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愛斌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防治水旱災害,興修水利,不僅關系到農業的興衰,也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建國以來,龍山縣水利建設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取得了很大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業、農村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的要求不斷提高,一些矛盾逐漸凸顯。本文結合已有的調查和實踐,提出了加快龍山縣農村水利建設的對策。
龍山縣位于湘西北邊陲,總面積3 131 km2,轄34個鄉鎮,總人口57萬,其中,農業人口48萬。全縣境內溪河密布,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建國以來,全縣人民同心協力,大力興修水利,目前龍山縣已建成上型水庫73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56座),山塘973口,小型以上渠道75條460 km,電站43處,電力排灌站115處,人畜飲水等其他水利設施12 500多處。特別是近年來,龍山縣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實施了五大民生水利工程,效果明顯。5 a共投入資金2.5億元,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 700多處,移動土石方近700萬m3,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 533萬m2,改善灌溉面積2 133萬m2,新增發電裝機容量2.86萬kw。
一是大多數工程老化失修,病險隱患突出。龍山縣大多數水利設施,興建于20世紀60至70年代。受當時技術、材料、資金和施工水平的制約,建設標準低,特別是許多小型水庫、山塘先天不足,建成后即帶病運行,由病成險,成為龍山縣安全度汛的“軟肋”。加之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嚴重,效能大幅減退。據初步調查統計,龍山縣的現有水利設施,8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設備老化、混凝土碳化開裂、壩基滲漏、壩體沉陷、涵臥管損壞、溢洪道堵塞等問題,近半數水庫、大多數山塘只有實行控制運行,甚至空庫運行。一些新建成的工程標準不高,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里耶鎮區的防護工程,其防護標準僅為20 a一遇,遠不能適應國保級單位至少50 a一遇的防護要求。這些存在隱患的工程,不但難以發揮工程的防洪、灌溉作用,而且每到汛期,更是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除澇排灌工程不健全。全縣73座上型水庫有38座配套工程不完善,未達到設計效益。在現有的水資源中,有1 600萬m3以上的可利用水因渠道未能配套,灌溉設施未安裝等,長期成為死水不能發揮作用。全縣781.5 km的干渠有80%未進行防滲處理,還是沿用傳統的土渠輸水方式,不僅滲漏嚴重,而且渠道極易崩垮毀壞,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據抽樣估算,全縣僅渠道滲漏造成的損失水量每年就達2 000萬m3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數只有0.45左右。全縣設計農田灌溉面積14 267萬m2,實際不足11 333萬m2,其中旱澇保收面積9 000萬m2,僅占灌溉面積的62%,占稻田面積的54%。在當前水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對保護水資源造成很大壓力。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新的投入機制。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村水利建設一直靠政府號召,行政力量組織模式開展,縣財政沒有建立長效的水利投入機制。近幾年,國家加大投入,主要用于大、中型水庫和防洪提等重點工程方面,農村水利建設資金較少,而水利工程建設投入涉及到多個部門和更多的運行環節,由于投入渠道分散,運行環節繁多,造成水利建設資金難以形成合力,影響了水利工程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農民未能很好承擔起對農村水利建設等公益事業應盡的義務。農民取消“兩工”(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后,農村水利建設缺乏新的切實可行的投入保障體系,靠“一事一議”來完善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很難實現。
龍山縣水利設施管理還保持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模式——“國家扶持、農民投勞、集體管理、個人使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集體”的概念還是比較明確的,農村水利設施建好后,由生產隊或大隊管理。但聯產承包后,農村千家萬戶自主經營、分散作業,“集體”的概念比較模糊,水利設施的所有權不明確,造成工程建設與管理脫節,維護管理難。水利設施帶病運行的問題普遍,水利工程效益受到嚴重影響。
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龍山縣是山區縣,山大谷深,自然村多且分散,一些農村人口居住在半山坡上,四周水源奇缺,飲水異常艱難。人口相對集中的集鎮,至今仍有一些地方未建集中供水設施,飲用水源不足。同時,加上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大量污水、廢水排入河流,造成水質污染等,致使龍山縣還有相當多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農村的水環境不斷惡化,不但溝渠河道遭受著工業廢棄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而且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污染也十分嚴重,不少田地土壤層有害元素含量超標,板結硬化,水污染加劇。
要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切實加強社會各階層對水利建設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重要基礎設施,是農田增產穩產的根本保障。同時,更要認識到加強水利建設,是從源頭上治理水利工程病險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根本措施,是解決龍山縣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建設山川秀美的新龍山的重要途徑,是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提高全縣人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基礎保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要充分利用網絡、報紙、電視、標語、板報等形式加大水利建設的宣傳力度。二是要召開會議加大宣傳力度。建議每年召開一到兩次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動員大會。通過宣傳發動,切實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加強水利建設的認識,把全縣上下的思想統一到水利是國民經濟命脈這一高度上來,積極投身于水利工程建設之中。
