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瑋鴻
(河池學院 中文系,廣西 宜州 546300)
況周頤《存悔詞》足本、刪定本考論
秦瑋鴻
(河池學院 中文系,廣西 宜州 546300)
《存悔詞》是況周頤刊印的第一本詞集。從1879年至1925年,況周頤不斷對其刪、增、改、定,故傳世的《存悔詞》有足本、刪定本之分。由于其滯后的文獻整理,目前學術界僅參引其刪定本。《存悔詞》計有足本2種、刪定本1種,收錄詞集自序2篇、詞作69首。這些不同版本的《存悔詞》,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況周頤的詞創作、詞學理論的演變。《存悔詞》所錄詞作抒發性靈,輕倩流慧,具有一定文學價值;同時,它為研究況周頤及其詞學、近代文學提供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外,詞集自序及刪改過程,蘊含豐富的詞學理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況周頤;存悔詞;足本;刪定本
廣西文學在晚清發生了質的飛躍,實現了在中國文壇上的第一次整體性崛起,詩、詞、文各體兼工,而以臨桂詞派為代表的詞體影響最大。吳梅曾認為:“廣西詞境之高,實王、況二公之力也。”①吳梅.詞學通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王鵬運、況周頤作為一代詞宗,主盟詞壇數十年,在詞的創作、詞學理論方面成就卓著。況周頤后出轉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詞人、詞論家,與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合稱為“清季四大詞人”,其《蕙風詞話》以對傳統詞學理論的精彩總結,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雙璧”之譽,又與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合稱“晚清三大詞話”。蕙風對其詞學成就頗為自許,曾于1923年病中自作挽聯“半生沈頓書中,落得詞人二字”。
況氏十二歲始學詞,沉頓于詞至六十六歲逝世,“近代詞人,致力之專且久,而以詞為終身事業,蓋無有能出周頤右者”②龍榆生.清季四大詞人[M].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刊印有詞別集十二種《存悔詞》、《新鶯詞》、《玉梅詞》、《錦錢詞》、《蕙風詞》、《蔆景詞》、《二云詞》、《餐櫻詞》、《菊夢詞》(以上合稱《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玉梅后詞》、《秀道人修梅清課》、《秀道人詠梅詞》;詞總集三種《第一生修梅花館詞》、《蕙風琴趣》、《蕙風詞》,存世詞作470余首,其詞作質高量巨,堪稱清末民初詞壇翹楚。
況周頤刊行的第一本詞集為《存悔詞》,取“悔而存之”之義。在況氏的十二種詞別集中,《存悔詞》的版本情況最為復雜,對我們深入了解蕙風的詞創作、詞學理論演進,也頗具研討價值。從1879年至1925年,況周頤對其不斷刪、增、改、定,故《存悔詞》有足本、刪定本之分。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對況周頤詞集的文獻整理滯后,學術界僅參引《第一生修梅花館詞》附錄的刪定本《存悔詞》,如屈興國先生《蕙風詞話輯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孫克強先生《蕙風詞話廣蕙風詞話》(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俞潤生先生《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而足本《存悔詞》由于未經發現,不得其詳而付之闕如。筆者校注況周頤詞集已歷數年,經過多方查考,終于從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西圖書館、桂林圖書館等處,輯錄出《存悔詞》的足本、刪定本若干種,現分述如下:
