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撫遠縣地方道路管理站)
在我國滑動模板首先應用于高煙囪施工。在修建成昆鐵路時推廣應用于空心橋墩。最初是采用人工手板式螺旋千斤頂提升,只能施工直坡式空心墩。經過不斷實踐改進,已能適用于各類橋墩的施工,高墩施工更能顯示其優越性。目前滑模高度已達70多m。滑動模板施工的主要優點:施工進度快,在一般氣溫下,每晝夜平均進度能抽高5~6 m,混凝土質量好,系采用半干硬性混凝土,機械震搗,連續作業,可提高墩臺質量;節省木材和勞力,以鋼模代替木模。有資料統計表明,可節省勞動力30%,節約木材70%;滑動模板本身附帶有內外吊欄、平臺、欄桿等,隨模移動,安全可靠。
在墩位上就地進行組裝時,安裝步驟為。
(1)在基礎頂面搭枕木垛,定出橋墩中心線;
(2)在枕木垛上先安裝內鋼環,并準確定位。再依次安裝輻射梁、外鋼環、立柱、頂桿、千斤頂、模板等;
(3)提升整個裝置,撤去枕木垛,再將模板落下就位,隨后安裝余下的設施。內外吊架待模板滑升至一定高度,及時安裝。模板在安裝前,表面需涂潤滑劑,以減少滑升時的摩阻力。組裝完畢后,必須按設計要求及組裝質量標準進行全面檢查,并及時糾正偏差。
滑模宜灌筑低流動度或半干硬性混凝土,灌筑時應分層、分段對稱地進行,分層厚度20~30 cm為宜,灌筑后混凝土表面距模板上緣宜有不小于10~15 cm的距離;混凝土入模時,要均勻分布,應采用插入式震動器搗固,震搗時應避免觸及鋼筋及模板,震動器插入下一層混凝土的深度不得超過5 cm;脫模時混凝土強度應為0.2~0.5 MPa,以防在其自重壓力下坍塌變形。為此,可根據氣溫、水泥標號經試驗后選定一定量的早強劑摻入,以加速提升;脫模后8 h左右開始養生,用吊在下吊架上的環繞墩身的帶小孔的水管來進行。養生水管一般設在距模板下緣1.8~2.0 m處效果較好。
整個橋墩灌筑過程可分為初次滑升、正常滑升和末次滑升三個階段。從開始灌注混凝土到模板首次試升為初次滑升階段;初灌混凝土的高度一般為60~70 cm,分三次灌筑,在底層混凝土強度達到0.2~0.4 MPa時即可試升。將所有千斤頂同時緩慢起升5 cm,以觀察底層混凝土的凝固情況。現場鑒定可用手指按剛脫模的混凝土表面,基本按不動,但留有指痕,砂漿不沾手,用指甲劃過有痕,滑升時能耳聞“沙沙”的摩擦聲,這些表明混凝土已具有0.2~0.4 MPa的脫模強度,可以開始再緩慢提升20 cm左右。經初升后,經全面檢查設備,即可進入正常滑升階段:即每灌筑一層混凝土,滑模提升一次,使每次灌注的厚度與每次提升的高度基本一致。在正常氣溫條件下,提升時間不宜超過1 h。末次滑升階段是混凝土已經灌注到需要高度,不再繼續灌注,但模板尚需繼續滑升的階段。灌完最后一層混凝土后,每隔1~2 h將模板提升5~10 cm,滑動2~3次后即可避免混凝土與模板膠合。滑模提升時應做到垂直、均衡一致,頂架間高差不大于20 mm,頂架橫梁水平高差不大于5 mm。并要求三班連續作業,不得隨意停工。
隨著模板的提升,應轉動收坡絲桿,調整墩壁曲面的半徑,使之符合設計要求的收坡坡度。
模板每提升至一定高度后,就需要穿插進行接長頂桿、綁扎鋼筋等工作。為不影響提升的時間,鋼筋接頭均應事先配好,并注意將接頭錯開。對預埋件及預埋的接頭鋼筋,滑模抽離后,要及時清理,使之外露。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由于工序的改變,或發生意外事故,使混凝土的灌注工作停止較長時間,即需要進行停工處理。例如,每隔0.5 h左右稍微提升模板一次,以免粘結;停工時在混凝土表面要插入短鋼筋等,以加強新老混凝土的粘結;復工時還需將混凝土表面鑿毛,并用水沖走殘渣,濕潤混凝土表面,灌注一層厚度為2~3 cm的1∶1水泥砂漿,然后再灌筑原配合比的混凝土,繼續滑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