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黎
(深圳高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道路線形設計直接關系到道路的使用質量和交通運輸狀態,良好的線形設計,不僅為城市交通運輸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條件,而且也能與沿線兩側自然環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勞,從景觀和安全觀點來看,用較大半徑的圓弧曲線,要比漫長的直線和短線為佳,除了主干線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較多的轉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適當的轉折,設置較大的曲線,使沿線兩側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變化,以消除長直線的單調感,解除司機的疲勞,遏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街道規劃設計中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并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體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應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條件,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條件,這樣既經濟又可創造地方特色。
反映功能特色,城市道路設計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覽性等各種功能。
(1)一幅路是所在車輛都集中在同一個車行道上混合行駛,車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可以采用劃分中央車道,適應于機動車與自行車流量較小或其中一類流量較大但兩者高峰時間錯開的道路,還可以應用在“潮汐式”交通特征明顯的道路。由于其造價較低組織方便,故流量不大的次干道及支路較多采用。
(2)兩幅路是利用中央分隔帶(或分隔墻、欄桿)將一幅路的車行道一分為二,使車輛對向分開行駛。它可以采用劃分快慢車道或不劃線兩種方式組織交通,一般用于快速路、主干道、機動車流量相對較大但自行車流量不大的次干道。近年來隨著自行車流量的逐年減少和機動車流量的迅速增加,機非混行的影響已很微弱,取消了自行車道(即不劃線方式)的兩幅路將逐漸成為城市采用為廣泛的橫斷面布置形式。
(3)三幅路是在道路兩側用分隔帶(或分隔墩、欄桿)將一幅路的車行道一分為三,中間雙向行駛機動車,兩側均單向行駛自行車。它主要用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流量都較大的主、次干道,隨著自行車的減少與消亡,其原本機非互不影響的最大優勢已成為過去,而且其利用分隔帶單獨建設的自行車道對道路用地的資源浪費和機動車道的拓寬處理方式也成為道路橫斷面改造的首要問題。
(4)四幅路是在三幅路基礎上,再利用中央分隔帶將中間的機動車道分隔為二分向行駛。它原主要適用于寬度較大機非流量都較大的主干道路,但與三幅路的原因相同,四幅路不再適合城市交通的發展需要,最終將被兩幅路所取代。
(1)商業性道路設計特點,道路兩側商業發達,或間隔擁有多處大型的購物和娛樂場所,對道路的通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業性道路應給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間,考慮人群的安全、購物環境及交通目的,機動車道不應太多,一般為雙向四車道,需設置公交及港灣式車站,并與車站結合開辟行人過街橫道,同時人車之間應有較寬隔離,自行車也應與人群隔離,減少干擾,此類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兩幅路的布置形式。
(2)道路以行人的休閑、休憩和布置綠化為主,人行道要求較寬,可設計成開放式綠地與人行區域結合布置,兩側應結合自然條件對稱或非對稱布置:車行道應與行人之間有較寬隔離,可設置公交及港灣式車站,保留自行車同時對其行駛區域給予一定限制。此類道路一般采用兩幅路布置形式。
(1)在規劃設計中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保證交通的安全和暢通,行人、機動化與非機動化車輛盡量分離,加強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車的速度減少三者之間的互相干擾;
(3)保證沿路管線的布設,避免管線、各種構筑物及人防工程的機互干擾;
(4)考慮沿街建筑的性質,要與沿路各類型建筑物取得和諧;
(5)基于考慮蓬勃發展的小汽車工業,在保證小汽車行駛的同時,提倡公交優先,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設置公交專用道及港灣工車站;
(6)中央分隔帶的設置一般應滿足自行車過馬路最小安全等待寬度,在主次干道上要考慮路口進口道左轉拓寬需要;在部分主干道要考慮車輛中間調頭需要;支路要考慮機非混行以及路邊停車的需要;
(7)增加道路綠化率,合理布置綠化帶,道路綠化率應滿足《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引起駕駛者的注意減速行駛,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8)通過在交叉口設置斜路障,路端上設置通行路障來限制車輛的轉彎和前行;
(9)在居住區人口或道路交叉口設置形象的交通標志傳達限速和禁轉和前行。