1.《養清書屋存悔詞》一卷,足本,刻本,一冊,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部,索書號為110856,據集中況周頤所撰自序,推知此詞集成于1879年左右。扉頁有于式枚篆書題名“養清書屋存悔詞”,末署行書“襄陵外史題”并有“晦若”印章。扉頁之后依次為況周頤署“己卯花朝悔道人”自序一頁,于式枚“襄陵外史穗笙”題辭《金縷曲》二首一頁。詞集正文卷首第一行上刻“養清書屋存悔詞”,第二行下刻“悔道人/夔笙/未定草”并鈐有況周頤的二方篆書印章,分別為朱文方印“真悔道人”、白文方印“夔笙詩詞”,由此可知該本乃況周頤的鈐印原藏本。
《養清書屋存悔詞》半頁9行21字,四周雙邊,下黑口,單魚尾,版心刻“序”、“題辭”、“養清書屋存悔詞”及頁碼等,框高15厘米,寬12厘米。詞作共十五頁,收錄況氏二十歲前詞56首,分別為《念奴嬌》(秋風容易)、《風流子》(疏簾一夜月)、《浪淘沙》(又雨又今朝)、《前調》(拚醉不勝酡)、《醉春風》(香懶金猊噴)、《江南好》(闌干曲)五首、《金縷曲》(秋也拋人去)、《花發沁園春·小春見梅》、《浣溪紗》(今日時難不易癡)、《前調》(才是而今悔已輸)、《前調》(如水清涼沁碧衫)、《漁家傲》(和月花枝影亦妍)、《醉落魄》(韶華如許)、《滿江紅》(疏雨斜風)、《浪淘沙》(瘦影怯簾櫳)、《憶王孫·集詞名》、《江南好·集詞名》、《秋波媚》(纖云弱霧碧窗深)、《白蘋香》(相見爭如不見)、《點絳唇》(云日輕和)、《踏莎行》(錦瑟華年)、《攤破浣溪紗》(杏子紅衫桂子風)、《如夢令》(睡起寒窗獨坐)、《沁園春·曉妝》、《浣溪紗》(手撚花枝步轉忙)、《臨江仙》(淺笑輕顰情約略)、《青門引·烹茶》、《燭影搖紅·題<吳門畫舫錄>》、《八六子》(暈昏燈)、《浣溪紗》(九萬長空一酒杯)、《羅敷媚》(芳期嫩約年時誤)、《鷓鴣天》(庭院深深深閉門)、《前調》(菊影重簾月上遲)、《前調》(斗笑窗根說翠鈿)、《前調》(錦帳重重香夢遙)、《鳳凰臺上憶吹簫》(一任蕭條)、《水調歌頭》(明月過墻去)、《滿江紅·己卯正月十二》、《滿庭芳·卭州磚茶》、《揚州慢·集句》、《搗練子·集句》、《鷓鴣天》(一抹芳痕上碧紗)、《定風波·美人渦》、《臨江仙·美人耳》、《白蘋香·美人肩》、《風流子·美人臂》、《巫山一段云·前題》、《陌上花》(一春困酒)、《水調歌頭·落花》、《沁園春·蘭花手》、《生查子·春曉》、《浣溪紗》(值得春愁瘦也拚)。
2.《存悔詞》一卷,足本,刻本,兩冊,現藏于上海圖書館古籍部。
其一索書號為線普長86480,據扉頁牌記可知此集刊于1887年仲秋。扉頁中央有奎榮篆書題名“存悔詞”,左右分別署楷書“長白奎榮題”、“丁亥春三月”,右下鈐有王謇朱文方印“農瓠瞿綺樓藏”,扉頁后有隸書雙行牌記“丁亥仲秋鐫/于香海棠館”。之后依次為況周頤署“己卯花朝悔道人”自序一頁,右下鈐有沈衛朱文方印“鶼巢”;于式枚“襄陵外史穗笙”題辭《金縷曲》二首一頁。詞集正文卷首第一行上刻“存悔詞”,下刻“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第一”,第二行下刻“臨桂況周儀夔笙”,右下依次鈐有沈衛朱文方印“鶼巢”、況氏長女維琚白文方印“佩頳曾讀”、另有王謇朱文方印“農瓠瞿綺樓藏”。由此可知該本乃況周頤的家藏本,后又經沈衛、王謇收藏。此《存悔詞》半頁10行21字,左右雙邊,下黑口,單魚尾,版心刻“序”、“題辭”、“存悔詞”及頁碼等,框高13厘米,寬9.5厘米。詞作共十五頁,收錄況氏二十七歲前詞作63首,與《養清書屋存悔詞》相較,除去未收錄的《憶王孫·集詞名》、《江南好·集詞名》、《浣溪紗》(九萬長空一酒杯)、《揚州慢·集句》、《搗練子·集句》、《沁園春·蘭花手》,重者50闋,新增《前調》(棋懶今年第二枰)、《前調》(五尺夕陽澹不收)、《前調·六首錄四》(清到梅花第一儔、晴日簾櫳故故遲、獨坐悲秋秋亦悲、道是無情不敢辭)、《前調》(舊事傷心懶更提)、《前調》(窗影玲瓏曉氣清)、《鷓鴣天·七夕》、《江南好》(憐花瘦)、《前調·詠梅》、《雙調望江南·梅憶》、《采桑子》(金猊巧噴沉馢縷)等13闋。
