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華
(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在景觀總體設計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為總體設計目標,同時應遵循如下幾項基本原則:
(1)安全為前提
重視安全,景觀必須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設計,如中央分隔帶就應考慮到植物的防眩功能、立交通視區植物種植不可阻礙視距影響行車安全等。
(2)環保為基礎
對自然環境“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環保理念指導設計;堅持環保選線,盡最大努力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刻意追求高標準平、縱線形;保護沿線名勝文物古跡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注重公路植被恢復,掩蓋人工構造痕跡。
(3)舒適為宗旨
司乘人員視野所及的路內和路外景觀,均應盡力提供舒適的運行條件和視覺空間。
(4)和諧為目標
公路總體設計既要注重內部空間的連續和公路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又要注重與沿線自然環境、歷史和文化特色等外部環境的和諧與統一,使公路成為融合于周圍環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圍繞“原生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定位和理念,加大路線方案比選力度,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與地形高低的變化相適應,做到公路線形在自然環境中優美流動,使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周圍環境中。
(1)對路線方案作大量的比選工作,首先從路線總體布局的角度審視方案的合理性,在具體比較時,將安全、環境保護、自然景觀和耕地占用作為重點內容,從定量、定性兩方面進行充分的論證。
(2)山區高速公路線形景觀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公路線形自身元素協調問題,前后路段的線形應當充分協調,考慮平縱橫線形的平衡,保持線形設計的一致性,運行速度連續性。
(3)應避免出現駝峰、暗凹、跳躍、斷背、長直線或折曲等使駕駛者視覺中斷的線形。
(1)對塹頂的防護
根據周邊的植被情況而采用相似和相同的植被防護,以期達到最相融生態的群體,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最大程度的保護征地范圍內路塹邊坡至截水溝間的植被,使截水溝盡可能隱蔽在原有植被中,一些外露的截水溝通過種植灌木加以遮蔽。
(2)上邊坡防護
路塹邊坡設計堅持生態植被防護為主、工程防護為輔的設計原則,工程防護盡量采用對視覺沖擊小的錨索(桿)框架和骨架等小體量結構,避免在上邊坡采用大體量的圬工防護結構;如果采用樁板墻,可考慮在樁間設置斜插板,配以植物綠化。
(3)碎落臺
邊溝根據匯水面積的不同,采用矩形邊溝加蓋板型式、淺碟式排水溝、放緩邊坡漫流排水等多種形式,使得邊溝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更協調。
碎落臺采用以綴花草坪為主,喬灌木為輔景觀設計,能更好地體現與上邊坡的融合。
(4)路堤邊坡綠化
對路堤的綠化,緊抓“露”、“透”、“封”、“誘”四字方針,將周圍的景觀發揮到最佳狀態。
“露”:在周邊景觀優美的路段,采用通透的綠化種植方式,使司乘人員能夠觀賞到道路兩旁優美的景觀。
“透”:在農田或平原路段,為了打開視線,讓司乘人員充分欣賞當地美麗的田園風光,應采用點綴少量的喬木或果樹的綠化種植方式。
“封”:在靠近村莊的路段,種植隔音效果好的常綠樹種香樟,下植夾竹桃,以起到良好的隔音與防塵效果。
“誘”:通過一序列的綠化種植設計或景觀標志牌及小品誘導司乘人員的視線。
中分帶根據總體設計需要采用不同的型式,一般正常路段設置2~3 m寬的中央分隔帶。中分帶的景觀營造不僅需滿足道路的防眩功能,同時要注重打破景觀的單調感,營造景觀的節奏變化。整齊中穿插不同種類灌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
可依據環境條件將主體橋梁劃分為景觀要求較高和景觀要求一般兩種類型。針對不同的橋梁景觀類別進行了上下部構造選型,充分體現景觀性和經濟性的協調統一。
(1)從美學和環境的協調性對景觀要求高的橋梁需作了多方案的比選,對于跨越國、省道與互通立交內的橋梁優選斜腹板連續箱梁等穩重、簡潔、美觀的橋型;一般高架橋盡量采用小柱距圓柱墩或薄壁墩等類型的橋墩結構型式,以營造良好的橋下景觀。
(2)上跨高速公路的橋梁,以“輕穎美觀”為主導,結合地形地質情況,采用拱、斜腿剛構、拱梁組合體系等結構形式,締造道路景觀點,努力使上跨橋梁成為高速公路的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3)橋梁中央分隔帶綠化,兩幅橋梁之間可設置U型掛槽,上面填土綠化,使整體式中央分隔帶形成了一條連續的綠帶,保證景觀的延續性,既有防眩作用,又可以誘導視線。
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隧道洞口地形等條件進行多方案的洞門位置和型式比選,優選出最佳的洞門型式。
(1)盡可能使隧道洞口與等高線垂直成大角度交叉,隧道洞門盡量采用削竹式,爭取“零開挖”,使洞口與自然環境和諧。
(2)當由于路線總體布局需要設計成端墻式洞門時,則采用形式多變、錯落有致的擋墻形式,貼近自然的布置方式,通過景觀營造形成特色、別致的隧道洞口景觀。
(3)隧道洞口的綠化恢復,盡量采用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品種,使隧道洞口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互通立交是全線綠化景觀的重點,互通立交的設計比選重點自始至終放在地形、地貌等周圍環境的條件上。
(1)當立交匝道內地形微凸時,可在互通區內營造自然的微地型,使其與周圍的丘陵地貌相呼應,減少人工的痕跡,力求自然美。
(2)當匝道內地形低洼時,則設置人工濕地或利用自然水塘設置成生物塘,既增添景觀,又可以處理路面污水、保護環境。
(3)互通區內景觀營造完全采用自然種植手法,選用粗放式管理的鄉土植物,營造群落式的自然生態景觀,在個別重點位置適當點綴樹形優美、枝繁葉茂的大樹。
一般集中取土場應盡量利用在高速公路視野以外的荒地或小山包、山川河谷容易恢復地段,施工完成后應恢復原地貌。
廢方棄土應先用于回填修補因工程導致的地面創傷,恢復原來地貌。棄土應在視線以外集中堆放,并做好生態植被恢復、復墾等工作。
服務設施綠化作為高速公路乘駕人員集散中心,在總體布局中,首先要考慮車輛進出方便,停車方便,滿足駕乘人員休息、用餐等需求,區內布局合理,與周邊地區宜相對獨立。把綠化景觀合理、充分地融入硬質景觀中,做到見縫插綠,充分發揮綠化景觀的效果,使駕乘人員通過綠化景觀的效果來調節旅途的疲勞。
收費站區的建筑物及構造物一般都較新穎別致,外觀美麗,設施先進,具有較強烈的現代感,視覺標志性強烈。
本文以廣梧高速公路雙鳳至平臺段、大慶至廣州高速公路粵境連平至從化段工程為依托,總結了綠化景觀設計中的一些寶貴經驗,可為山區高速公路的景觀綠化工作提供參考。
[1]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G B04-201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霍明.山區高速公路勘察設計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交通運輸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