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志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南京210036)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原國家環保總局就著手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經過10多年的努力,現已初具規模。為落實2006年全國環保科技大會提出的“加快建設國家環境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全國環境科技統一戰線、調動全社會的環保科技資源、發揮科技對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精神,加強環保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和增強環保科研機構的持續創新能力,環境保護部2007年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十一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規劃》)和《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十一五”專項規劃》,本文側重討論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規劃》針對我國水、大氣、固體廢物污染嚴重等問題,設置了流域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與廢氣治理技術、危險廢物污染控制與風險管理等優先主題,重點建設領域12個,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固體廢物與化學品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基于循環經濟的污染防治、環境與健康研究、區域與全球環境問題研究、環境監測、核安全、環境綜合決策與管理和其他領域。
《重點實驗室規劃》主要目標是“十一五”末期或“十二五”初期,力爭建成約30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現已建設20個,其中正式運行11個,在建9個。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一直致力于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建設,2006年科技部發布“關于組織申報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抱著嘗試心態、重在積累的思想,申報了“環境介質有機污染物監測國家重點實驗室”,鑒于申報科技部重點實驗室的要求,未能申報成功。在2007年上一年工作的基礎上,在環境保護部《重點實驗室規劃》形勢鼓舞下,為鞏固擴大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我國有機污染物控制研究水平,我們認真分析了自身的技術特點和基本條件,于當年6月向環境保護部申報了“國家環境保護水環境有機污染物重點實驗室申請書”,2007年9月,環保部對受理的《申請書》進行了初步審查、篩選和考察,同意列入立項計劃,2007年12月,按照《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要求,填報了《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計劃任務書》,2008年4月,環保部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進行了可行性論證,2008年8月批準建設,現該實驗室正進入驗收籌備階段。
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的建立,開創了我國有機污染物控制和管理的新局面,推動了我國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目前,重點實驗室共有研究人員39名,按照研究領域設置了揮發性有機物研究室、持久性有機物POPs研究室、環境激素類研究室、有機污染物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研究室以及辦公室,涉及分析化學、環境監測與管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等學科。
建立地表水環境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環境內分泌干擾物(EDCs)、抗生素等國內外普遍關注但國內尚無監測方法標準的有機污染物微量分析監測技術、有機污染物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研究等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江蘇的太湖藍藻預警監測提供難得的機遇,太湖藍藻水質有機污染物的構成、形成機理等深度分析項目,需利用高端設備進行實驗室深度分析,恰逢此時,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藍藻監測預警為主要工作內容的《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太湖實施方案》)已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實施,該方案將啟動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列入2009年重點工程項目。2010年2月,羅志軍省長在太湖委員會第四次(擴大)會上的講話中,更是提出要加強應急防控,確保供水安全,加快太湖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借助《太湖實施方案》的啟動,重點實驗室結合太湖藍藻應急及預警監測的需要,不斷加強能力建設。2008~2009年,投資1000多萬元用于實驗室部分儀器的更新、改造,2010年在太湖專項資金安排1685萬元,用于高分辨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高端儀器的采購,為太湖藍藻預警監測、太湖水質項目的深度分析奠定基礎。
在加大實驗室儀器設備投入的同時,中心領導想盡一切辦法擴大實驗用房,對騰出的實驗用房重新進行了調整,擴大試驗用房120m2[2]。與此同時,還加快江寧實驗基地、江蘇省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的立項與審批的步伐,現江寧實驗基地已進入立項的批復階段,近期有待開工、建設。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的立項、審批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實驗室硬件條件的建設,不僅為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更為實驗室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為吸引人才和開展研究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科研項目是實驗室生存與發展的支撐條件[3]。作為環保部重點實驗室,要在學術上始終站在全國水環境有機污染研究的前沿,代表國家在該領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機遇、站穩腳跟。近兩年來,重點實驗室根據國家和省科技發展方針,以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為立足點,以推動環境監測科研創新、構建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針對學科發展前沿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充分發揮實驗室自身在環境監測和管理中的作用,承接了大量的國家級、省級課題,在研課題達109項,其中國家級63項,省級46項,在研課題總經費達6 490萬元。
在國家級課題中,重點實驗室作為主要承擔單位,承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3項課題級別與5項子課題級別的研究;作為副組長單位,承擔國家863重大科技項目“優控污染物的監測技術系統”水質部分研究;承擔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1項。
同時,重點實驗室每年還承接一批國家或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2008~2009年環保部下達給本實驗室的標準制修訂項目20個,盡管全國其它省市也承接了一定的標準制修訂項目,但本實驗室承擔的標準方法制修訂,大多難度較大且過程復雜,對實驗室技術裝備和研究人員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重點實驗室依據建設過程中,依據研究內容,陸續建立了水質抗生素、POPs等新型污染物分析方法,利用這些方法,結合“江蘇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調查”專項工作,對地表水中痕量抗生素(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氯霉素類)等新型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進行了調查,為掌握特征污染物污染現狀及變化趨勢、潛在環境風險提供依據,為我國新型環境污染物的控制治理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重點實驗室在認真做好在研課題研究的同時,還緊密結合管理需求積極申報國家、省環保廳項目,2010年,重點實驗室組織申報了“我國地下水氯代烴污染現狀與監管體系研究”、“國家重點污染物環保標準框架設計及COD與NH3-N標準簇構建研究”、“典型地區大氣灰霾特征與控制途徑研究”、“環境監測基礎理論與實用技術平臺”、“環境監測聯合比對技術體系、運行機制及標樣制備研究”、“長三角沿海地區生態環境評價與演變趨勢研究(以典型城、鄉為例)”、“環境監測設備準入技術體系研究”等多項,為實現科研的良性循環打下基礎。