其二索書號為線普長023517,經過詳細比勘,考知此本為1887年版《存悔詞》的重印本,據題簽頁知重刊于1902年。此本異于1887年本《存悔詞》有三:扉頁題名右署楷書“壬寅春三月”,扉頁后無牌記,框高12.5厘米,寬9.4厘米。
《存悔詞》刪定本,刻本,收入光緒十八年(1892)至民國十五年(1926)間多種版本的《第一生修梅花館詞》附錄。此本較為常見,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西圖書館、桂林圖書館等皆有藏本多種。《第一生修梅花館詞》是況周頤各種詞集的叢刊,依新詞集的刻成而遞增卷數,故有不同版本多種,最終定本為1926年上海中國書店印行的九卷本,包括《新鶯詞》、《玉梅詞》、《錦錢詞》、《蕙風詞》、《蔆景詞》、《二云詞》、《餐櫻詞》、《菊夢詞》及附錄《存悔詞》。以上不同版本的《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皆將《存悔詞》作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附錄”,編于詞集最末,“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第一”則由《存悔詞》更為《新鶯詞》。
刪定本《存悔詞》卷首第一行上刻“存悔詞”下刻“第一生修梅花館詞附錄”,第二行下刻“臨桂/況周儀/夔笙”,第三至九行是況氏作于1892年的自序,第十行至卷末為詞作。半頁10行20字,左右雙邊,上黑口,單魚尾,版心刻“存悔詞”及頁碼,框高14.4厘米,寬11厘米。詞作共四頁,收詞12闋,分別為《醉春風》(香懶金猊噴)、《金縷曲》(秋也拋人去)、《花發沁園春·小春見梅》、《減字浣溪沙》(如水清涼沁碧衫)、《踏莎行》(錦瑟華年)、《如夢令》(睡起寒窗獨坐)、《臨江仙》(淺笑輕顰情約略)、《羅敷媚》(芳期嫩約年時誤)、《鷓鴣天》(一抹芳痕上碧紗)、《水調歌頭·落花》、《江南好》(憐花瘦)、《前調·詠梅》。
況周頤終身致力于詞,他迭經身世家國之變,復與親朋師友切磋,自身造詣益進,其詞創作、詞學理論不斷發生轉變,最終抵于大成。其門生趙尊岳《蕙風詞跋》評價其詞曰“由門徑而涂轍,而堂奧,一一與詞話相印證,而歧趨與時習”①趙尊岳.蕙風詞跋[A].況周頤.蕙風詞[M].武進趙氏惜陰堂刻本,1925.。古人云:窺一斑而見全豹,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因此,通過研究況周頤《存悔詞》的演變,可以探知其詞創作、詞學理論的演進。
《存悔詞》創作于1872年至1887年之間,蕙風十二歲至二十七歲,是其求學冶游期,屬于況周頤詞創作的第一時期。蕙風主要活動于廣西、四川。他生于桂林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天資穎慧,少年得志,以文學馳譽鄉里。九歲補博士弟子員,十八歲充優貢生,十九歲登鄉榜成為舉人。蕙風于詞頗有家學淵源,祖父祥麟、祖母朱鎮、二姊桂珊皆能填詞,引導他進入詞學領域的《蓼園詞選》是二姊夫的曾祖黃蘇所編,業師王拯為“廣西三大中興詞人”之一,之后入四川結交蜀中詞人張祥齡、胡延等。