人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街道設施是為人服務的,因此街道設施的規劃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集功能與環境景觀于一體,關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們活動起來都能體會到。
交通功能性設施要以為車行交通服務為主,路燈、護欄、候車廊及人行天橋等設施的設計要簡潔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標志、標線的應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駕駛員在快速行駛中能夠提前了解前面的路況條件及管理要求。
將道路的平面線形設計成蛇形或鋸齒形,迫使進入的車輛降低車速,也使外來車輛因線路曲折不愿進入而達到控制車流的目的,同時曲線形道路對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強,景觀更豐富。
在道路的邊緣或中間左右交錯種植樹木,產生不易進入的氛圍,以減少不必要車輛的駛入;同時,道路上種植的樹木改善了道路景觀,美化了居住區的環境。
(1)持續性。指整個道路系統長久維持某種理想狀態,保持其原有系統結構和運行機能在某種健康狀態,大致包括道路結構持續性、生態持續性、經濟效益持續性、社會效益持續性等4部分。
(2)持續發展。指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有效使用資源,即道路的建設力求能做到資源節約,同時又能有效保護至少不破壞原有環境。
(3)持續利用。指道路的建設以及維護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即使用可得重復利用的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以達到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1)設計要點介紹
基于對可持續的認識,參考已有道路的設計經驗,結合目前道路設計的實際水平,提出中國可遵循的可持續設計要點,共有以下5個方面。
(2)降低能源消耗。其考慮要點主要包括方便非機動化行駛;提高人貨運輸效率;使用低維修養護的材料3個方面。
(3)設置消防車道。明確的消防車道利于消防車在火災發生時快速進入,而平時則可做普通車道使用。
(4)自行車專用過街通道,將行人與自行車過街分離,支持非機動化行駛,規范交通秩序,利用安全。
目前,中國城市道路設計理念尚在不斷轉變和發展之中,可持續設計理念并未在中國推廣,但是,在過去城市道路建設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基礎上,近年來中國的城市道路設計思維有了很大的轉變,一些可持續設計的嘗試正在推進,道路設計模式正由傳統的技術主義模式向城市主義模式轉變,但總的來說,并未有非常全面和綜合的考慮,很多措施并未形成規范以強制實施,城市道路的設計尚且存在很多隨意性和地方性的特點。
(1)提倡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設計。提高了人作為道路使用者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道路設計的文化、環境、藝術、生活等方面的要求。
(2)提倡人性化設計。更加注重完善道路設施,道路設計不僅考慮正常人的要求,還考慮了傷殘人、老人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特殊要求,注重障礙設計。
(3)注重道路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推行步行優先、公交優先、多種交通方式共存的道路交通模式,人車分離、二次過街、合理限制車速以及在特殊地段考慮人車共享。
(4)注重景觀環境的科學營造。注重人造景觀的協調和自然。
(1)設計中對能源和材料的節約考慮不夠,道路建設消耗的資源依舊過大。
(2)道路設計未能很好地做到原始環境的保護,對原始環境破壞較大。
(3)沒有考慮全壽命周期成本,建設思維尚受初期經濟投入等因素的制約。
可持續性城市道路設計理念是近年來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倡導的新型道路設計理念,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具備了采用和推廣的時機和條件,筆者介紹了國外目前所提倡的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措施和目前中國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
[1] 潘運河.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道路設計探討[J].建材與裝飾,2008,(5).
[2] 黃旭華.城市道路設計的新思考[J].廣東科技,2008,(12).
[3] 孫貴安.論道路設計的可持續發展[J].中外公路,2002,(3).
[4] 葉偉華.淺論現代城市道路設計應考慮的幾個方面[J].四川建材,2008,(1).
[5] 戴忠華.堅持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J].中外公路,2003,(4).
[6] 馬青,呂正華,趙明.以人為本的城市街道設施規劃研究[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
[7] 李朝陽,周溪召.試論我國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J].城市規劃匯刊,1999,(4).
[8] 徐志強,李梅.試析宜居城市道路設計模式的轉型[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3).
[9] 孫志東,張建軍,粟榮宇.公交優先理念在城市道路設計中的應用[J].遼寧交通科技,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