建設龍山新農村,大力發展龍山水利,必須確保建設資金足額到位。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機制。要把加強農村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國家擴大內需方針的重點,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政府投入,特別是政府導向性的投入,對于加快水利建設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預算外的水利建設基金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大對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逐步提高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占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確保財政對水利的投入規模與財政支出總量的同步增長。將水利建設投入列入縣財政當年預算,并確保配套資金足額落實;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等專項資金用于水利建設的比例;對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水利水電建設項目,鼓勵和支持外商獨資、合資等方式,在稅收、價格、土地占用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信貸資金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節水灌溉、農村飲水、鄉鎮供水的扶持力度,開辟專項信貸,實行優惠利率和長期信貸等。二是建立健全農民參與機制。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造福農民群眾,對農民自己能夠興辦的工程,實行“民辦公助”。需要政府組織、農民參與的工程,嚴格“一事一議”程序,堅持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嚴格區分農民自愿籌資投勞與加重農民負擔的界限,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工作,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水利基本建設。繼續實行政府補助與農民自籌掛鉤、多籌多補、先干后補等“民辦公助”、“以獎代補”政策,鼓勵農民投工投勞。三是建立健全統一實施機制。目前,發改、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烤煙辦、水利部門都有專項資金用于水利基本建設,縣政府應加強協調,由水利部門做好統一規劃,對各單位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打捆使用,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突出重點,全力共同支持龍山縣水利建設。
水利設施不但要建設,更要重管理,農村水利要充分發揮農民自用、自管的優勢作用,完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農田水利設施的有效養護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利管理體制和社會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干、支以上渠系的管護原則和管護措施,加強公益性的基層水利管理機構和技術服務組織建設。根據龍山縣不同地區和不同條件,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廣泛吸納社會資金,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經營走上以存量換增量、賣舊建新、良性運行、滾動發展的軌道。積極組建“用水者協會”進行管理的模式和體制,發揮農民自建、自管、自用的優勢作用。大力推行合同制供水,完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有效養護及其功能的有效發揮。要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起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專業技術為依托,以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的多種經濟成分、多形式、多層次的服務體系,確保建成的水利設施長久發揮效益。
一是繼續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力度。通過積極爭取上級投資,用三至五年對其余30座上型病險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徹底消除水庫病險隱患。二是加大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力度。對已經建成的賈壩、臥龍中型灌區,積極爭取納入酉水灌區續建配套工程計劃,實施修復和硬化,減少引水過程中的水損失,提高水的效率。對未配套的水利工程按照設計要求,大力開展配套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應有作用。三是加大防洪工程建設力度。積極爭取實施里耶4.18 km防洪大堤工程的提標,保證防洪堤防洪標準達到50 a一遇以上。實施縣城段果利河、華塘新區防洪工程,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確保縣城防洪安全,確保城區有一個極好的水生態環境。四是加大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在人戶居住集中、人口多的鄉鎮建成一批集中供水的同時,采取聯戶、分戶供水多種形式,解決余下10萬多人飲水安全問題。五是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力度。龍山縣已經被列為湖南省水土保持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要牢牢抓住這一機遇,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六是加大水能資源開發力度。已經招商成功的落水洞電站,要在今年內開工。積極搞好飛瀑潭電站招商引資工作,爭取3 a內開工建設。七是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力度。要通過縣財政投入、群眾投工投勞等加大水毀工程修復、小型渠道建設,使龍山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1] 陳遠亮.淺議如何加快農村水利建設[J].中國水利報,2010,10,(15):1.
[2] 吳華平.五河縣農村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266-268.
[3] 黎展文.科學完善農村水利建設,增強天平鎮農業發展問題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9):1178.
[4] 胡澤友.湖南省洪澇災害的成因及對策 [J].湖南農業科學,2001,(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