各版本《存悔詞》收錄詞作共計69首。從詞創作而言,這些詞作沿襲傳統,以婉約為主要詞風。題材取向上以柔情為主,多言閨情風月,內容以抒寫男女戀情、傷春悲秋、離別相思、女性體態及詠物詞為主。在藝術上則是文采繁華,輕倩纖艷,充溢著脂香膩粉的氣味。襄陵外史穗笙(于式枚)為《存悔詞》題詞《金縷曲》譽為“忽飛來、瓊瑤十幅,琳瑯璀璨。七寶樓臺鴛鴦錦,吐出天葩奇絢。知綺語、才人不免”。盧前認為蕙風詞“弱歲如鶯多宛約”,確為知言。因為少年況周頤憑天資、學力、性情創作,既無師友切磋,又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蘊和思想內涵,因此填詞多屬少年興會,輕倩流慧,纖細側艷,形成輕、巧、艷的風格。艷詞詠“美人渦、美人耳、美人肩、美人臂”,充滿脂粉氣,流于纖弱。如《定風波·美人渦》:
容易花時輾玉顏,柔情如水語如煙。春意欲流人意軟,深淺,藏愁不夠恰嫣然。 都說個儂禁酒慣,防勸,無端掩笑綺筵前。吹面東風紅暈懶,妝晚,鏡波無賴學人圓。
故趙尊岳《蕙風詞史》評道“其所為詞,《存悔》、《新鶯》,少年興會,固無所謂感事;而詞筆流露,往往似為之纖”。況周頤對自己年少所填詞也不滿意,1915年作《餐櫻詞自序》評價早期創作:“余自壬申、癸酉間,即學填詞,所作多性靈語,有今日萬不能道者,而尖艷之譏在所不免。”張爾田曾作論詞絕句評曰:“少年側艷有微詞,老見彈丸脫手時。”從1879年至1925年,況周頤在詞作實踐中完善其詞學理論。從19歲至65歲,對《存悔詞》進行不斷的刪、增、改、定。足本《養清書屋存悔詞》成于1879年,以之為“未定草”收詞56首;足本《存悔詞》成于1887年,作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第一”收詞63首;刪定本《存悔詞》刪于1892年,改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附錄”收詞12首;1925年況周頤將生平所有詞作刪定為最通行的詞總集《蕙風詞》二卷,收詞122闋,僅收錄《存悔詞》6首,在《蕙風詞卷下》之《金縷曲》(秋也拋人去)詞牌下有云:“以下六首十五歲以前作/依元刻本附末/自記。”分別為《金縷曲》(秋也拋人去)、《花發沁園春·小春見梅》、《減字浣溪沙》(如水清涼沁碧衫)、《水調歌頭·落花》、《江南好》(憐花瘦)、《前調·詠梅》。(俞潤生《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747-749頁《蕙風詞箋注》僅點錄此6首詞,但未進行箋注)。足見況氏之嚴于去取。
通過比較足本、刪定本《存悔詞》與刪定二卷《蕙風詞》所選錄的詞作篇目,可以探尋況周頤的詞創作與詞論演變的軌跡。他于1887年刊印足本《存悔詞》,刪去《養清書屋存悔詞》的6首詞:《憶王孫·集詞名》、《江南好·集詞名》、《浣溪紗》(九萬長空一酒杯)、《揚州慢·集句》、《搗練子·集句》、《沁園春·蘭花手》。其中“集詞名、集句”各兩首,屬于逞才使氣的文字游戲,“強索無憀之作,既無庸悔,更不足存”,因此被刪除。1892年刊行的《第一生修梅花館詞》,《存悔詞》的51首詠“美人渦、美人耳、美人肩、美人臂”等纖艷之作,況周頤認為“固陋”,被悉數刪除。1925年況周頤自定詞總集《蕙風詞》二卷,復又刪除《存悔詞》中的6首:《醉春風》(香懶金猊噴)、《踏莎行》(錦瑟華年)、《如夢令》(睡起寒窗獨坐)、《臨江仙》(淺笑輕顰情約略)、《羅敷媚》(芳期嫩約年時誤)、《鷓鴣天》(一抹芳痕上碧紗)。以上所刪的6首,是詞人早年作品,現今讀來都是天生好詞,刪削可惜。其刪削原因或可歸結如下:一、主因是“悔其少作”,于是刪汰。所謂“存悔”十二首者,已經刪削過了。后來又刪削,是自己仍然不滿意,覺得還要刪減,成為真正的悔后“存者”。如《臨江仙》(淺笑輕顰情約略),此作有本事,賦詠蕙風一段未了的姻緣,詞人不愿意流傳而刪。二、風格俚俗,不符合況周頤晚年尚雅的選詞標準。例如《如夢令》:“睡起寒窗獨坐,懸壁一琴和我。琴尚未安弦,各自吞聲且過。無那,無那,琴也自知寡和。”或嫌其俗。三、語言輕淺而缺乏錘煉,如《鷓鴣天》“東風都不忍天涯”,音韻不和暢。“夜寒那更初三月,春好何妨弟二花”,這個對句也十分勉強。
