較強。他們一般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樂觀自信,能較好地應對學校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生活滿意感相對高些。低自尊的個體則相反,他們在容貌外表、學業活動、社會認可上,往往表現出消極避縮的自我評定,自我價值感與自我接納感較低,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沒有信心應對學校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對自己學業成就的評價低,故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5.1 高中生總體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
5.2 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5.3 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年級差異,一、二年級學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三年級學生的;
5.4 高自尊學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低自尊學生。
[1]Dutton,K.A.&Brown,J.D.Global self-esteem and specific selfviews as determinants of peopl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3:139-148.
[2]Rosenberg,F.Global self-esteem and specific self-esteem:Different concepts,different Outcom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60:141-151.
[3]Gilman R,Huebner E S.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children’s well-being reports:Discriminate validity for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Social lndicators Research,1999,46(1):1-22.
[4]Fumham A, Cheng H.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J].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463-470.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年增刊,100-103,318-320.
[6]金盛華,田麗麗.中學生價值觀、自我概念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57-62.
[7]王極盛,丁新華.初中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96-98.
[8]Dew T, Huebner E S.Adolescents’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2):185-199.
[9]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980-982.
[10]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4),222-224.
(責任編輯:陳培瑞)

王 玲/濰坊學院教育科學與傳媒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張育賢/山東交通學院學生處。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