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利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江蘇常州 213164)
刺繡紋樣在針織服裝上的技術應用
黃永利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江蘇常州 213164)
在現代服裝造型設計和裝飾設計上,復古的設計點越來越受到追捧,刺繡紋樣的應用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而在針織服裝上應用和表現刺繡紋樣要受到針織面料的限制和技術上的影響,最終在表現的風格上也會出現與眾不同的效果。
刺繡;圖案與紋樣;針織;風格
刺繡紋樣作為發源于中國的古老裝飾技藝,在現代很多服裝產品中都有所應用和表現,而針織服裝面料又是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喜歡的一種選擇,兩者的結合勢必在產品研發中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針織面料的性能區別于其他材質,加之刺繡紋樣又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如何使得兩方面恰當結合,在表現技術上得到深入思考與革新是一個長期且不斷發展的課題。
1.1 傳統刺繡工藝應用受到現代服裝行業重視
在現代服裝工業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在生活中往往習慣回憶傳統,用傳統的經典來抵消對現代社會的厭倦心理,在服裝穿著上我們開始了被稱為復古的思緒,而什么最能表達傳統、什么最能傳遞復古情結,則是現代服裝設計人員為了迎合現代消費者心理而研究的常新的課題。其中,傳統刺繡紋樣以其發展的歷史悠長、表達中國民族服飾理念深遠和表現工藝獨特、多樣以及它還在深層次上表達著國人一定文化價值觀而備受推崇。
刺繡紋樣是一種傳統元素,而要這些紋樣附著在現代服裝上則需要一定的工藝手段,而在刺繡紋樣形成的開始、過程和最終效果中,傳統工藝是復雜和要求嚴格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現代快節奏和快餐文化的成衣表現[1];從另一角度考慮,現代服裝設計和產品在現代消費者眼里也有傳統和現代的分別,那作為傳統刺繡工藝和紋樣如何表現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服裝上也是需要不斷考量。
現代服裝行業是處于迅速發展和不斷變化的流行趨勢,人們已經習慣了不斷變換每一季的顏色、款式以及面料[2],因此,現代的消費者心理上有了一定的逆反和厭倦心理,而這正是傳統元素卷土重來的機會,但再回來的傳統元素——刺繡已被現代消費觀念和設計理念所改變,同時具有了新的外觀和新的表現技法、工藝手法。但總而言之,傳統刺繡工藝的應用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的需求,而現代服裝行業的典型特征即是迎合消費者和市場,可以想象,此傳統元素是否能走得更遠或者還能被現代消費者接受多深遠都是未知數,但畢竟現代服裝行業必須考慮如何改良和更好地改革傳統刺繡紋樣和工藝,推動其傳統的生命力。
1.2 刺繡紋樣圖案的文化價值體現
刺繡紋樣從廣義上來說是中國傳統技藝的體現,這也是說明其存在的文化價值和精神領域的體現,自古以來,紋樣、圖案都有不同的表達意義,加之中國儒學文化的道德影響,使之產生了超越刺繡紋樣本身的技藝、觀賞性質,具備了表達人類心理、社會地位以及文化精神的象征事物[3]。
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跟古代有了截然不同的認識,在人們的感官和心理層面上也同時對傳統元素刺繡的表現方式和裝飾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設計研發上做了比較革新的手法,但標識傳統、體現傳統文化是其不變的核心。
現代刺繡紋樣已經不像古代那樣用具象的圖案來展示人們的地位、權利了,而更多地把內涵融入到抽象的紋樣裝飾之上,用純裝飾手段和裝飾手法來點綴或者飾邊[4],有的還配合一些特殊的現代裝飾元素來共同構成服裝的局部設計點,例如現代服裝上經常用到的鑲鉆、滾珠、縫紉線跡或者拼條等。從外觀來看是傳統的內在表現[5],但是元素和表現手法都是現代的消費點,在文化價值上形成了古今融通,當然這里的融通恰當與否直接會影響產品的設計水平。
2.1 針織服裝成型前對織物本身的刺繡技術處理
在服裝成型前要有不同織物的材料準備,而針織服裝面料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后,出現了不同品種、不同外觀的織物效果,而在這些織物表面添加適當的刺繡紋樣后對后續服裝的最終效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針織服裝面料的特殊套圈結構使得其在彈性上優于梭織面料,但刺繡紋樣的附著同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當刺繡紋樣用針穿刺在彈性套圈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力量分割,在附著與非附著刺繡紋樣的織物表面形成一定的張力,從而會影響織物外觀的造型[6]。
在面料制作過程最后階段進行刺繡紋樣的附加必須滿足幾個必要條件:即附加刺繡紋樣后的面料平整,無明顯的皺縮起伏,邊角無斜向出現;其次刺繡紋樣和針織面料之間穿刺的密度差不能過大,否則紋樣的面積過小將深陷于針織面料的套圈之中,不能表現出其應有的效果;另外,在面料上的刺繡紋樣是用來表現在服裝的局部裝飾上的,因此紋樣的位置、布局和出現的頻率將按照服裝所需來定。附加刺繡紋樣只要注意在針織成衣工藝設計制作之前滿足這樣幾個必須注意的方面,將會為后續的設計、工藝等工序提供方便和面料的技術支持[7]。
2.2 針織服裝成型中對半成品衣片的刺繡技術處理
