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濤
(保定市公路管理局)
國內外道路經營與管理方式的探討
杜 濤
(保定市公路管理局)
道路的經營與管理一直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面,對道路管理問題進行研究有著重大現實意義。道路作為一種通車流量大、設施完善、清潔舒適的現代化交通載體,其快捷、安全和舒適的特點,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作用方面日益凸現。隨著城市道路通車里程的急劇增加和使用范圍的迅速擴大,如何管好、養好道路,充分發揮道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切實保證道路建設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愈來愈關心的問題。
道路;經營;管理;養護
英國是世界上公路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干線道路由公路機構代表政府進行管理,英國將干線道路劃分為24個管理地區,每一地區的養護管理機構由公路機構、管理代理機構和限期承包商組成。非政府和政府部門均可投標代理機構。
在每個干線道路養護地區,公路機構和管理代理機械簽訂合同,另一份是公路機械和限期承包商之間的合同。代理機構和承包商之間沒有合同,但是代理機構負責管理和監督限期承包商的工作.各地區的代理機構和限期承包商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那一地區路網的日常管理,即日常和周期性工作之和總值不超過10萬英鎊的工作,對價值超過10萬英鎊的工作則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合同基本期限是三年,為了鼓勵代理人和限期養護承包商為公路機構和道路使用者提供最好的服務,作為獎勵,合同可以延長l年或2年。英國的干線公路養護超級代理人制建立了合作方的伙伴關系,這種養護管理實際上就是養護合同管理。這種體制建立的前提是干線公路網己經形成,養護管理統一分級,養護市場成熟,市場法制健全,合同管理規范。
這種養護管理體制的突出優點是:管理層次清楚,責任明確。突出政府機構的審查、評估職能,把養護管理職能下放給超級養護代理。引入競爭機構和大中修,對提高養護質量,降低養護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存在的缺陷是:不同的地區的養護代理制定的養護計劃、養護技術標準不易統一。
美國自1937年道路管理實現由“建設管理為主”、“建養并重”轉化到“以養為主”,養護管理經驗比較成熟,美國聯邦政府負責道路建設投資的9成以上,道路建成后交各州按照《美國從SHT嶙路手冊》的規定,統一進行養護管理。各州設置的養護單位以地理區域劃分,只考慮工作現場和時間因素,作業對象沒有高等級和一般道路之分。
下面以弗吉尼亞養護服務中心為例介紹美國的新型養護管理方式。弗吉尼亞養護服務中心是弗吉尼亞州交通廳為解決公路系統老化導致費用不斷增加而革新的一種富有成效的公路養護管理模式,這種承包性質的道路養護管理模式出現后,其它州紛紛效仿。對于不可抵抗的自然災害引起的養護項目的支出,如果有總統或州政府發出的緊急通告,相應的費用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支付。另一方面,公司對一些不可預測的項目支出或事故(如橋梁損壞、重大雪災等),通過購買保險來彌補有關損失。
這種承包養護的優點是:可以精簡州交通廳養護管理機構人員,降低人員費用、養護費用,節約的經費還會逐年增加,使聯邦政府從日益增長的公路養護投資中擺脫出來,養護投資更趨合理。路況在養護承包期內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路面及構造物得到較好的改善。缺點是:在承包期內政府的調控能力降低,由于私人承包公司要考慮效益成本,不利于推廣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一旦私人承包公司經營不善中途撤出,政府需要重新選擇承包商,容易導致養護的連續性中斷。
1956年日本頒布了道路公團法,設省建設大臣監督的半官性質組織,同年成立了日本道路公團。道路公團是受建是獨立的、特殊的法人。管理局是負責管理和養護道路的單位,道路公團下設建設基本上按行政區劃設置。管理局設有技術部,主要負責道路的改建、大修、日常養護、各種設施和機械設備的維修管理,以及處理和解決上述業務有關的一些技術問題。局內每50 km左右設一管理事務所,一般均按路線的區間劃分,個別情況下,如主干道的交叉處,也可按片設所。管理事務所是負責管理和養護道路的基層單位,主要從事管理工作。
日本道路的養護管理有這樣特點:(1)依法管理,1952年道路法和1956年道路公團法的頒布,使城市道路修建和管理一體化體制正式確立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養護管理方式統一,采取公司化垂直管理,管理機構層次清楚完整;(3)養護管理機構的管理、質量監督職能突出,屬技術密集型管理;(4)養護施工社會化程度高,養護工程采取對外發包或委托,下設獨立的養護施工隊伍,養護管理部門一般不配置施工設備,只集中資金購置急需的管理用車和日常維護設備’。日本道路的養護管理體制的突出優點是:養護管理機構設置統一規范,有利于政令暢達,有利于養護標準、規范的統一和行業管理;有利于機構精簡,減少人員、設備投資;有利于促進委托、承包企業高質量完成養護業務,為道路使用提供最佳服務。這種養護管理體制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有立法保障、社會分工的高度細化和企業信譽制度的建立,并要求養護管理部門具備較高的管理水平,以協調、處理和相關企業的關系。
