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洋
(哈爾濱市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
路基及邊坡土體中的上層滯水,或埋藏很淺的潛水稱為地下水,當地下水影響路基路面強度或邊坡穩定時,應設置暗溝(管)、滲溝和檢查井等地下排水設施。
常用的路基地下排水設備有:盲溝、滲溝、滲水隧洞和滲井等,其特點是排水量不大,主要是以滲流方式匯集水流,并就近排出路基范圍以外。對于流量較大的地下水,應設置專用地下管道予以排除。
由于地下排水設備埋置地面以下,不易維修,在路基建成后又難以查明失效情況,因此要求地下排水設備牢固有效。
相對于地面排水的明溝而言,暗溝又稱盲溝,具有隱蔽工程的含義。從盲溝的構造特點出發,由于溝內分層填以大小不同的顆粒材料,利用滲水材料透水性將地下水匯集于溝內,并沿溝排泄至指定地點,此種構造相對于管道流水而言,習慣上稱之為盲溝,在水力特性上屬于紊流。
一側邊溝下面所設的盲溝,用以攔截流向路基的層間水,防止路基邊坡滑坍和毛細水上升危及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路基兩側邊溝下面均設盲溝,用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毛細水上升至路基工作區范圍內,形成水分積聚而造成凍脹和翻漿,或土基過濕而降低強度等。
設在路基挖方與填方交界處的橫向盲溝,用以攔截和排除路重下面層間水或小股泉水,保持路堤填土不受水害。
以上所述的盲溝,溝槽內全部填滿顆粒材料,可以理解為簡易盲溝,其構造比較簡單,橫斷面成矩形,亦可做成上寬下窄的梯形,溝壁傾斜度約1∶0.2,底寬b與深度h大致為1∶3,深約1.0~1.5m,底寬約0.3~0.5m。盲溝的底部中間填以粒徑較大(3~5cm)的碎石,其空隙較大,水可在空隙中流動。粗粒碎石兩側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層(層厚約10cm)填以較細粒徑的粒料,逐層粒徑比例大致按6倍遞減。盲溝頂部和底面,一般設有厚30cm以上的不透水層,或頂部設有雙層反鋪草皮。
簡易盲溝的排水能力較小,不宜過長,溝底具有1%~2%的縱坡,出水口底面高程應高出溝外最高水位20cm,以防水流倒滲。
寒冷地區的暗溝,應做防凍保溫處理或將暗溝設在凍結深度以下。
采用滲透方式將地下水匯集于溝內,并通過溝底通道將水排至指定地點,此種地下排水設備統稱為滲溝,它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其水力特性是紊流,但在構造上與上述簡易盲溝有所不同。
滲溝有三種結構形式。
盲溝式滲溝與上述簡易盲溝相似,但構造更為完善,當地下水流量較大,要求埋置更深時,可在溝底設洞或管,前者稱為滲洞,后者稱為滲水隧洞。
滲溝的位置與作用,視地下排水的需要而定,簡易盲溝相仿,但溝的尺寸更大,埋置更深,而且要進行水力計算確定尺寸。公路路基中,淺埋的滲溝約在2~3m以內,深埋時可達6m以上。
滲溝底部設洞或管,底部結構相當于頂部可以滲水的涵洞。洞式滲溝結構圖例之一,其洞寬b約20cm,高約20~30cm;蓋板用條石或混凝土預制板;板長約為2b,板厚P≥15cm,并預留滲水孔,以便滲入溝內的水匯集于洞內排出。洞身要求埋入不透水層內,如果地基軟弱還應鋪設砂石基礎;洞身埋在透水層中時,必要時在兩側和底部加設隔水層,以達到排水的目的。洞底設置不小于0.5%的縱坡,使集水通暢排出。
當排除地下水的流量更大,或排水距離較長,可考慮采用管式滲溝。滲溝底部埋設的管道,一般為陶土或混凝土的預制管,管壁上半部留有滲水孔,滲水孔交錯排列,設于邊溝下的管或滲溝。管的內徑D由水力計算而定,一般約0.4~0.6m,管底設基座。對于冰凍地區,為防止凍結阻塞,除管道埋在冰凍線以下外,必要時采取保溫措施,管徑亦宜較大一些。
滲井屬于立式地下排水設備,當地下存在多層含水層,其中影響路基的上部含水層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滲溝難以布置;采用立式(豎向)排水,設置滲井,穿過不透水層,將路基范圍內的上層地下水,引入更深的含水層中去,以降低上層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除。
滲井的平面布置,以及孔徑與滲水量,按水力計算而定,一般為直徑1.0~1.5m的圓柱形。亦可是邊長為1.0~1.5m的方形。井深視地層構造情況而定,井內由中心向四周按層次,分別填入由粗而細的砂石材料,粗料滲水,細料反濾。填充料要求篩分沖洗,施工時需用鐵皮套筒分隔填入不同粒徑的材料,要求層次分明,不得粗細材料混雜,以保證滲井達到預期排水效果。
鑒于滲井施工不易,單位滲水面積的造價高于滲溝,一般盡量少用。有時,因土基含水率較大,嚴重影響路基、路面的強度,其他地下排水設備不易布置,其他技術措施如隔離層的造價較高,此時滲井可作為方式之一,設計時應進行分析比較,有條件地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