而《存悔詞》所存并選入《蕙風詞》的6首詞作,或見秋海棠而“流景自傷”,或賦落花、小春見梅,詠梅,雖然內容不離傷春悲秋,但以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詠物抒懷,深情寄托,格調較高。如《江南好·詠梅》詠梅言志,以梅花之神態和香味,贊美“不受點塵侵”的高潔品格,蘊藉而生動。《蕙風詞》收錄的這六首詞作,有三首是詠物詞,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七言:“詠物南宋最盛亦南宋最工”;朱祖謀編選《宋詞三百首》,偏向南宋,可見當時“清季四大詞人”王、況、朱、鄭的共同詞學好尚。總之,從選詞上看,況周頤確是甚精甚嚴。他摒棄了年少時創作的纖艷俚俗之詞,選錄意深格高、韻味深遠的詞作,推重比興寄托,推崇詞格,表現出“重、拙、大”的審美趣味和批評標準。
況周頤《存悔詞》有足本2種、刪定本1種,共計收錄詞集自序2篇,詞作69首。這些不同版本的《存悔詞》,其中詞作抒發性靈,輕倩流慧,具有一定文學價值;同時,它為研究況氏及其詞學、近代文學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外,詞集自序及刪改過程蘊含豐富的詞學理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存悔詞》多為少年興會,獨抒性靈,纖細側艷。但亦有純任性情、樸拙自然的另一面,展現了況周頤的天賦才華。腹痛《況蕙風先生外傳》評價《存悔詞》“輕倩流慧,理境兩絕”①腹痛.況蕙風先生外傳[N].申報,1926-8-28.。況周頤晚年所撰《蕙風詞話》也認為:“信是慧業詞人,其少作未能入格,卻有不可思議,不可方物之性靈語,流露于不自知。斯語也,即使其人中年深造,晚歲成就以后,刻意為之,不復克辦。蓋純乎天事也。”如《醉春風》(香懶金猊噴),有李商隱無題詩的韻味。《踏莎行》(錦瑟華年)有曰:“春小于人,花柔似汝。云涯悵望知何處。”況周頤每謂神來之筆,若有所感,至于垂老追念,都難為懷。《江南好·詠梅》:“娉婷甚,不受點塵侵。隨意影斜都入畫,自來香好不須尋。人在綺窗深。”語言簡約,感情真切,以性靈語詠物,贊美梅花的美好姿態、高潔品格,表現詞人超凡脫俗的心志。另如《浣溪紗》:
如水清涼沁碧衫,一重秋樹一重簾,一痕眉月影纖纖。 樹隔層煙煙隔月,幽情無奈一窗銜。玉鉤銀燭海棠酣。
詞句尖新小巧,卻極宛轉玲瓏。因此,1925年況周頤將生平所有詞作刪定為最通行的《蕙風詞》二卷,收詞122闋,也收錄《存悔詞》6首,在《蕙風詞卷下》之《金縷曲》(秋也拋人去)詞牌下有云:“以下六首十五歲以前作/依元刻本附末/自記”。
足本、刪定本《存悔詞》為況周頤及其詞學、近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可解決學術界的某些懸疑。況氏是著名的詞人、詞論家,故常于《蕙風詞話》中摘引自己詞作現身說法,多創作甘苦之言。如卷三《景覃天香》條有云:“憶余少作《鷓鴣天》歇拍云:‘茜窗愁對清無語,除卻秋燈不許知。’以視景詞,意略同,而境遠遜,風骨亦未能騫舉。”對周頤少作《鷓鴣天》,屈興國先生《蕙風詞話輯注》126頁《蕙風詞話卷三·景覃天香》注釋三曰:“況周頤《鷓鴣天》詞語。按原詞不詳,疑蕙風悔其少作,未予收錄入集。”俞潤生先生《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215頁《蕙風詞話箋注》注釋六云:“余少作《鷓鴣天》:況氏此作未見。”實則此詞見收于足本《養清書屋存悔詞》、《存悔詞》之《前調》:
菊影重簾月上遲,梧桐一葉雨如絲。才醒又睡尋些夢,將惱還羞錯著棋。 狂便醉,肯和誰。西風拚瘦看腰肢。茜窗愁對清無語,除卻秋燈不許知。
此外,《存悔詞》中有一首本事詞,賦詠況周頤的一段未了姻緣,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其身世的了解。此詞為《臨江仙》:
淺笑輕顰情約略,嫩悰撩亂花天。倦紅亭榭碧陰圓。未能通一語,春趣飽眉彎。 已是而今惆悵處,也休還憶當年。登樓無奈看云山。好春千里意,楊柳可勝綿。
