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培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黨政辦公室,湖北 孝感432000)
論傳統“孝子”人格的先天缺陷
晏培玉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黨政辦公室,湖北 孝感432000)
傳統“孝子”人格有其先天的缺陷,“孝子”觀念給人們帶來諸多的困惑,要倡導做現代“孝子”,更應倡導做合格的現代公民。
孝子人格;先天缺陷;宣傳教育定位;國民人格
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生成土壤。中華孝文化的生成土壤,是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在這個發展緩慢,生產力相對低下的社會狀態中,人類面對自然及命運所依靠的能力與知識主要來自于長輩的生活經驗,對祖輩的尊崇成為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的傳統。孝文化也集中反映了這一點。因此也可以說孝文化也是一種長者文化,是一種權威文化。[1]這種發生在家庭內部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進入了特定文明的一個標志。
孝道文化的倡導對于尚處在發展時期的中國,尤其是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社會福利和保障還不是很完善的中國,是有著一定意義的。但是傳統的孝道文化有很多負面的內涵,我們必須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對于孝文化的宣傳要準確定位,不要任意拔高,避免偏頗現象出現,以促進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
對于“孝子”這個稱謂,中國人歷來對此含有很強的褒獎意義,是對某一類人的敬稱,雖然這個概念的意義在歷史上也有所遷移。
《禮記》這樣定義“孝”:“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非常哀痛,被稱作“哀子”;過了一段時間,哀痛慢慢減輕了,再祭奠去世的父親或母親,被稱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時候才使用的稱謂。后來一概把居喪的男子稱作“孝子”。由此可見,這個詞的本義最初跟“孝順”意義的聯系不大。在古代社會里,父母死而不服喪,那是一種犯罪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后來從為父母服喪逐漸引申出了“孝順”的詞義。孔子如此定義他心目中的“孝”:“無違”,即孝順;“能養”,即孝養,供養父母;“敬”,即孝敬。死后要祭奠。孔子的這個定義一直傳承到現代。
由此可見,孝子的內涵要求經歷了一個法律化到民俗化的交融過程,并由此形成一種傳統的文化。孝子的主要特征就是對父母要做到生前孝養、孝敬,死后按禮節安葬和祭奠。推而廣之,對長輩都要尊敬和禮遇。百善孝為先,孝道的教化也成為了古代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涉及人的德行修養,到后來甚至成為選拔官員的標準。孔子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也就是說,是否做孝子,關系到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孝子人格是非常值得信任和肯定的,官方認為忠臣出自孝子,學者認為孝道是百善之首。
但是在做孝子與否這個問題上,古往今來的人們也遭遇過很多困惑。
先就古代孝子們的情況來做些考察。根據他們人生業績的不同,筆者將他們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知名孝子,主要是以孝行知名天下的。二十四孝是其代表。在這二十四名孝子中,除去帶有夸張色彩及違背人性的一些個例外,基本都是以孝行知名后世,是家喻戶曉并且被認可的孝子。另一類并不是通過孝行揚名天下,比如岳飛、海瑞等,而是以卓有功勛的業績作為歷史文化名人而留名青史的。但他們同時也是歷代人們公認的孝子。這兩類孝子,很顯然,在人格內涵上是有很大差異的。
就現當代而言,關于做“孝子”的問題,更顯復雜。
辛亥革命先行者和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那一批革命家,尤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高層領導人,很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家庭,違背父母的意志,走上了一條為民族振興,建立新中國的道路。
革命烈士彭湃,就曾被家里人痛罵“祖上無德”,罵他是“逆子”。但是這個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少爺卻被廣大農民視為“活菩薩”,愿意跟著他不畏犧牲鬧革命。
而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一些著名領軍人物,如胡適、魯迅、陳獨秀等,盡管寫了許多文章,把忠孝仁義等傳統價值觀批判得體無完膚,可是他們自己卻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孝子”。其中比較典型的行為是,在個人大事上,忍受內心的痛苦,奉父母命與自己不愛的女人結婚。胡適如此,魯迅先生也是如此,陳獨秀先生也一樣。他們接受了母親的安排,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想讓母親傷心,為此而遵守了孝道。他們后來那么強烈地反對傳統孝道觀念,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經歷了這種孝道帶來的切身痛苦和精神創傷。他們順從父母的代價是犧牲自己的感情和幸福。
那么他們還會在這個問題上要求他們的子女做孝子嗎?
