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安
結構物混凝土養生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對保證混凝土強度、確保工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施工技術人員要對混凝土后期管理工作給予重視,及時養生,并且完全按照規范、標準等養護要求進行。
要真正對結構物混凝土養生問題控制好,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問題。施工技術人員應對養生目的和作用、養護方法及養生時間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筆者根據近幾年結構物混凝土施工的粗淺經驗,淺談一下結構物混凝土養生問題。
養生,也稱養護,簡單講就是保養和護理生長。結構物混凝土中水泥必須在有適宜溫度及水分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正常水化作用而膠結凝固。為了使澆筑完成的混凝土充分水化作用,使強度不斷增長,防止失水,必須使其外表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養護的作用,就是使混凝土強度正常生長;另外,防止混凝土因失水而造成表面脫皮、松散、產生干縮裂縫等現象。
標準養生,就是在濕度(20+3)℃,相對濕度90%以上的條件下在養護箱內的養護。事實上,對于所澆筑混凝土結構物,都不能達到標準養生條件,對于達不到標準養護條件的養生,我們且稱之為非標準養生。
采用何種方法進行養生,首先應作經濟比較,以就地取材為原則,其次必須根據設計規范要求進行,并根據現場施工條件要求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1)灑水養生。
這是最經濟合理、容易實施且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必須是天氣溫度在+5℃以上,并且是對一般小型結構物、小體積結構。如天氣炎熱、晴朗,表面容易揮發、失水,要及時灑水,一直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它的缺點是浪費一定人力、費工、費時。但如果選擇加蓋草袋、稻草、麻袋、砂土等材料,再進行灑水濕潤,養生效果就能夠得到延長。但要注意的是要保證結構物表面不被污染等要求。
2)澆水或灌水養生。
也是一種常用方法,這種方法對一些大體積構筑物最為普遍采用。天氣條件要求氣溫在5℃以上。該方法可以采用水管安放在混凝土表面或局部進行連續澆水,保持水流從水管流到混凝土面,這種方法可以用抽水機或虹吸裝置進行,也可以用砂土等堆在混凝土表面或四周進行灌水,保持混凝土在水面以下,以達到完全浸入水中進行養護,這種方法省時省力,但需要配備一定的設備、材料等。
3)薄膜養生。
有四種薄膜形式:a.可以用防水紙、牛皮紙等;b.可以用塑料膜、塑料布等;c.可以用液體養護劑等;d.可以用瀝青浮液等。這四種方法,都是用一層薄膜覆蓋在混凝土表面,使混凝土表面不失水、不干燥,使其原有水分或水化作用生成的水進行自養,達到養生的目的。該方法適用的條件,首先保證氣溫不低于10℃,亦不高于35℃,另外,符合混凝土表面不被污染之要求。該方法適合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面積比較大的、對澆筑完成后不影響下道工序的混凝土養生。對這四種方法選擇,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4)模板養生。
該方法事實上只要有立模板的混凝土都在采用,只是不被人們所重視。它養生的道理同薄膜養生是一回事,即不需過早拆模,防止混凝土失水及陽光干曬。
5)蒸汽養生。
該方法可以在環境溫度5℃以下進行,是在冬季施工進行養生的最佳選擇。蒸汽養護就是把結構物混凝土用養護棚四周圍起來,在棚內進行加熱,保持棚內溫度的方法。在棚內加熱方法有煤爐加熱、電加熱、蒸汽等方法。該方法用于預制構件、小體積、小面積的構筑物。它的缺點是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增加了施工成本。
6)其他養生方法。
有太陽能養生、紅外線養生、養護箱養生等方法。
規范要求:對澆筑完成之后應“立即”進行養生,至少延續7 d或達到設計、規范有特殊要求的天數,對預應力混凝土的養生期應延長至施加了足夠的預應力為止。
根據規范要求,結合施工實際,必須達到規范所規定至少7 d的要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就盡可能延長養生時間。當然,養生時間還應根據養生天氣、溫度變化情況來進行,作為施工技術人員,對養生期控制,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一般結構物混凝土,如基礎、小型構件,有下道施工工序的混凝土,養生期宜控制在7 d或以上。2)對重要構件混凝土,養護期應控制在14 d或28 d。3)對重要的主要受力構件混凝土,如梁、板等,養生期應控制在28 d。
綜上所述,對養生期的控制應參照規范,條件允許則盡可能延長養生時間,因混凝土前期生長速度快,后期(7 d后)強度生長較慢,所以在澆筑完成后,前7 d應及時養生,始終保持濕潤狀態。7 d后也必須加強養生工作,如果28 d強度能夠達到設計強度,也不需要再繼續養生。當然,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結構物養生期,也可根據要求適應延長或縮短。
養護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結構物混凝土的質量,作為施工技術人員,應在提高自身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靈活掌握運用技術規范和標準,加強對結構物混凝土養生質量的控制,從而保證結構物混凝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