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西旺,李冬梅,孔令娟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近年來,蒙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安全飲水工作,特別是把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作為改善農民生活生產條件的首要問題和發展水利產業的重中之重,加強組織領導,創新體制機制,多渠道投入建設人畜飲水工程,使全縣供水規模和效益躍上新臺階。截至2008年底,全縣通過糧援項目、飲水解困、村村通自來水等項目已建成供水工程389處,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達31萬人,累計投入資金9000余萬元,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4.28%。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使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據不完全統計,蒙陰縣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達19.3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41%。特別是在青石山區,干旱缺水,無可利用水源,只能靠下雨蓄水、石巖縫浸水,或在小山溝、田地里挖“小水坑”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一旦伏旱來臨,生活用水只能到2~3km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加上道路崎嶇不平,來回一趟需要2h左右,一家人吃水需一個勞動力專門挑水,老弱病殘的家庭就更加困難。
蒙陰縣農村供水大多為簡易自來水,基本上沒有水處理和凈化消毒設施。幾戶人家聯合建一個蓄水池,把山泉和山溝水引到池子里飲用,水體沒有得到基本的處理。
調查發現,有水源的地方大多數附近有廁所、畜廄、垃圾、農田、庫塘等,涉及到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飲用后常有痢疾、腸炎、肝炎、傷寒等癥發生,個別地方還會導致嚴重病癥發生。
由于蒙陰縣是純山區,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飲用水工程造價高,村民難以承受較高的配套資金;加之近年外出打工人員增多,不少村實際居住人口很少,造成了部分村居和村民對實施飲水安全工程的積極性不高,集中聯片的難度比較大。
有的只看重眼前利益,單方面強調發展經濟,飲水安全意識薄弱。有的因資金、技術、運行、管理、維護等問題沒有解決,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在農村一些地方,盡管建有飲水工程,但部分農民平時不用自來水而飲用窖水,只是在枯水季節才飲用自來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當一部分群眾缺乏安全飲水意識,認為只要有水喝就行,而不考慮水質是否達標,長期飲用不安全水,給自身健康埋下隱患;另一方面是水價較高,有的農村飲水工程的水價高達2.5元/m3,甚至高于城區居民用水價格,由于收入低,造成農民寧可用窖水,也不愿飲用付費自來水。
一是有很多村人畜共用水源,廁所和牲畜糞便離水源太近,周邊農田中的農藥、化肥、除草劑過量使用,加重了飲用水質的化學污染。二是近幾年來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發展較快,規模不斷擴大,絕大部分畜禽養殖(場)戶沒有污水、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大部分垃圾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三是鄉鎮小企業粗放經營,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缺少排污措施,嚴重污染地表水。
部分鄉鎮財政與村集體經濟比較困難,要實行聯片統一供水和相對集中供水,都需要興建一定的水源工程或者供水工程,且后期對這些工程的運行維護也需要相應的資金。鄉鎮財政和村集體資金無力承擔,導致建設區域性供水工程滯后,集中供水程度不高,自來水普及率較低。
前幾年飲水工程建設在總體規劃上往往考慮近期的多、長遠的少,造成許多工程建設規模小、覆蓋面小,加之工程設計沒有考慮凈化設施,使已建成工程仍存在水質不安全問題。在實際運行中,由于飲水工程建設項目比較多,涉及水利、發改、財政、扶貧等多個主管部門,資金來源多樣,加之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夠,未按程序申報批準,致使有的工程建設的選址、布局不能按規劃執行,缺乏科學論證,導致工程建成后運行成本高、管理難度大,不能正常發揮效益。有的工程重復建設,工程建成卻無水源保證,上下游工程爭水源,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一是體制不健全,全縣農村飲水安全體制未理順,水利、衛生、環保、建設等行政部門只能對照其職能行使各自的管理服務職責,管理服務的整體效應難以發揮。二是制度不健全,職責不明,操作不規范,責任心不強,管理不到位。個別供水工程由于承包混亂,只重效益,水質不達標,人為造成飲水不安全。三是管護不力,一些已建的供水工程,由于管理不善,蓄水池水泥面脫落,水管破裂,無資金維修,喪失了供水功能。
資金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縣飲水工程建設的“瓶頸”。目前全縣飲水工程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資,而受財力所限,地方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影響了一些飲水工程的進度和質量。比較明顯的是糧援項目、飲水解困工程,在運行管理中,由于多數工程地處偏僻,管理成本高、難度大,加之一些工程特別是村級負責管理的工程,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造成一些飲水工程管道、泵房等基礎設施遭到盜竊破壞,無法運行。2005-2007年,全縣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需解決15.49萬人的吃水困難,共計投資4127.07萬元。市級以上按人均4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全縣共得到上級補助資金僅620萬元,其余資金靠縣、鄉配套和受益群眾籌資,由于縣、鄉財政困難,投入較少,群眾承擔著巨額的建設費用。