趙尊岳《蕙風詞史》載云:“初先生居粵西,其顯宦有楊姓者,漢軍旗,得先生應試文字,驚異贊美,欲以女孫議婚,且輒召使先生入署園。綠陰芳樹,微波初通。既而楊他遷,議婚之說亦解,遂別娶于趙。然此后偶過署園,流連光景,輒多追憶,遂賦此詞。”
詞籍序跋是重要的詞論文獻,況周頤所作序跋屢有論詞精語,因此屈興國先生《蕙風詞話輯注》之《蕙風詞話補編卷四》、孫克強先生《蕙風詞話廣蕙風詞話》之《廣蕙風詞話卷七蕙風序跋》廣為搜羅,然不免掛一漏萬,二者僅錄入刪定本《存悔詞序》,未收足本《存悔詞序》,屈本592頁《存悔詞序》后有按語:“《存悔詞》附刻于《第一生修梅花館詞》后。”孫本442頁則注明錄自“《蕙風叢書》”,該叢書由況氏于1925年親自編定,收錄《第一生修梅花館詞》。其實,況周頤作于1879年二月的足本《養清書屋存悔詞序》、《存悔詞序》,是蕙風現存最早的論詞之作:“吾生二十以外,便非妙齡,明鏡笑人,黯然今昔。況復養花天氣,薄煖輕寒,殢酒情懷,才醒又睡。一春魚鳥,不信浮沈;兩字鴛鴦,也拌惆悵。尋芳倦矣,和影憐誰?不得已以恨遣情,以悔分恨,悔而存之,仍無不悔之一時也。央花比瘦,懺甚紅愁;著柳傷離,依然綠怨。至若銅琶鐵撥,尤多當哭之音;玉引甎拋,強索無憀之作,既無庸悔,更不足存。冬郎風格,不能例以香籢;秋士蕭疏,不過好為妮語云爾。己卯花朝,悔道人識于明月梅花共一窗下。”而作于1892年十一月的刪定本《存悔詞序》如下:“余性耆倚聲,是詞為己卯以前作,固陋。無師友切磋,不自揣度,謬禍梨棗。戊子入都后,獲睹古今名作,復就正子疇、鶴巢、幼遐三前輩,寢饋其間者五年始決。知前刻不足存,以少年微尚所寄,未忍概以棄置,擇其稍能入格者十余闋,錄附卷末。功候淺深,不可強如是。后之視今,猶今視昔,庶有進焉。壬辰小寒后四日。”此二《存悔詞序》分別作于況氏十九歲、三十二歲,體現其詞學思想的演進:初乃少年興會,作詞“好為妮語”、“以恨遣情,以悔分恨”,詞成“悔而存之,仍無不悔之一時也”,不脫“輕、巧、纖”,他認為“詞言情”,表現相思離別、花柳風情,風格綺艷,以詞為艷科、小道,故作詞而悔,寫詞仿佛有種負罪感,這種艷體、詞卑的陳舊觀念,影響其早期創作,既限制了詞作的數量,更影響了其詞的藝術質量和成就;1888年入京后,獲睹古今名家詞作,與端木埰、許玉瑑、王鵬運等師友切磋,校讎詞集,得窺詞學門徑,推尊詞體,作詞注重體格,追求“重拙大”、“自然從追逐中出”,詞的創作、詞學理論轉變成熟。
況周頤對少作《存悔詞》的嚴密篩選修訂,正反映其詞創作的日漸成熟與詞學造詣益進。由“未定草”《養清書屋存悔詞》56首,修訂為足本《存悔詞》63首,再刪定為附錄《存悔詞》12首,去世前一年自定詞集《蕙風詞》只錄《存悔詞》6首,刪汰甚嚴。他之所以對《存悔詞》續有刪改,乃因早期詞創作多為少年興會,無師友切磋,題材狹窄,內容貧乏,無厚重的內涵底蘊,詞風纖艷;隨著身世家國之變,復有親朋師友規誡切磋,閱歷深,性情厚,學養醇至,多讀名家詞作,他的詞創作與詞學理論日漸成熟,推尊詞體,標舉“重拙大”,體格為之一變。因此再審視年少所作足本《存悔詞》,況周頤不免感嘆“固陋”,悔其前作,再次開雕時“知前刻不足存,以少年微尚所寄,未忍概以棄置,擇其稍能入格者十余闋,錄附卷末”。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存悔詞》與況周頤的詞學事業相始終。他對這本生命里最早的詞集,四十余年來不斷進行刪、增、改、定。晚年“雖造詣日深,而才情輒自患其不如少日。曾有詞題云‘為詞不能艷嘆’”,“以少年之詞,風流自賞,每見性靈,故鄭重自惜者特深。暇日并作《浣溪沙》、《戀繡衾》,以擬《新鶯》、《存悔》于二十年前。”①趙尊岳.蕙風詞跋[A].況周頤.蕙風詞[M].武進趙氏惜陰堂刻本,1925.可見蕙風對于《存悔詞》滿懷復雜的情感,既有喜愛、欣賞,也有悔恨、遺憾。