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琳
水體是水集中的場所,又稱為水域。按水體所處的位置可把它分為三類:地面水水體、地下水水體、海洋。這三種水體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它通過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環和小循環實現。
水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地表水環境與地下水環境組成,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海洋、沼澤、冰川、泉水、淺層和深層地下水等。水環境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和破壞的地域,它與其他環境要素如土壤環境、生物環境、大氣環境等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綜合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當改變或破壞某一區域的水環境狀況時,必然引起其他環境要素的變化。
就水體組成部分而言,水環境是指水體中的水組分、底質組分、水生生物組分和微生物組分的聯合體。它們是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關系,人類要促進其與其他環境要素間保持協調一致。在進行水環境評價時,一定要注意水體之間和水體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水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維持一切生命活動的不可代替的物質,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之一,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不僅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和支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不可或缺的。
水在為人類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本物質保證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由水引起的自然和人為災害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因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及水和地面作用所引起的洪、澇、旱、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及水工程失事、潰決等災害;另一類是以水為媒介傳播的疾病,或因水質引起的地方病等災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正)》中對水污染的定義: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反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由于人類對水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廉價的資源,無序的掠奪性開采和不合理利用現象十分普遍,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水及與水資源相關的環境、生態和地質災害問題,嚴重制約了工業生產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安全。目前,就水資源的利用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如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嚴重等。
眾所周知,中國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淡水)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居世界第88位,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差別大;另外我國的水環境惡化狀況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一項對我國532條河流的污染狀況的調查表明,已有436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調查總數的82%。
《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表明:全國水環境狀況令人擔憂,到1995年年底,在全國范圍內所選取的代表性評價河段中已有1/2的河長受到污染,1/10的河長水質受到嚴重污染(超Ⅴ類),喪失了使用價值;超Ⅴ類水質的湖泊占被調查總數的30%,已有2/3的湖泊受到了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如太湖中富營養化面積占全湖面積的70%以上,富營養化及重富營養化面積占10%,20世紀90年代后,每年夏秋季均發生“水華”問題,藻類數量10年增加5倍,例如2007年5月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很顯然,水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及時掌握水環境質量的現狀和時空變化規律,必將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奠定基礎。
環境質量評價是對環境要素優劣進行定量的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建立評價標準的等級序列,提供環境要素的質量分級)和評價方法對一定范圍的環境質量進行定量的判斷與預測。環境質量評價可分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一般也稱為環境質量評價)是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反映的是區域環境質量的現狀;環境質量影響評價(一般稱為環境影響評價)是指按照國家實行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行管理。
水是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環境評價是環境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水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水環境質量評價是水資源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可持續發展和水量水質統一管理量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其中有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和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等方面。
2.1.1 含義
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是水質調查的繼續,它通過對水質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評價說明水質的污染蓄積,并利用評價模型與參數對水體的環境質量做出有效的評判,確定其水環境質量狀況和應用價值,從而為防治水體污染及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水環境質量評價的基礎是國家及其有關行政部門頒布的不同水體特性、不同使用目的的水環境質量標準。以此為基礎,利用可行的評價方法與評價參數,評價水體的質量狀況及其使用范圍。
2.1.2 目的
水環境質量評價的目的是全面準確地確認水體環境狀況,量化水體環境質量級別,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環境提供必要的水體質量依據,以確保供水的安全性,同時可作為水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的基礎。
2.1.3 方法
水環境質量評價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綜合工作,因為影響水質污染的物質很多。在日常的水環境評價工作中,都是通過水質的評價來完成的。
水環境評價主要包括兩方面:針對不同水域進行,如對湖泊、水庫、河段的水質評價,也包括對污染源評價和河道行洪能力評價等;另一方面是針對不同用途進行,如飲用水源、灌溉養殖用水源、工業用水源及娛樂旅游用水等的水環境質量評價。
1)水污染評價指數。水污染指數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a.以相對污染濃度值構造的疊加指數型;b.以絕對污染濃度構造的分級型或評價型;c.以絕對污染強度出現的概率構造的統計型。
2)統計型水質評價。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對水質污染濃縮隨時間變化的認識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可以不按時序來考慮其污染的歷時情況,而把每一個觀測值都看成一個隨機變量。當取一定數量的檢測值時(例如30個~40個以上),可用概率方法處理。
3)水環境質量的生物學評價。水生生物與它們生存的水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統一體。水體受到污染后,必然對生存在其中的生物產生影響,生物也對此做出其不同的反應和變化。其反應和變化是水環境評價的良好指標,這是水環境質量生物學評價的基本依據和原理。
2.2.1 含義
水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工程分析和影響預測的基礎上,以法規、標準為依據,解釋擬建項目引起水環境變化的重大性,同時辨識敏感對象對污染物排放的反應;對擬建項目的生產工藝、水污染控制與廢水排放方案提出意見,提出避免、消除和減少水體影響的措施、對策和建議;最后做出評價結論。如果判斷擬建項目的排污量對水域水質、水生生物和周圍人群的影響是不能接受的,則項目需要考慮替代方案或者受到否定。
2.2.2 目的
水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從保護水環境的角度確定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定量地預測未來的開發行為或建設項目向受納水體排放的污染物量;確定建設前水體環境背景的狀況,分析建設項目投產后水環境質量的變化;解釋污染物質在水體中的輸送和降解規律;提出建設項目和區域環境污染物的控制和防治對策:1)從保護水環境的角度回答擬建項目是否適宜;2)對可以進行的建設項目,針對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保護水環境的對策和措施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建議;3)為整個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水環境方面的信息和意見。
2.2.3 內容和程序
造成水體污染的任何污染物進入水體后都有其本身的運動規律和存在形式。它們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水域都有很大差別,進行水質評價時,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注意污染物在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了解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才能使水體質量評價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特點。
1)水環境現狀調查。通過水質調查、水文調查、現有污染源調查,摸清水環境現狀,作為擬建項目環境影響預測的基礎。
2)建設項目的工程分析。了解擬建項目與水環境有關的各種情況,弄清楚該項目排入水體的污染源數目、排放的水量及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等。
3)預測環境影響。利用現狀調查和工程分析的有關數據,確定預測的水質參數,并通過合適的方法預測建設項目對水環境的影響。
4)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提出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與建議。對減緩環境影響的措施和策略的建議一般包括污染消減措施和環境管理措施。a.污染消減措施建議。消減措施建議應盡量做到具體、可行,以便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工程設計起指導作用;消減措施的評述,主要評述其環境效益(應說明排放物的達標情況),也可以做些簡單的技術經濟分析。b.環境管理措施建議。環境管理措施建議包括環境監測(含監測點、監測項目和監測次數)的建議、水土保持措施建議、防止泄漏等事故發生的措施建議、環境管理機構設置的建議等。
[1]張 從.環境評價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蔡建安,張文藝.環境質量評價與系統分析[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3.
[3]夏 軍.區域環境及生態環境質量評價[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9.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解釋與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5]劉 綺,潘偉斌.環境質量評價[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6]曲 玲,李青霞,韓 曉,等.三種水環境評價方法比較分析[J].山東水利,2006(10):21-23.
[7]金棟梁,劉予偉.水環境概述[J].水資源研究,2006(2):94-95.
[8]高宗軍,田 紅,張春榮.水環境評價概述[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7(3):66-68.
[9]陳興吳.中國水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世界環境,1995(4):62-63.
[10]梅亞東,馮尚友.中國水環境污染現狀、變化趨勢及防治對策[J].自然資源,199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