重點實驗室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注重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2009年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復盛院士的倡議下,由實驗室主任盛學良、副主任胡冠九牽頭,組織實驗室的一線技術人員,在多年來參照國內外監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先進的儀器裝備和應用實踐凝練編寫并出版《地表水環境質量80個特定項目監測分析方法》,統一了地表水環境質量三氯甲烷等80個特定項目的監測方法,使得從事這方面分析工作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有了一個參考的藍本。同時還參與編著出版《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實用分析方法》、《水中常見有機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國外先進方法轉化》以及《空氣和土壤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方法》等專著。
此外,多項科研成果得到環保部和省科技廳等部門的高度肯定,如“長江江蘇段環境有毒污染物來源探查及控制技術研究”獲得環境保護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環境監測分析方法與檢測技術體系建設”獲江蘇省科學進步三等獎;為太湖水污染鐵腕治污提供支撐的 “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獲得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江蘇省工程咨詢協會頒發的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獲得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江蘇省工程咨詢協會頒發的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三等獎。
各項科研成果歷歷在目,也激發了廣大職工的科研熱情,重點實驗室上下已形成了“人人搞監測、個個搞科研”的良好氛圍,大量的科研課題的深入研究,不僅提升了技術人員的學術水平,促進了國際國內間的交流合作,更使監測事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
重點實驗室根據國際通行實驗室管理準則(ISO17025等),對各類崗位進行科學分類,借助國際通用崗位評價體系,對每個崗位在工作運作過程中的權重予以量化,賦予相應系數。對重點實驗室人員實行兩級績效考核,即中心考核組對部門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兌現酬薪。各部門根據自身工作性質制定詳細的考核辦法,對各崗位和各工作環節進行定期考核。在績效考核過程中,重點考核工作業績,并將科研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年度考核,針對不同專業技術等級人員提出相應的參與科研及獲取科研成果要求,如參與課題的級別、數量,發表論文的篇數等。對于中心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實行柔性流動政策,根據不同人才的工作時間特點和技術難度,實行協議酬薪、績效酬薪等多種鼓勵形式。對于人力資源管理采取開放原則,通過合理的績效考核及分配,引導、鼓勵優秀人才向關鍵技術崗位流動。
人才競爭是學科競爭的關鍵,人才優勢決定了實驗室的總體優勢[4]。實驗室十分重視現有人員的培養,尤其是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在職培養。采取激勵機制促進人才培訓,實驗室對在科研工作成績突出的青年科研人員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單位推薦成為“突出貢獻專家”、“333工程培養對象”,鼓勵他們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同時利用國際合作項目將技術骨干選派到國外進修、交流與深造。2008年以來已有3名年輕同志受委派赴外學習進修。同時注重在崗位上磨練人才,在科研項目中鍛煉人才,在科技創新中培養人才,讓年輕同志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提高。目前已有多名年輕同志承擔和參與了科研課題和技術開發,使他們在實驗室的發展中體現人才的固有價值。
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互為依托。利用省監測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培養高層次環保專業人才,納入到重點實驗室中;另一方面利用重點實驗室這一國內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技術研究的中心和平臺,為監測中心引進人才,增強監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科技實力與人才建設水平的提高。
重點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的工作,業務上接受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指導。實驗室設獨立的學術委員會,該學術委員會是實驗室的學術領導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決定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內容、課題、開放項目指南、開放課題和學術方面其他重大事宜。
為提高實驗室的科研創新水平,緊跟學科前沿,實驗室聘請國內外享有知名度的專家,指導并參與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同時,根據實際需要聘任有威望的專家為客座研究人員,現中心聘用外籍專家2名,國內環保院士1名,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2008年以來,實驗室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為我省環保系統人員講解當前環境監測與環境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講座;邀請“美國Wessen實驗咨詢顧問公司有機分析專家劉士勵博士、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周亞康先生等做關于揮發性有機物的分析方法及儀器與質量控制的講座、“有機分析樣品提取與進化技術講座”,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的首屆亞洲地區POPs比對研究項目中——沉積物中有機氯分析等數10項學術交流與合作活動。同時,還將繼續與高等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聘請海內外客座研究人員來實驗室工作、講學或是與其聯合完成科研課題,來滿足實驗室科研發展的需要,把重點實驗室真正辦成開放、流動、聯合的高科技平臺[5]。
(1)領導重視。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重點實驗室的計劃申請、材料收集、整理、編寫報告,到初次立項后計劃任務書的編制、經費預算、環保部對實驗室可行性論證等無不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領導的重視,就沒有工作的基礎和動力。
(2)部門間密切協作與配合。重點實驗室申請和建設階段的各項工作涉及科研、經費申請與使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交流以及相關業務部門,其申報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申報單位自身的研究水平,更決定于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
(3)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是把雙刃劍。一方面,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成功,表明申報單位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礎,具備相當的實力和研究水平;但批準建設后的重點實驗室,更是自加壓力,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需站在該領域的前沿,圍繞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內容開展創新性研究,接受環保部的檢查和兩年一次的考核評估,在此鞭策下取得的科研成果、高端人才又會給監測事業的良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董 會,王永軍.農業院校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及機制創新[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8(1):96-98.
[2] 王鳳華.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2,24(3):56-57.
[3] 于 海,劉成有.構建高師實驗室建設、管理與評估的網絡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82(6):153-154.
[4] 方康年.淺談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1):115-119.
[5] 郭永洪.實驗室建設、管理與技能的提高[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