發展區域集中供水是解決長遠的飲水安全問題的根本方向,制約推進區域供水的瓶頸主要是資金問題。要形成共識,既要利用好上級資金,又要廣泛發動和吸納社會資金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搞好配合服務,吸引企業、個人、社會團體投資辦水廠,解決集中聯片供水問題。也可立足于自身的力量,探討通過銀行貸款或各方籌資等途徑,想方設法解決資金問題。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十分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十一五”期間臨沂市計劃解決86.7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蒙陰縣的7.7萬人已納入全市計劃,并且按照人均520元的投資標準設計,由中央、省、市補助50%的建設資金,即每人補助260元。
要抓住政策性的機遇,通過認真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積極爭取項目,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要大力宣傳,營造氛圍,引導廣大群眾和鄉、村積極投入到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去。在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建議縣政府根據財力增長情況,足額安排項目要求的地方配套資金,確保工程建設按標準順利進行。在充分尊重民意,嚴格執行“一事一議”政策的基礎上,組織和動員受益群眾投資、投勞。在實施過程中,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成熟一個,建成一個,能快則快,早日完成飲水安全任務。
一是切實做好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工作,要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制定管理辦法,在保護區內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對水源有影響的生產經營活動。二是大力防治產業污染,要嚴禁在飲用水水源地附近發展有污染的產業,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加快推行清潔生產,杜絕產業廢水直接排放。三是積極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循環農業,指導農戶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進畜禽糞便處理和村莊河塘整治,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嚴格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網等形式的水產養殖活動,防止水體的富營養化。四是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建設并重,按照“戶集、村收、鄉鎮處理”的方式,集中建設一批鄉村垃圾處理中心和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推進農村改廁和沼氣池的建設,對生活污水和人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從源頭上確保飲水安全。建議設立水源地保護基金,每年對水源地進行環境改善和污水處理。對特困飲水扶貧工程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減輕項目運行和管理成本。同時出臺水污染防治規范性文件,規范公眾行為。
對已投入正常使用的飲水解困工程,由水利、財政、物價、工商等部門統一協調,專業技術人員逐個工程進行測算,在充分考慮農民承受能力,保證水利設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規范用水價格,既維護群眾利益,又讓經營者有利可圖。同時,設立水價“明白墻”,提高用水透明度,把供水成本、管水辦法、售水程序、用水要求等內容,在鄉村醒目的地方公布,將整個供水管理置于群眾監督下,有效消除“關系水”、“人情水”,制止鄉村搭車亂收費、亂攤派、層層加碼等現象。
目前在農村飲水安全上全市人均綜合投資標準為520元,由于投入多少不一樣,實際工作中應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由于蒙陰縣地理現狀、自然條件、水源條件、經濟條件等都較差,縣、鄉政府及農民配套能力也低,建議在現行飲水安全人均投資指標下,中央、省、市的投資比例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進行設定,要么加大市級以上配套資金的比例,要么加大對山區縣的投資額度,真正解決縣級以下飲水工程配套資金難落實的問題。
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個別部門單槍匹馬遠遠不夠,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由上而下的責任體系,縣政府明確專門班子,鄉鎮要有專人抓,村委會要有專人管,由上而下形成整體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將這項民生工程做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