就當代而言,有些自稱孝子也確實做到了對父母長輩謹遵孝道的人,但是他們卻未必就是人格高尚的人。現實中觸犯黨紀和法律的貪官中,既有逆子,對父母冷漠如路人的,也有對父母孝敬有加,無微不至的。例如胡長青是個大貪官,但同時以“孝子”自居,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岳父孝敬有加,但以身試法。這些人雖然是標準的孝子,但公共形象非常不堪,影響極為惡劣。
由此可見,“孝子”或者“逆子”,主要是從對父母長輩的態度方面來對一個人作出的判斷,不論是被認可為“孝子”還是被斥責為“逆子”,顯然是一種考察范圍較小的斷定。因此以孝道來對人格進行評判有失偏頗。這一點本來不需要多作論證,但是直到現代,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尤其是一些對社會具有較大影響的群體,對此卻含混不清。據媒體報道,有些地方行政長官將是否為孝子作為考察屬下的重要指標,甚至成為一票否決的尺度,就有混淆視聽之嫌。
孝道文化是有缺陷的,因此在孝子的人格內涵中自然也會有缺陷,這與它所根植的農業社會有密切關系。比如,同樣是愛親人,在愛父母與愛子女的問題上就可見分曉。雖然民諺有“水往下流”之說,但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溺嬰棄子休妻的現象較多,但較少受到批評指責,如果有對父母拋棄不敬的,則會受到批評指責,至少在觀念文化上是這樣的。父母對自己有恩,必須感恩,子女對自己沒有恩,所以可以任意處置,父母是長者,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及政治經濟傳承,而子女是沒有的。所以,在二十四孝子中,對“郭巨埋兒”的殘忍不但不譴責,反倒奉為“孝子”的典型。長者文化的最大弊端,筆者認為,就是對已有的固守,對未來的漠然,離現代人格平等的觀念相差甚遠。孝子人格的先天缺陷,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非理性的思維特征。孝道文化要求孝子對父母“樂其心,不違其志”。“孝順”二字,其中“順”字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這一點就決定了“孝道”先天就存在非理性的基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是最典型的解釋。它發展到極致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孝道永遠有理,因此長者的意志常常被無限地擴大,這種規范維持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秩序。
2.盲從的行為特征。以孝道為原則,以父母的意志為做人做事的標準,是其典型模式。天下做父母的,都是一般的普通人,并非完美的人。沒有誰因為做了父母后就會自然而然地人格高尚,視野遠闊,是非明斷,不犯錯誤。所以,無原則地順從父母,是一種非理性的盲從行為。著名的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演繹的就是這樣的悲劇。千古慨嘆,卻幾乎沒有人在正規的文字里對焦母做過批評。這就是孝道文化帶來的社會性非理性的沉默。
3.主動性的自我泯滅。傳統社會中,在人生重大問題上,孝子一般是沒有發言權的,在家庭重大問題上,孝子也難得有發言權。孝子處于一種主動性的自我泯滅狀態。孝子什么時候才可以回復到主體性地位呢?只有在他自己做了父母后,尤其是在父母去世后。因此,孝子常常處于傀儡狀態,這一點非常典型地表現在傳統孝道中的荒謬處。
孝敬父母是基本的人倫要求,但是在現代社會做孝子與在傳統社會做孝子應該有所不同。做孝子,最基本的就是對長輩要敬重和關愛。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他們的區別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有原則與無原則。傳統社會中的孝子對父母長輩的孝順是無條件的,而現代社會對此應該是有前提條件的。最基本的是要有是非原則。父母對孩子不能溺愛,孩子對父母也不能沒有原則地順從,這個道理很淺顯。父母與子女的人格是平等的,每個人既是家庭的成員,也是社會的成員。因此,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必然會涉及到是非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立場。
2.關于“愛”的幾個層面。孝道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愛,當然有特定的指向:父母。但是愛是一種并不簡單的情感。愛不僅有大愛與小愛之別,而且還有淺層次與深層次的區別。
孝道是一種實施于較小范圍的愛,是對與自己有著直接血緣關系的,有著養育恩情的父母的一種天然感情,而愛父母及與自己有血緣關系或者有家族利益關系的對象,是人們相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推而廣之,愛人類,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系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這兩種愛有時是有矛盾的。
傳統社會孝道中的愛,主要表現為順從,無條件付出,其實這是對“愛”的一種比較簡單和淺層次的理解,無條件的付出并不一定使對方真正受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寫的《少有人走的路》的里面一段話值得借鑒:“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在當今社會大力倡導和建設孝文化的背景下,做孝子自然便成為了一個很具體的教育內容,尤其是學校教育。筆者認為這種教育不必定位過高。因為對于現代人而言,做孝子,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要求,事實上孝道文化對于人們的精神影響以及現代文化的建設,其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我們要想建設現代化,最需要倡導的還是國民人格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核心是國民人格的現代轉型與重塑。孝子人格與人格的現代化有很大一段距離,因為孝子人格主要是立足于家庭的一種定位,不能以此簡單地將其理解為社會人格。因此關于孝道文化的宣傳,作為社會文化宣傳及學校教育部門,這個問題是應該也必須加以明確的,不要過于夸大其作用和意義。現代社會對人們基本素質的要求其實遠遠高于做孝子這個目標。我們不能就一個較低的目標去做大量的教化工作,這與現代社會的建設是不相稱的,尤其是在對傳統孝道缺乏深刻認識的前提下來倡導孝道文化,容易在思想領域造成混亂,對人們的理性思維能力起壓抑和遏制作用。
從普適性這一點來講,孝子人格與現代公民人格具有一致性的指向,都是對普通大眾,而不是專對社會精英的。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人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向,而人的現代化的核心是國民人格的現代化。這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使命。公民人格適用于家庭,也適用于社會。公民人格不僅包含有權力意識和義務意識,還具有國家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法治意識等內容,假使一個國家的公民具有的這些意識愈強,那么這個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就愈完善,國家的文明程度就愈高,綜合國力就愈強。[2]所以,我們既要教育人們做孝子,更多的是要引導人們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
[1] 董之鷹.新時期“孝道”文化的價值取向[EB/OL].(2008-09-09)[2011-07-29].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cyshx/t20800730_17963.htm.
[2] 林振宇.中國人應增強現代公民意識[EB/OL].(2010-12-31)[2011-08-10].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liu/369278.html.
G42
A
1671-2544(2011)06-0011-03
2011-04-03
晏培玉(1958—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公室教授。
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