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紅
(新疆伊犁公路管理局昭蘇分局)
(1)昭蘇地處新疆西北部,海拔1 800 m以上,無霜期短,冬季時間較長,年降水量相對較大(年平均降水517 mm),降水天數多(年降水日在170~180 d之間),氣候屬次高原氣候。每年4月份仍在下雪,秋季10月初就開始下雪,從氣候和自然條件方面,昭蘇縣劃屬五類地區。
(2)昭蘇是自治區的農、牧業大縣,土地肥沃、遼闊,也正是由于雨水的緣故,昭蘇縣基本沒有水澆地,每年還能夠大豐收,素有“大糧倉”之稱,并是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足以說明昭蘇的年降水量。
每年4月初,昭蘇進入春融時期,天氣變化無常,時雨時雪、時而艷陽高照,致使公路上積雪30~40 cm開始融化,而下半部分仍然冰凍,個別路段就開始出現翻漿。在初期,公路表面出現一些不同程度和不同規模的龜裂和濕軟,逐漸形成彈簧、冒泥漿現象。在公路上受車輛荷載的作用較多的地方形成縱向槽,車輪把泥漿擠到車輪跡兩邊,形成車槽兩邊鼓起,同時,槽中出現波浪現象。時值春耕,農需物資和調糧的運輸任務十分繁重,所以翻漿的程度隨交通量的增大而逐漸嚴重,這種現象又嚴重影響交通的暢通和安全,特別是隨著大噸位車輛的不斷增多,加劇了翻漿的后期發展程度。
路基一旦出現翻漿,發展很快,一個很輕微的翻漿,在很短的時間內,在車輛特別是大噸位車輛的反復作用下,面積迅速擴大,導致路基被破壞,嚴重影響公路的通行能力,嚴重時中斷交通。
(1)昭蘇屬于季節性冰凍地區,又由于路基土多為粘性土和黑質土壤,土中的水分并非處于靜止狀態,而是處于運動的狀態。土中水的運動原因和形式很多,例如:在重力下的運動,地下水的流動(土的滲透性);在土中附加應力作用下,孔隙水的擠出(土的固結);由于表面現象產生水分運動(土的毛細現象);在土顆粒的分子引力作用下結合水的運動(如冰凍時土中水分的集聚運動)等。土中水的運動必然對土的性質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就出現了凍脹和融化后土中含水量過大現象,從而導致公路翻漿。
(2)昭蘇一年四季氣候變化較大,冬季嚴寒而且降雪較多,夏季又多雨。我們都知道,水對公路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隨著近年來大噸位車輛的不斷增多,加劇了重力作用,從而也會導致公路翻漿。
(3)在冰凍季節由于氣溫影響,使土中水分凍結成為凍土,水分凍結會引起凍土周圍未凍結區土中水分向表層凍結區遷移聚集,使凍結土層中水分增加,冰晶體不斷增大,土體積也隨著發生膨脹隆起。凍土的凍脹會使路基隆起,使柔性路面出現鼓包和開裂,從而也導致公路翻漿。
(4)每到春暖土層解凍融化的時侯,由于土層上部積聚的凍晶體融化,使土中含水量大大增加,加之細粒土排水能力差,土壤中含水量大于飽和狀態,土層軟化,強度降低。路基土凍融后,在行車的反復作用和碾壓下,加劇土的毛細現象,使路基部分喪失承載能力,發生彈簧、鼓包、冒泥等現象,隨著時間的延長,路基上沿著車輪形成車槽和波浪,從而也導致公路翻漿。
(1)昭蘇粘性土分布較廣,含鹽量也高,而土中所含的鹽質屬易溶鹽。所以,粘性土路基一旦受到雨水、冰雪融化的淋溶,含水量激增,路基則會發軟和強度降低。特別是在春融時期,路基容易出現坍塌、溶陷和沉陷,輕者路面出現龜裂、濕潤和波浪,重者出現車轍、冒泥和槽子等變形,從而形成翻漿。
(2)昭蘇黑質土的分布更為廣泛,五、六十年代修筑公路時,由于機械化程度低,一般使用推土機從兩側推做公路,從而造成公路路基填料中黑土、草皮等各種雜質較多,又不經碾壓機械壓實,引發如今公路每年翻漿。