《存悔詞》作為況周頤刊印的第一本詞別集,傾注了況氏一生的心血,從中可以一窺蕙風的詞創作、詞學理論的整體演進:年少時缺乏詞師詞友研討,而且所閱尚薄,理論上以詞為艷科、小道,創作上抒發性靈,詞風輕倩纖艷,因此作詞而悔,悔而存之;中歲以后飽經世變,性情學養醇至,復又得益于王鵬運、朱祖謀等師友的規誡、切磋,理論上推尊詞體,標舉“重拙大”,聲律與體格并重,創作上寄寓身世家國之感,抒發遺民哀思,詞風柔厚沉郁,凄艷渾成,對《存悔詞》愛而不棄,選錄6首為真正的悔后存者。而一以貫之的則是一個“艷”字,少時“側艷”,其艷在容,晚歲“凄艷”,艷而有骨。況周頤在矛盾曲折的自我揚棄中,達到了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境界,他將浙西詞派、常州詞派合一,融合北宋詞、南宋詞之長,體現了傳統詞學在清末民初的發展流變與最后的輝煌。
[1]況周儀.養清書屋存悔詞[M].光緒五年(1879)刻本.
[2]況周儀.存悔詞[M].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3]況周頤.蕙風叢書[M].上海:上海中國書店,1926.
[4]況周頤.蕙風詞[M].武進趙氏惜陰堂刻本,1925.
[5]秦瑋鴻.蕙風詞論輯補[J].河池學院學報,2010,(3).
[6]秦瑋鴻.況周頤詞編年[J].河池學院學報,2009,(3).
[7]秦瑋鴻.況周頤詞集之詞論文獻考[J].河池學院學報,2008,(6).
[8]秦瑋鴻.論況周頤的詞論與詞風演變[J].名作欣賞,2009,(12).
On the Unabridged and Revised Versions of Kuang Zhou - yi’s Cunhuici
QIN Wei-h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Cunhuici(《存悔詞》)is Kuang Zhou-yi’s first collection of ci published.It has the unabridged version and revised version because it was amended by Kuang Zhou-yi from 1879 to 1925.But the academia only refers to the revised version for Cunhuici have not been edited and published.The two unabridged versions and one revised version include two prefaces and sixty-nine ci.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Cunhuici are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Kuang Zhou - yi’s ci creation and theory that have certain literature value,important documentary value and pretty high academic value.
Kuang Zhou-yi(況周頤);Cunhuici;unabridged version;revised version
I207.23
A
1672-9021(2011)03-0068-06
秦瑋鴻(1978-),女,廣西靈川人,河池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詞學、廣西地域文化與文學。
廣西軟科學研究計劃“人文強桂工程”項目課題“臨桂詞派及粵西詞人群體研究”(項目編號:桂科軟05111003);河池學院青年科研課題“流變與文化視域中的明清粵西詞”(項目編號:2010A-H001)
2011-05-13
[責任編輯 普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