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靜,高金超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管理處,黑龍江大慶163311)
無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價格政策與供排水成本都要如影隨行,緊跟生產,補償成本,保證供排水安全和飲水健康,而不是遠離成本。價格政策的科學化,要靠成本審核的科學化和定價機制的完善化,還必須有執政為民精神的落實。
政府價格管理部門必須做出的3個選擇:①供排水成本要么由全體水用戶承擔,要么全體納稅人承擔。②同城同價格與系統定價。③生產管理體制改革與水價拆分。
關于成本,是多少就是多少,在哪里擺著,即使你裝做看不見,它也還是在哪里擺著。
水價如果是“本+利”,全體水用戶承擔了成本,就必須尊重了事實,還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樣做的唯一困難是某些領導人的思維模式難以突破,進而產生了故意掩蓋事實真相、歪曲事物面目的現象。
如果價格小于成本,不足部分則必須由公共財政承擔,也就是全體納稅人承擔。補貼渠道必須暢通,如果財政跟的不及時,則是不尊重事實,在公眾利益,飲水健康的大事上無所作為,或者缺少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供排水企業只能勒褲腰帶,勒了再勒,直到飲水、排水安全出問題。價格、財政是兩個部門,更常見的機制是互相把責任交給對方,推來轉去,沒完沒了,社會管理成本高就是這么高的。
不同用戶的比價關系,說白了是“價格歧視”。其利與弊,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特點,不能同一而論,但是它體現著政府管理藝術,表達政府的傾向,實現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或者說成本的再攤銷。唯一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城市區域性用水結構差異很大時,這時的分配藝術就不那么簡單了。
1)凡不是一家獨攬的城市供排水生產體制,此問題一定存在,必須面對。一個城市所有水用戶執行統一的供排水價格,看起來科學、合理、簡單,其實不然,掩蓋了重大問題。如果一個城市多企業或者說多系統供排水,比如水源、水廠、管網、用戶自成系統的多個系統,每個系統的成本無論如何也不會一樣,因為規模、遠近、布局、結構、資產來源的多樣化,不可能一樣,同城同價原則面臨尷尬境地。
2)同一個價格必然使系統間出現貧富不均、好壞不一的現象。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同城同價不同質。同城不同價,居民會有異議;質量不同,也會有異議,只是一個表面,一個內在。看似合理,其實最不合理。維持全市供排水水質、服務的均一品質是政府的責任,否則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歧視。
科學的則是按系統定價,然后系統間進行補償,價格相對高的系統對價格相對低的系統予以補償。
如果一個系統內還分若干環節,則還要進行水價拆分,分配到每個具體環節,如果不拆分,管理體制則必須改革,實現系統化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
關于水價是如此的復雜,我們的物價主管部門能否理解實際存在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是其一,能否具有科學務實的價格管理思想是其二,能否具有創新負責的態度是其三,所以,供排水企業的經營狀態改變可見是有難度的。
城市供排水價格管理水平如果不能適應現實的生產管理體制,而體制的改革又是長期任務,財政補貼就必然發生。動用財政政策解決價格問題,不僅資金效率低,還會使價格問題復雜化。供排水企業都想要政策,而不想要補貼,因為政策難要,補貼更難要,補貼需要天天要,政策則能維持一段時間。
財政補貼必須制度化,不能隨意補、隨性補、隨便補,或干脆不補。一個企業的經營情況在那里擺著,審計后,該補就要補,補要公開補,補就要一視同仁,不補要說明理由,企業才有努力的方向。
供排水設施規模龐大,陸續建設,陸續老化,按照國家《管網漏失控制與評定標準》,供排水企業每年必須進行一定比例的設施更新改造投資,以保證漏失率維持在合理的水平,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站在企業的角度看是在設施維護投入與水量損失之間找一個經濟平衡點。
供排水企業的固定資產更新,無法從正常的生產利潤中得到解決,只能是財政投入,這是另外一種成本攤銷。如果攤到水價中,是科學的,但是水價會很高。這種成本攤銷的方式或許是公共財政最合理的支出。
問題是設施改造投入需要常態化,因為設施老化只與時間有關系,而改造投資不僅要與時間有關系,還要與固定資產規模的增加有關系,應該是逐年增多的。建立常態化的供排水設施更新改造投資機制,使供排水設施處于動態、良性更新的狀態,而不是僵化維持,到不得不投時再投資,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供排水服務質量的下降,以達到節水、提高水質、提高供排水安全的目的。
用戶管理專業化分兩個層次:①系統化才能實現專業化,政企要合力推進系統化,使轉供排水、二次供排水單位越來越少,解決小而多、多且亂的問題。②用戶是需要管理的,比如合同化銷售、流程標準化、信息公開化、服務標準化,使用戶不斷接受供排水企業標準化的服務,得到社會認可和支持,因為供排水行業不能向開商店一樣,花樣翻新,個性化。供排水服務是標準的公用服務。
[1]中國城市供水協會.城市供水行業201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1.
[2]伊學農,等.給水排水管網工程設計優化與運行管理.北京:化學戒嚴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