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君
(汶上縣水利局,山東 汶上 272501)
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成長與壯大、農業現代化生活水平的加速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廢水、廢渣的大量排放,農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亂堆亂放等現象時有發生。致使農村飲用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的水源又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及生活,因此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問題不僅僅是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和健康生活質量的關鍵,也是保障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目前,汶上縣農村飲用水源地的開發利用還處于比較落后狀態。
農業用水方面,在汶上縣有關部門積極扶持下,極小部分村進行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造,新打灌溉機井,并進行節水設施改造。但多數村莊由于農業灌溉取水設施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缺乏維修保養,原有機井80%報廢,用水效率較低。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已完成全縣范圍用水管網改造,由原來的一家一戶自備潛水井改為附近幾個村集中公共供水,保證了飲用水水質安全。但由于人們節水意識淡薄,再加上部分地方采取包繳保費制,生活用水浪費嚴重。
工業用水方面,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建設,要求打造藍天、碧水,綠樹紅花、空氣新的花園式新城市,絕大部分企業強迫退居農村。 工業需水使農村飲用水源地約有20%左右被無序大量開發利用且利用率很低,造成許多區域地下水資源超采現象嚴重;大量未經過處理的污廢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地表地下水資源的污染。
目前農村飲用水源地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全縣水源地保護規劃中,雖然也觸及到農村水源地所在區域的保護及地下水超采區的保護問題,但缺乏長期布局,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農村飲用水源地基本處于無人問津狀態,水源地安全問題隱患叢叢,亟待有關部門對此關注。
目前水資源管理存在著多龍治水,政出多門的現象,部門之間權屬不清、職能交叉,對出現的問題互相推諉,難以對水源地實行統一管理。由于農村水源地覆蓋面廣,管理難度大,致使農村飲用水源地的開發利用部分出現亂采亂用的混亂局面。
由于重視地下水的開發,輕視地表水的利用,致使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過度開采,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急待加強,且水資源浪費嚴重。表現在農業灌溉用水方面,由于對農業用水暫時沒有收取水資源費,且用于農業節水改造的上級扶持資金有限,難以大面積推廣節水改造項目,致使農業節水進程緩慢,大眾節水意識淡薄。工業用水方面,由于對鄉鎮中小企業目前沒有收取水資源費,大部分工礦企業節水潛力巨大,節水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生活用水方面,由于大部分地方實行包繳包費制,浪費水的現象極為普遍。
隨著農村工農業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農業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由于河道自凈能力有限,導致河水污染,由此直接造成地表水的污染。如泉河和運河經監測,發現有害物質“酚”嚴重超標,最大時高達標準量的17倍。再加上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漏斗,加速了污水的入滲,從而污染了深層地下水,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針對汶上縣農村飲用水源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對水源地進行科學規劃、有效管理、全面保護,以保障農村飲用水源地的安全。
對農村水源地開發利用與保護,要編制科學的規劃。目前汶上縣已對鄉鎮區域進行全面的取用水摸底調查,做到一井一檔管理,徹底查清用水情況,已基本完成鄉鎮企業用水情況調查摸底,要根據這些企業用水情況及排污標準統籌安排,進行篩查評定確定取水是否合理,是否保留。在水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制定農村飲用水水源地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長短期規劃。
逐步劃清部門間的職責,把相關的責、權、利統一到水行政主管部門來,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種與農村飲用水源地相配套的政策與法規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村水務管理一體化,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農村水資源管理體制;完善配套制度,強化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有關法規政事;加強水資源的統管力度,盡快建立起自來水公司、排水公司、污水處理公司等企業的行業管理制度,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逐步建立地方性水務管理政事法規體系;建立水務良性運行機制。
1)積極利用地表水及中水。汶上縣多年平均實際引地表水水量約1.2億m3,而實際利用水量占總引水量的6%左右,地表水利用率低。為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用水量大的單位,應首先考慮利用地表水和中水回用,減少地下水的開采使用。2009年陽成電廠投資6000萬元進行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設,每日可利用蓮花湖的湖水22000m3,確保了電廠用水充足。2010年9月又投資200余萬元完成礦井水置換工程,電廠每日消耗礦井水2000m3,電廠產生的循環水又用于洗煤井下用水,日消耗達1000余m3,實現廠區零排放。此做法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要求,對其他企業進行節水起到了典型帶動作用。
2)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提高用水效率。汶上縣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0%,是用水大戶,節水潛力巨大。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應圍繞節水高效農業和現代旱作農業,積極推廣渠池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和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調整工業產業結構,要嚴格限制高耗水工業上馬,促進傳統工業優化升級,實行一水多用、循環利用及污水處理回用,使全縣工業用水量保持在較低水平;生活用水,要完善計量設施,取消包繳包費制,按表計量,按方收費;全面推廣節水器具并引導居民實行一水多用,廢水回用。
1)對水源工程設施保護:定期觀測、維修、養護,把水源保護與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結合起來,加強水源涵養林草的培植和保護,增加植被覆蓋率,增強蓄水保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保證水源的可持續利用。
2)對飲用水源區資源保護:嚴格控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各項開發活動,禁止用水量大的項目上馬。為保障飲用水源區的安全,對用水單位控制好三條紅線,計劃用水定額紅線、用水效率紅線,排污紅線。
3)對飲用水源區污染進行防治: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入河排污總量的監控。借助2010年的排污口調查,切實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普查登記、審查審批和日常監督,把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納入執法巡查范圍,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對違法設置排污口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綜合采取技術與工程措施,嚴格控制水源污染。積極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工業方面積極采用新工藝實行廢水污水達標排放或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進行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要實行集中堆放,集中處理,徹底消除面源污染。確保農村水源地的永續利用。