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飛,劉鳳鳴
(青島市嶗山區水利局,山東 青島 266061)
水資源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有限的寶貴水資源,必須加以科學地開發、利用,精心地管理、保護,才能使其真正造福于人類。嶗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丘陵區。近年來,該區立足于尋找一條適合山區特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之路,通過冷靜地分析,不斷開拓和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因地制宜、適度合理開發、節約和保護并重”的符合山區特點的水資源開源節流利用模式,做活了“水”的大文章。
嶗山水質優。嶗山水是上品,嶗山獨有的花崗巖地理特性和茂密的生態植被,使嶗山水天然甘冽,清爽可口,并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素來有“深知海內長生草,不如嶗山一清泉”的美譽。享譽中外的青島啤酒、嶗山礦泉水、嶗山可樂等都是由優質的天然嶗山水制造而成。
嶗山水量少。全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775m3左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35%左右,屬重度缺水地區。
嶗山水時空分布不均。嶗山區域內的降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很不均勻,降雨豐枯變化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年平均降水差200mm以上。
嶗山水開發難度大。嶗山多為丘陵山地,地形復雜,山高源短流急,且由于地勢陡、溝澗窄、無肚腹,缺少興建大中型水庫等控制性水源工程的有利地形位置,難以形成較大規模的蓄水能力。建壩的技術難度大,投資高,平均每蓄1m3水,需要的工程投入在30~5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7倍。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基于這樣一種需求,立足于區域內獨特的水資源基礎條件,為科學有序開發利用好區內的水資源,嶗山區先后組織編制了《嶗山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嶗山區水源開發與供水保障規劃》等多項規劃、方案,摸清了全區水資源和供水設施的底帳,規劃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中短期方案,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因地制宜進行了水資源的有序開發,5年來區域自有水供給能力每年提高了650多萬立方米,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立足于集中供水和重點區域的發展保障用水需求,克服困難,加大投入,在條件較好的區域盡力開發新水源。近5年來連續組織實施了登瀛水庫、周哥莊水庫等4座水庫和廟石塘壩、石老人塘壩等5座重點供水水源塘壩,年可提高蓄存水能力500多萬立方米。2007年正式投入運行的登瀛水庫年可提供優質水200多萬立方米,建成后已成為嶗山區城區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近幾年,嶗山區按照“因地制宜,宜壩則壩,宜塘則塘,宜井則井,宜池則池”的原則,開發建設多種小水源工程。一是在宜修建壩的地區修建小水庫;二是結合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修建攔河壩工程;三是在山前平原地區修建大口井;四是在地勢較高的土坡地區修建集雨池。這些分散于山溝、河道上的小水庫、小塘壩、大口井、集雨蓄水池等為山區內的群眾吃水和區內的高效農業灌溉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利用3年多的時間,組織對區內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和滲漏問題的23座水庫和20多座塘壩進行除險加固,使這些水庫和塘壩煥發出新一輪的生命周期,充分發揮了良好的防洪攔蓄效益,年可恢復提高集蓄水能力100多萬立方米。
21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很多地區都面臨著淡水資源緊缺的問題。節水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緩解供水不足矛盾的最佳辦法。近年來,嶗山區委、區政府在抓好開源的同時,也加大了節水管理工作的力度,向節水要水,向管理要水,從而達到了用有限水資源滿足支撐嶗山經濟大發展用水需求的目標。
嶗山區是實施自來水較早的區域,經過連續多年運行,原有的供水管網部分已老化,跑水、滲漏、耗損較為嚴重,這對區內有限的水資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近幾年來,該區水利部門把減少水量漏損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通過延長和更新90多公里的集中供水管網主輸配水管道,并對86個社區采取“一戶一表一閘”的社區自來水設施改造,有效減少了管網的滲漏,年可節水100多萬立方米。
通過積極推行節水灌溉工程,積極鼓勵和引導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新節水灌溉技術,在區域內推廣了200多公頃的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全區節水灌溉率達66%以上。
一是多方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節水意識。多年來,受傳統的自給自足用水習慣影響,嶗山區的群眾對有償用水、節約用水的意識相當淡薄。為真正讓群眾接受節約用水觀念,嶗山區采取多種措施打了一場攻堅戰,積極發揮輿論優勢,進村入戶,發放圖文并茂的節水宣傳材料,并通過區電視臺長年播放“水無可替代”公益廣告,耐心向百姓講解節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節水效益,宣講節約水保護水的好做法、好經驗,提高了全民自覺節水的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了節水的良好氛圍。
二是積極推行有償用水逐步達到節約用水和可持續用水的目的。為使農村社區供水管理由自給自足的傳統粗放式管理轉向標準精細化管理,制定出臺了首個《嶗山區社區供水管理辦法》,對供水管理進行規范和指導,并組織社區書記、主任進行供水管理業務培訓,指導各社區制定節水、控水、用水管理方案,提高了社區干部供水管理服務水平。
三是將節水率納入社區“雙百分”考核制度,并對有突出貢獻的社區進行獎勵,提高了社區干部供水管理的責任心與積極性。通過不斷的努力,至2009年底,全區已初步具備自我管理內部供水服務工作事務的社區由39個發展到93個,其中按戶計表收水費的社區為65個,打破了傳統的用水習慣,逐步取消了集體代交水費和不交水費的“福利水”現象,社區平均節水率高達45%,年節水量達300多萬立方米。
對規模以上目標企業,實行能耗考核責任制度,將耗能目標計劃具體落實到各個用水企業,要求企業制定節水實施方案,并嚴格按目標分解落實。通過組織高耗水企業轉產和結構調整,組織對不同行業的用水企業進行節水降耗技術指導,不斷改革生產工藝,推廣清潔生產和采用節水設備,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2009年底,全區萬元GDP取水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耗水分別達到14.1萬m3和7.8萬m3。
隨著水資源緊缺加劇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對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不斷提高的要求越來越強,實現對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唯有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求真務實的工作精神,緊密結合當地特色,才能切實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