(1)昭蘇的公路,多為在五、六十年代簡易馬車道的基礎上改建而成,路基普遍偏低,還有“順地爬”類的公路。有些路段雖經改造,但未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路基土方為就近就地取材,基本為黑質土或粘性土,路面結構層厚度很小,也未經重型壓路機碾壓,多為行車碾壓和自然密實。所以,在公路使用過程中,路基土受行車荷載的作用,土的毛細作用加劇,土中形成毛細帶,經過凍融和行車碾壓而引發翻漿,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高寒地區和氣候惡劣地區,昭蘇的自然氣候就屬于這種情況。
(2)個別雖然經過大修的路段,但在施工過程中未按標準控制含水量,也不根據天氣的變化調節施工程序。昭蘇的天氣就象小孩的臉,說變就變,一天之內下幾場雨都很正常。眼看天邊一片烏云過來,就會是一場陣雨或暴雨,烏云一過馬上又是晴天。所以,在施工時路基中多余水分未蒸發完以前就鋪筑路面,或在入冬前施工,造成路基土中含水量過大,經凍結和春融作用而引發翻漿。
(1)路面橫坡不適、排水不良的路段;
(2)路基填土沒有滿足最小填土厚度的路段;
(3)用黑質土或粘性土填筑的路段;
(4)路基處于低洼處或秋后季節邊溝排水不良的路段;
(5)地下水位高或路基填土不夠高的路段。
(1)可采取路肩橫向明溝法、路基明溝法和挖滲水坑法相結合進行防治。
春初翻漿前,翻漿路段兩側路肩上每隔5 m左右開挖一道橫向明溝,深度可挖至凍土以下,以后根據融凍情況逐漸加深,保持比凍土層深10 cm左右,待挖到最深凍土層一半以后就不必再挖了。挖明溝可以看到溝底的濕潤情況,至到排除路面下的土基化凍翻漿期過后,可用砂礫料回填開挖的路面盲溝。
隨著氣溫升高,逐漸化凍,路基土中水分逐漸增多,只依靠路肩明溝已不能保證及時排水。在高路堤路段,可采用開挖橫向明溝、再回填砂礫與路面齊平以利通車和排水。這種明溝雖對路面有一定的損壞,但可排水而達到預防公路翻漿。在路塹地段,挖路面橫向明溝不能自動排水的情況下,應采取挖滲水坑的方法排水預防公路翻漿。滲水坑的直徑應為50 cm左右為宜,路線上每隔5 m左右挖一個,深至聚凍帶以下,人工定期將坑內積水排出。
(2)當挖明溝或滲水坑困難時,應及時挖出濕軟土基,回填滲水性較好的粗礫料,以防路基在地下水運動作用下,濕軟路基范圍擴大。同時,及時清理邊溝,改善邊溝的排水條件清除路面積水,防止地上水滲透到路基土中,預防公路翻漿的程度。
昭蘇境內的省道,在近年來的路網工程改造中,翻漿已基本得到了治理。但專用線上翻漿現象還比較嚴重。昭蘇有一百多公里的專用公路,本人在昭蘇從事公路養護管理幾年以來,也就與公路翻漿打了幾年的交道。每年的4~5月,基本上是以治理翻漿為主,所以我們也習慣的稱4、5月份為“翻漿治理月”。由于公路的搶險搶修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以保障公路安全暢通,但自有機械力量又不足,所以每年在此期間都大量外租機械,致使搶修費用都在二、三十萬元左右。
為了降低搶修費用,節約資金,應根據翻漿原因及當地的條件,因地制宜的治理翻漿,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路基偏低、提高路基又有困難、排水不良的路基翻漿路段,可改善邊溝排水條件,降低水位。
(2)路基土透水性不良,可將把濕潤土挖出換填透水性好的粗礫料,壓實后重鋪路面。
(3)在土質不良路段,近期又無法投入資金處理路基土質的路段,可采用明溝法及滲水坑法,控制翻漿面積的擴大和翻漿對交通的影響。
公路翻漿比較復雜,目前又無法全面治理,所以要依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做好翻漿的防治工作,以保證公路的安全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