法國城市道路的養護體制比較簡單,非特許經營的公路由政府委托專業公司進行養護,費用由財政支出。特許經營道路則由特許經營公司負責日常養護和小修,大中修則由合作企業或專業公司承擔,費用從通行費收入中列支,通行費收入的25%用于養護和管理。法國道路養護方式主要依據車流量大小來確定,在建設初期就對養護方式進行分析,一種是采用日常性小修養護方式,另一種則根據路面壽命采用周期性的養護方式。
為了規范城市道路的管理,國家專門制定了相關法規。各地在管理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法,以下列舉說明:
成都市從1998年起陸續興建了三環路、人民南路延長線、老成渝路,成龍路和火車南站立交橋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104億元。為彌補道路建設資金和建成后管理費用的不足,經成都市政府批準,成都城投公司在成都市范圍內,收取車輛通行費,每年標準是400元/年,每年收取通行費約2億元。其中用于三環路管養維護費用約1億元。成都城投公司下屬的路橋管理公司通過市場化運做,對所管轄的三環道路橋梁環衛,綠化,路燈橋梁檢測等采取面向市場招標的形式,以單位面積管養費用為基數,通過公開招標競爭,選擇管養公司進行具體管理。成都路橋管理公司主要負責對合同的監管檢查,降低管理成本,效益較為明顯。成都路橋公司還成立了一個分公司,主要負責道路設施巡查,道路零星修補,故障車輛拖車服務,提供人性化聲訊電話救助等業務。
廣州市也在嘗試逐步通過市場化運作,城市道路管理工作走向市場。企業化管理道路來維護社會公益性資產,例如2004年4月廣州城投新三橋公司成立。主要負責江灣/解放/鶴洞三座新建大橋及其配備設施的經營管理工作,因廣州市政府推行道路橋梁通行費‘年票制’,江灣/解放/鶴洞三座新建大橋也納入了廣州市‘年票制’項目,由政府有關部門統一收費,廣州新三橋公司通過企業化管理開發經營可經營性配套設施創造效益,同時通過對橋梁環衛/綠化/照明/檢測/日常維護/等管養項目對社會公開招標,挑選公司以及專業單位來承擔日常管養工作。據有關人員介紹新三橋的管養質量較老模式管理的橋梁有明顯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座橋梁的管理費用僅為原來方式的一半,率先實現為“年票制”項目的節余單位。
道路管理無論采取那種養護管理方式,只要保證道路的高效運營,及時收回巨額建設資金,并不斷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目的就達到。
由于我國大規模道路建設起步較晚,到現在不過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比發達國家晚了半個世紀。發達國家的道路建設開始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從20世紀60年代起,各國道路技術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逐步從道路建設方面轉向養護管理方面,道路養護的投入資金所占道路管理比重己遠遠超過道路的建設資金。因此,國外道路養護管理可以說是建立在法制化、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及養護作業機械化等基礎上的護管理機制。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道路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學習先進國家養護經驗的基礎上,正逐漸形成一套適合中國各地區特色的養護方式。
目前,國內道路的管理體制尚未統一,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同步,道路建設的進度不一,發展程度不一,管理體制還未能實現統一化。相信不長的時間內,隨著道路的數量達到飽和,國內道路管理體制將從差異趨向相同,各地區道路的養護管理也會逐漸在制度化、規范化。
未來的道路養護管理將會打破行業壟斷,全面引入競爭機制,按照競爭性、公平性的原則,將養護維修工程推向市場,促使各企業不斷加強管理與整合,不斷優化養護機械設備和人力資源,努力通過優質高效的養護行為,為道路的用戶提供更優的服務。
道路屬投資密集型產業,資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長,經營風險相對也大,單靠政府投資經營無法滿足大規模發展和建成后管理的要求,而企業一般不愿意投資或無力投資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允許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進道路經營,在一定期限內收取通行費,使道路投資主體多元化。
道路管理要實現企業化轉型,養護管理肯定會首當其沖,改革目前事業化的養護管理體制,將養護施工隊伍的管理向企業化方向轉變,是大勢所趨。同時,按照企業化方式運作,將大大減少中間管理環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1]姜秀杰.從美日法模式著眼[J].中國公路,2003.
[2]盧忠賢.高速公路小修保養定額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3]劉豫明.關于廣州市城市道路綠化管養市場化機制的探討[J].廣東園林,2003.
[4]我國道路交通管理體制改革條件成熟[J].華夏交通在線,2003.
U415.1
C
1008-3383(2011)09-0365-02
2011-06-19
杜濤(1973-),男,河北定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養護、管理、設計、施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