在針織服裝成型過程中,也就是在服裝制作的過程中,服裝是半成品狀態,在此時進行刺繡工藝和紋樣表現也是一種途徑。但是在此階段進行裝飾性或者實用性的刺繡紋樣設計,存在一定的難度,如針織面料的縮率較大,當面料按照紙樣的要求裁剪成一片后,大小已經固定了,再進行刺繡工藝后,勢必會影響衣片原有大小。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取刺繡的紋樣大小不能超過針織面料的縮率承受范圍的方法,其指標控制就是裁剪好的衣片不能隨刺繡紋樣的附加而變形;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用黏膠纖維面料粘附在針織面料需要附加刺繡紋樣地方的反面,然后再進行刺繡或者直接將刺繡好的紋樣樣片覆蓋在正面,這樣針織面料在黏膠纖維襯料的作用下已經固定,縮率減小或者消失,再進行刺繡的話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了[8]。
在針織面料制作服裝的過程中,對半成品衣片的技術處理是有序進行的,要在制作之前的設計中作完整的思考和分析,做到整體協調或樣衣分析之后再進行操作。
2.3 針織服裝成型后成品的刺繡技術處理
在針織服裝制作完成后再進行刺繡紋樣的工藝處理是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在針織服裝完全成型后我們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到服裝整體上什么部位更適合什么樣的刺繡紋樣,針織服裝的外觀上進行拼貼、附加和鑲嵌的直觀性更為強烈。
然而,由于針織服裝整體廓型已經構成,局部的設計元素已經到位,刺繡紋樣的附加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面料的平整性和服裝的整體造型,如果刺繡紋樣被穿刺到廓型上之后,服裝的表面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皺縮,如果服裝的效果要給人以隨意、自然的外觀,那產生的皺縮沒有太大問題,相反還會增加該服裝的可欣賞性;然而要針織服裝外觀給人以高雅、平整的效果,出現的皺縮會影響成型后的針織服裝成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刺繡的面積盡量縮小,讓其在針織套圈穿刺的過程中,不會牽扯到更大面積,這樣外觀也不會受到影響,然而要是需要大面積的刺繡紋樣裝飾,最好在針織服裝反面附加粘貼黏合襯的方法,這樣固定下來的套圈就不會影響刺繡紋樣的覆蓋,另外也可以把已經刺繡好的現成紋樣衣片附加到針織服裝的表面,直接縫制到其中就可以了[9]。
在針織服裝成型前中后不同階段進行的刺繡工藝處理是在流程這個角度去思考的,這當然只是應用刺繡紋樣的一種思考方式。然而我們今天應用刺繡紋樣更多的是想通過它來標識自己對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的熱愛和繼承,也正是通過對刺繡紋樣的應用,傳承和豐富當今社會中服裝的美感、風格,比如復古風格、民族風格、田園風格、回歸風格等等,都可以用刺繡紋樣來進行表現,風格創新帶動著刺繡紋樣的創新[10],刺繡紋樣的創新更需要技術的支撐,傳統的技藝和現代的審美結合一定會產生無窮的靈感,加之針織服裝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和接受性越來越強,兩者的結合也會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發揮出更為豐富的作用,隨著針織面料的發展和豐富,隨著人們對刺繡紋樣美感的新要求,以及人們不斷豐富的設計理念,針織面料、刺繡紋樣、豐富的設計思維和創造理念三者結合后,刺繡這一傳統工藝制作手段和表現方式可以帶動更狂熱的潮流。
[1]劉曉剛,王俊,顧雯.流程·決策·應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127-130.
[2]黃世明,余云娟.現代成衣設計與實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8-9.
[3](美)桑德拉·J·凱瑟,麥爾娜·B·加納.美國成衣設計與市場營銷完全教程[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宋艷輝.服裝邊角余料再創造設計[J].毛紡科技,2010(7):60-62.
[5]曾紅,黃永利.《服裝史》課程在服裝設計專業設置中的教學改革策略[J].紡織科技進展,2009 (2):24-26.
[6]沈雷.針織服裝設計中的發射思維和收斂思維[J].針織工業,2005(1):50-52.
[7]張濤,熊曉云.區域品牌戰略驅動產業集群升級效應研究[J].紡織導報,2010(5):18,20-21.
[8]董瑞蘭.針織成衣的工藝設計[J].毛紡科技,2010 (8):42-44.
[9]李曉英,沈雷.組織結構對毛衫設計風格的影響[J].針織工業,2008(3):26-29.
[10]李凌.服裝創意設計主題訓練的教學研究[J].裝飾,2010(2):90-91.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EMBROIDERY DESIGN IN KNITTING GARMENTS
HUANG Yong-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Changzhou 213164,China)
Regarding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garment style and accessories,retro design comes to the fore day by day,thereinto,the application of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ne.The use of embroidery design in knitting garments is restricted to the knitted fabrics and affected by technology,which may bring out diversity in style.
embroidery;design and pattern;knitting;style
J523.6
A
10.3969/j.issn.1672-500x.2011.01.013
1672-500X(2011)01-0048-03
2011-02-25
黃永利(1977-),男,江蘇常州人,服裝設計師,講師,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史與民俗研究、服裝企業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